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翻车”的《电子竞技在中国》
mikasa | 文
“讲电竞发展史其他人跳过可以,小李基本一笔带过实在是不清楚导演到底有没有做过功课”,“并非公正的纪录片...完全是尬吹网易和腾讯,中间莫名其妙插一些和电子竞技毫无关联的成就...”,“不如叫王者农药皮肤纪录片,就指着这玩意宣传文化?这是多不自信啊”。
类似的抱怨在《电子竞技在中国》的评论区随处可见。
《电子竞技在中国》是央视和腾讯电竞联合拍摄的6集纪录片,从3月14日起每周六晚8点在CCTV发现之旅频道首播,隔天上线网络平台。目前播完第1集后,该片在B站的评分是3.4分,甚至还有下探的趋势。
经常看B站的人应该知道,这里的用户评分相对宽容,9分以上的动漫、纪录片比比皆是。9分在B站不一定意味着神作,但4分不到肯定是比较差的成绩。
为什么这部备受期待的纪录片会开局“翻车”?一方面可能和内容编排有关。
第1集的前半部分梳理了电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讲了电竞游戏的变迁——游戏模式由繁入简、运行环境从网吧到个人手机;拍摄组找到了退居幕后的马天元,还在解说一线的黄旭东,采访了众多暴雪、拳头的相关负责人;街机、即时战略、MOBA、FPS、卡牌等各阶段的电竞主流项目也都有涉及。这些内容虽然说不上新,但也足够全面。
但进入中篇,在“电竞是游戏,也不只是游戏”的过渡之后,纪录片开始将重心转到聊游戏的艺术性上,CG、音效、本地化、文化传承...不免给观众一种从“中国电竞发展史”横跳到“怎么做游戏”的错愕感,弹幕里零星飘过“逐渐忘记标题”。
在很多人看来,电竞游戏并不是探索艺术表达的前沿,而核心电竞观众也没有那么关心游戏制作中的秘辛。至少发展到现在,游戏和电竞仍旧隔着一层暧昧的窗户纸。
但这并不是差评的直接导火索。电子游戏确实是电竞的载体,聊有电竞属性的游戏是如何制作、传播、引进的,在大方向上并不偏题。
而且从纪录片中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制作组花了力气,拍摄团队里肯定也有老玩家。微博用户@装甲战兔 就从中发现了SFC时代的实况画面,引起了不少90年代老玩家的共鸣。片头那句“谨以此片献给被理解和误解的青春”也显得颇为诚恳。
但问题就在于,你说的青春,不是我的青春。
第1集中被吐槽最猛的要数末尾的十分钟,在说完早期精品电竞游戏都是从国外输入之后,天美的《王者荣耀》以“我们自己的孩子”的形象出现,成为国产精品电竞游戏的代表。
这一部分的大量露出引起了其他观众的反感,加之“王者荣耀皮肤制作的背后故事”正好处在全片主题升华的时间点,因此有人觉得,最后十分钟直接把这部纪录片打回了原型。
“王者荣耀在中国,钱给的多就是爹,后面如果不再提到王者荣耀会改分。”这个1星评价格外真实。
有趣的是,在《电子竞技在中国》纪录片项目公布之初,最担心成片质量的可能是Dota玩家。因为众所周知的利益因素,他们已经做好了“少些东西”的准备。
然而第1集中并没有削弱Dota的比例,不但给了非常多镜头画面,还是用一句“之后几乎所有的MOBA游戏,或多或少借鉴过Dota的设定,并呈现出操作更加简化的趋势”,变相承认了Dota在MOBA变迁中的历史地位。
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这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如今中国电竞圈的现状——拥有话语权的、看重项目底蕴的、被资本青睐的、受众群体最广的,都不是同一拨人。他们表面上同在名为“电竞”的大熔炉里共存,但对于电竞的理解、情感的千差万别,让他们几乎无法同台交流。
而在宣传风口上,厂商既要保持“不是所有游戏都是电竞”的态度,又亟需游戏本身的艺术性、文化内涵为自己背书,还要兼顾电竞冠军背后的国家荣誉感,这也是观感割裂的源头之一。
不过低分开局,并不意味着《电子竞技在中国》没有看下去的价值了。
毕竟一部以向大众科普电竞为初衷的系列纪录片,想在第1集的50分钟里雨露均沾,让所有人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好的角度想,在后面的五集里,你总能找到自己想看的部分。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鄙视链这个话题,算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但官方最好装作不知的雷区,一旦在旁白念出“玩星际的看不起玩魔兽的,玩魔兽的看不起玩Dota的,玩Dota的看不起玩英雄联盟的”,那么对于一部涉及全品类的纪录片,属实给自己埋了个大坑。
怪不得有人开玩笑说,在拍“电子竞技在中国”之前,先要辩一辩“在中国,哪些能算电子竞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