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你会如何采访李文亮和管轶?几道选择题测测你的新闻伦理

500500

你会如何采访李文亮和管轶?几道选择题测测你的新闻伦理

董点国学

02-19 22:12

关注

我在传统媒体做过18年的新闻,18年来,最困扰我的是新闻伦理问题。在这次的新冠疫情中,我看到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我想说出我在李文亮和管轶的采访中看到的新闻伦理困扰,请你假设自己是采访李文亮和管轶的记者,你会对下面这些问题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一:采访李文亮

先看一段微博博主“辟谣知真相”汇总的媒体对李文亮的采访:

1月24日,李文亮被送入重症监护室ICU。

1月27日,他接受北青深一度采访时称:“16号之后呼吸困难加重,完全不能下床,大小便都在床上。转到重症监护室药物和高流量吸氧治疗。”

1月30日,他分别接受新京报、财新、南方都市报采访,此时他“呼吸困难,插着氧气管,不能起床、说话,偶尔看看手机,打字与别人交流。”

1月31日,接受冰点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他由于插管呼吸,无法说话,只能打字和外界交流。在文字回复过程中,李文亮多次暂停采访,接受治疗。‘不好意思,刚才在打针’在一次二十多分钟的中断后,李文亮回复道。”

1月31日和2月1日,接受美国纽约时报采访。

2月1日下午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李文亮目前呼吸困难,插着氧气管,不能起床、说话,通过打字与别人交流。”李文亮表示,已经答应家人安心养病,拒绝继续接受其他媒体采访,他说:“有点累,我想先好好养病。”

据新京报陈迪透露:媒体(美国CNN)2月4日发布对李文亮的采访,不知是否是最后一次采访,李文亮当时呼吸困难,咳嗽严重,无法对话。

负责护理李文亮的一名护士表示,李文亮发烧很严重,经常都是39.6度、39.7度,打针用药都没用,而且呼吸困难。“严重的时候,他表情痛苦,上气不接下气,面色紫绀,我就给他戴上面罩,高流量吸氧。”

(感谢“辟谣知真相”微博博主的整理)

请问,当你通过微信联系上李文亮,知道他的身体情况后,你会怎么做?下面三项,你会选哪个?

暂停采访,等李文亮身体恢复后再采访。

虽然有点于心不忍,但我得完成工作任务。

根本不该考虑这个问题,记者就是要挖掘新闻、采访新闻。

新闻伦理里有一个知情同意原则,在采访时,记者要确保当事人对该事件知情并同意,尽可能不采取隐性采访等手段,某些特殊情况下,记者还要告知被采访人,尤其是缺乏经验的人,让他知道接受采访对他的学习、生活、工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请问,你会在采访前跟李文亮说下面这种话吗:

“李医生,接受采访,你就把自己放到了风口浪尖上,公众会同情和支持你,但也有可能会让一些部门和人对你有看法,可能会对你今后的工作、前途造成不好的影响。疫情可能会改变一些问题,但人心和人性很难改变,疫情过去后,大家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你会被公众慢慢淡忘,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最终要靠你自己去面对和承受,你对这些问题考虑过吗?是否还愿意接受采访?”

你的提醒有可能会让李文亮对接受采访心存顾虑的,你会抱着采访泡汤的风险告诉他这些负面影响吗?

不会,我的任务是说服他接受采访,不能让他去想负面影响。

会,哪怕因此完不成任务被领导骂,我也会告知他。

二:采访管轶

1月23日,财新网发布了采访管轶的文章,文章先后取过三个标题:《管轶:身经百战,这次感到极其无力》、《SARS专家管轶:这次我害怕了》、《管轶:去过武汉请自我隔离》。这文流传极广,内容不赘述,此文开篇第一句话“连我都选择做了逃兵”极具震撼力。“逃兵”和“极其无力”“害怕”等词语让管轶受到了极大争议。

请问,假如你是采访管轶的记者,你在采访完后,会不会和管轶说下面这种话:

“管轶先生,感谢你把你的想法和感受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你的看法会提醒很多人重视疫情并保护自己。不过我有个想法,你说你害怕了,感到极其无力,选择做逃兵,从你这些表达里我能感受到你的率真、痛心和悲愤,我觉得你是在很强烈的情绪下说出这些词语的。但是,根据我的经验,你这样的表述容易被人误解并遭受攻击,可能对你个人会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想和你确认一下,你觉得我在报道是否可以引用你说的这几句话?

你这几句话很吸引眼球,是很好的新闻点,但我想建议你在接受别的媒体采访时,最好不要再这么表述,因为阅读的人甚至采访你的人都未必能准确地理解你。”

你会这么提醒管轶吗?会在你的报道中放弃“逃兵”这些火爆的语句吗?

不会,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发掘新闻点。

会,管轶坦诚率性,有话直说,不能让实诚人吃亏。

另外,如果你的身份不是去采访的记者,而是一个普通人,对这些问题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我这些问题太迂了,想这么多,还怎么采访做新闻?会不会有人告诉我,这些新闻伦理和采访原则过时了,现在是网络时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