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格刀镡有何不同?有图有真相,超多文物图解古代中国刀剑护手演变史

500

500

编者按:文物学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及其来源是有异同的。文物学只研究文物,而且文物的来源是多元的,有考古发掘出土,有传世,有流散在民间,有的则是从废品收购站拣选的。而考古学则不仅研究文物而且是通过整理、分析,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人类自身、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冷兵器研究所这个专题就是通过综合文物学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结合实物形制变化研究事物发展规律。

剑、刀刃与柄之间的护手也称格。需要说明的是剑刀中的格/镡、柄箍与剑刀首存在呼应关系,本应一体研究。但因部分剑、刀饰件保存不完整姑且从略。为了以示区别,剑的护手我们用格来指代,而刀的护手我们用镡来称呼。本文写作目的是抛砖引玉,期待读者积极反馈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青铜时代(两周)的标准的剑格:

500

▼钢铁时代(战汉)标准的剑格和青铜时代一样呈一字形。

500

▼汉武帝南越王墓D143钢铁剑身青玉制玉具剑格(左)及大英博物馆藏汉木质髹朱漆櫑具剑格(右),它们的其他配件也同样很宽大,(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应勋曰:櫑具,木摽首之剑,儡落壮大也。)其原因一是材质问题,二是花纹繁杂,需要较大面积体现。我认为这些装饰性为主的剑格是异化的结果。

500

▼逐步变窄的一字形汉剑格是实战剑格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私人收藏)。

500

▼剑格的发展:纵向变窄,横向变宽,部分截面转变为菱形。(私人收藏)。

500

格的形状与剑的形制以及剑法是相匹配的。两周的剑法为击刺,剑身材质为青铜。青铜容易折断,所以青铜剑较多用刺,基本不用劈。击剑时需要极力避免剑接触时被对方武器卡住,自己丧失防守反击的时机。所以格的靠着手的一侧是基本平直一线,而另一侧是可以把对方刀锋崩向侧面的坡面,或者是很短却容易卸开对方长剑力度的一个很短的格。这个风格一直延续到后世的铁剑,因为剑主刺这一基本点没变。而铁剑的格还有一部分走向了变宽的演变方向,究其原因是铁剑比青铜剑更坚韧而产生了更多劈的用法,以至出现了用剑脊拨开对方兵刃,沿着对方兵器回削对方手腕的格斗技法。对此汉代人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欲知剑利善,故器者。起拔之视之身中无推处者故器也(居延汉简 相利善剑)。这句话我理解的意思是:想知道剑锋利并且能给主人带来好运的是古剑。拔出来鞘观看剑身中间没有明显突出的剑格就是古剑呀。▼下图为我理解汉人看到的故器(上)与当时的新器(下):

500

所谓“推处”:就是剑格,是当时军中和民间对剑格的俗称。剑在用于击刺时,剑格的阻挡使执剑之手得以毕其全力的作用,所以古人把它又称为“推出”。称为“格”是从对方的角度说的,称为“推出”则是从自己的角度说的,前者言防,后者言攻。▼部分汉剑的格渐变演化出一体化的柄箍。(笔者旧藏):

500

西汉出现利于劈砍的环首长刀多数不带格,有极少数带有铜或铁质地的剑格。环首刀带剑格的宽度和作用极其有限,用于劈砍格斗场景中,可以完全放弃格。▼图为汉代青铜剑格环首刀,应该是明器:

500

自汉以降短柄环首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战场上,成为军队中大量装备的短柄兵器,逐渐取代原来剑的位置。日本出土的环首刀,通长119厘米,刃长68.3厘米,卵圆形扁平较小刀镡,属于仪刀类。日本古坟后期,公元五世纪,相当于中国东晋到南北朝时期。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