中欧经贸关系究竟何去何从?

【文/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周小明,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前副代表】

过去的一周,中欧经贸领域大事不断。

24日,英国步美国后尘,颁发了《国家安全与投资白皮书》,强化海外对英投资和收购标准,限制外资收购那些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英国企业,包括先进技术和军民两用等领域。虽然条例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很难不让人们忽视它的矛头所向。

25日,为避免美国对欧盟的进口汽车征收额外关税,欧委会主席容克在同特朗普举行谈判后表示,欧盟愿意从美国购买更多大豆。在中国的反制措施正在使美国豆农感到切肤之痛、美国政府被迫拨款120亿美元施行紧急救助之际,欧盟的这一举动对中国也不无釜底抽薪的嫌疑。

500

27日,德国政府授权国有银行收购本国电网运营商50赫兹的20%的股份,从而阻止了中国国家电网对该公司的收购。此前,德国政府还启用去年通过的新贸易条例,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烟台台海集团对德国莱菲尔徳公司的收购,引起了在德中资企业对德国歧视性投资壁垒的担忧。

这些接踵而来的消息很让人诧异。人们还记得,7月16日,中欧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欧盟信誓旦旦,要同中方一起“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让一些国人小小激动了一番。

欧盟究竟怎么了?中欧经贸关系究竟何去何从?

(一)

其实,过去一年里,中欧经贸关系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挑战。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在欧盟被普遍视为机遇,如今却越来越多地被看作是挑战。欧盟一些主要成员国对华疑虑加深,戒备中国的声音有时甚嚣尘上。一些欧洲政客甚至呼吁欧盟团结一致共同对付中国,以免被中国分而治之。

与此同时,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对华经贸政策出现转向。欧盟抱怨欧中市场开放不对等,并频繁出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开拓欧州市场。

对华反倾销巧立名目,企图固化歧视性做法

去年,欧盟拒不履行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款规定的义务,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修改了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法,引入了所谓“市场严格扭曲”的概念和标准。

按照欧盟新的立法,如果欧盟认定某个产品出现“市场严重歪曲”的情形,在计算反倾销幅度时,它就可以不用出口国的成本或价格,而选择第三国的成本。所谓“市场严重歪曲”情形主要有三种:(一)、出口国有关行业有一批受控于国家或受国家指导的公司;(二)、有关公司有“国家存在”,使得国家能为追求其政策目标干预价格或成本;(三)、出口国的公共政策向本国企业倾斜。易而显见,欧盟这一立法是为中国量身定制的。“反倾销调查法”出台后,欧盟为实施此法出炉的第一个国别报告就是中国。法律生效后的第一枪也是射向中国。今年春节前,欧盟选取巴西作为参照国,对中国耐腐蚀钢产品裁定反倾销税率。欧盟修订“反倾销调查法”,中国企业首当其冲。可以肯定,今后中枪的绝大多数公司将是中国企业。

欧盟不惜严重破坏世贸组织反倾销法律体系,修改“反倾销调查法”,意在沿用择取第三国成本的做法,固化对中国企业的歧视,削弱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

强化投资审查制度限制中国对欧企业的并购

在投资领域,随着近年来中国对欧投资的增长,欧盟一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时期以来对华投资张开双臂欢迎的态度,转向限制中资对欧盟企业的并购。欧盟一些政客担心,中国的巨额投资将使大量欧洲的宝贵资产落入中国的手中。法国总统马克龙警告,一些欧洲企业对中国的利益诉求过于开放,有时候甚至牺牲欧洲的利益。去年,法国提出在整个欧盟范围内限制外国投资者对“关键行业”并购的提议,受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支持。目前,欧盟正在力推对外资实行更为严格的监控措施,以遏制中资在欧洲的收购热潮。

欧盟这一举措扩大了审查范围,把目前的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领域扩展到基础设施。审查期限也从目前的两个月延长至四个月。在德国,需要审批的并购活动范围更为广泛,囊括能源、供水、交通、机场、火车站、电子支付和电子软件设计等领域。

质疑“16+1”机制向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发难

中国对东欧国家的投资虽然得到了东道国的热烈欢迎,却受到了来自布鲁塞尔的非议和攻击。一段时间以来,欧盟一些主流媒体指控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夹杂着外交战略,妄称中国企图收买中东欧国家,以分裂欧洲,阻碍欧盟在有争议的政治问题上达成共识,破坏欧盟形成统一的对华政策。

有欧盟官员宣称,中国的投资对欧盟外交政策产生了不当影响。前些年,由于希腊的反对,欧盟在联合国关于中国人权问题提议的努力遭到挫败。匈牙利和希腊的立场也导致欧盟关于海上自由通行的声明未能点名批评中国。欧盟有些人把这两起失败归于中国投资在有关国家造成的影响。他们还认为,“16+1”助长了中东欧国家与布鲁塞尔的对抗,还担心中国的投资可能破坏欧盟有关公共采购的统一政策。

中国始终是欧洲一体化的坚定支持者,一直致力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刚刚开始,数量上同欧盟对中东欧地区的资金投入相差甚远。截至2017年底,中国企业对中东欧16国累计投资仅达90多亿美元。欧盟的结构性基金2014年至2020年对波兰一国就将提供约800亿欧元。因此,卡内基欧洲主任托马斯•维拉瑟克认为,对于中欧来说,欧盟成员国身份才是决定其政治和经济现实的一切。

质疑“一带一路”倡议鼓吹中国威胁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欧盟比较务实。2015年,中欧双方决定“容克计划”同“一带一路”进行对接。近半年来,欧盟的立场正在发生变化。欧洲一些政客担心,“一带一路”的实施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关系的影响力集中到中国。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第54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德国原外交部长加布里尔公开抨击“一带一路”倡议,指责它挑战西方自由世界的国际秩序,向全世界推行一套与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体系。

欧盟对“一带一路”的消极态度,是它对美国战略的又一次配合。去年年底,欧盟和美日在世贸组织部长会上发表联合声明,发誓要在产能过剩、国有企业及产业政策等领域进行合作,矛头直指中国。今年5月30日,美欧日又共同发表声明,表示要联手同“非市场经济行为”进行斗争。

500

(二)

事出有因。欧盟调整对华经贸政策,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冷战思维作祟一些欧洲政客活在当代,思维却停留在二十世纪。这些人以意识形态划线,把中国视为异己,不愿看到中国坐上世界经济的头把交椅。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首任院长、《注定开战:美国和中国能否逃脱修昔底德陷阱?》一书的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最近在接受《中国工作室》记者采访道破了西方的感受:我们习惯了总当老大,想到中国会同美国一样强大,会感到不舒服。

欧盟有人把中国的并购活动视为洪水猛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冷战思维在欧洲阴魂不散。根据德国央行的最新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德投资只占德国外资存量的0.4%,同期美、英所占比重则分别为8.6%和10.4%。根据法国央行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法投资只占法国外资存量的0.3%,同期英、美所占比例却远远高于中国,分别为10.8%和10.9%。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法国在华累计实际投资157.3亿美元,而中国对法国直接投资存量仅为51.16亿美元。

占比微不足道的中国被视为“威胁”,而占大比重的英美却没成为欧盟的审查对象,这种现象不得不使人们怀疑欧盟的做法是否出于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

在市场开放程度方面,中国与欧盟确有差距,有进一步开放的必要。然而,给“对等”下定义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一些情况下,一方认为公平的东西,另一方则不以为然。例如,欧盟的西药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中成药却被拒于欧洲大门之外,原因是它达不到欧盟为西药制定的“标准”。再如,二十多年前,欧盟对华实行制裁,至今仍对军民两用产品实行禁运,而中国对欧洲没有任何这种制裁。对中方来说,这也很难说得上是“对等”或“公平”。

对中国的迅猛发展不适应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欧经济总量此消彼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开始之初,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欧盟的七分之一。然而,仅仅过了十七个年头,双方经济实力已旗鼓相当。中国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欧盟的80%左右。而按平衡购买力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则已大大超过欧盟。新世纪元年,中国的经济体量不及德国。2017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四个德国。

曾几何时,中国只能生产低端产品。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的飞速进步,欧盟的技术优势日渐消失,躺着也能吃香喝辣的日子正在成为昨日黄花。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具备了同欧盟公司同台竞争的实力。在高铁和核能领域,中国企业弯道超车,当年的徒弟不但能同师傅平起平坐,在某些方面还略胜一筹。

制造业在德国经济中地位重要,占四分之一强,占比在发达国家中首屈一指。“2025中国制造”同德国“工业化第四代”有异曲同工之处,令欧洲忧心忡忡。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技术的大踏步前进,一些欧盟成员国自感压力倍增。

中国投资强劲势头助长欧盟忧虑近两年,中国对欧盟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增长迅猛,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长欧盟排斥中国投资情绪的作用。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数据,2016年,中国对法国投资占法国当年直接投资的5.29%,而上一年仅0.7%。中国对德国的投资飙升,占德国当年海外直接投资的24.98%,与上一年的1.23%也形成强烈对比。

位于科隆的德国经济研究所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对德投资额只有1亿欧元,而2017年已知的中国对德投资额已升至121亿欧元,是7年的100多倍。虽然去年中国投资只占德国当年外国投资的6.6%左右,与美国(22.3%)、瑞士(11%)和英国(10%)相比,依然相形见拙。但这种增长势头,对东道国来说,也可谓是来势凶猛。此外,中国公司对当地知名企业的并购,也引起欧盟一些成员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甚至不安。

在本月16日发布的中欧联合公报中,欧盟明确表示,它将同中国一道致力于在双边贸易和投资领域确保公平和互利合作,解决各自企业面临的市场准入问题。在”一带一路”方面,欧盟也做出了新承诺,表示要继续推动这一倡议与欧盟倡议的对接。然而,欧盟的这些承诺最终能否兑现,人们还需拭目以待。

(三)

如何化解这种矛盾?

首先,欧盟有必要摒弃冷战思维,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携手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欧盟力图限制中国投资,在贸易救济案中使用第三国的成本,有悖于它倡导的多边主义,有损欧盟作为自由贸易捍卫者的声誉。欧盟的做法实际上给本地区民粹主义提供了弹药,对经济全球化也是一种打压。

因此,捷克、荷兰、芬兰等国反对欧盟强化外资并购审查。欧盟的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欧盟试图限制中国投资,对中国出口商采用歧视做法,只能是引火烧身,结果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自绝于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这种严重后果,欧盟将难于承受。

中欧在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方面有共同利益。中欧应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三月中,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同习近平主席的电话通话中表示,德国支持深化欧中关系,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把它视为欧亚大陆的战略桥梁,愿通过项目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贡献。德国领导人的这一表态意味着,欧盟可能采取积极的对华经贸政策,但能否兑现,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其次,中国应积极回应欧盟在市场开放方面的合理诉求。我们要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放开限制性行业,降低准入门槛,为欧盟企业受益于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再者,中欧加强战略沟通,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培育利益共同体,化竞争对手为伙伴和利益共有者。在企业层面,可以考虑中欧企业交叉持股,或组建合资企业,发挥双方各自在技术、市场、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共担风险,共享好处,实现利益交融和分享。

最后,中国对外投资在地域上应适当分散,避免造成过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对敏感行业的并购活动,中国企业可以选择更加欢迎中国投资的国家。例如,在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目的地可以包括英国和北欧。

本文为观察者网风闻社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