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冲击:GDP、资本市场、中观行业
文章来源丨投中网
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武汉肺炎)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过该组织并不建议实施旅行和贸易限制,相信中国疫情一定能得到遏制。
从武汉开始的肺炎疫情至今已经持续了近一个多月,疫情还在扩散。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截至1月30日24时,新型冠状肺炎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692例,其中重症病例1527例,累计死亡病例213例,累计治愈出院171例;当日新增确诊病例1982例。
数据来源:Wind
虽然A股正处于休市期间,疫情对A股的影响暂未显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对海外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冲击可见一斑,亚太及欧美股市已全线走低,中概股首当其冲。
这次的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哪些行业受影响最大、哪些资产将迎来触底反弹,这些问题均有待解答。
宏观经济:GDP可能“破6”?
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人群流动性被迫减弱、营业及生产场所被迫关闭或延迟开放,同时不少城市都公布了延迟复工的计划,一系列动作将使得经济活动减弱,对宏观经济形成几个方面的冲击,服务需求和消费受抑制;生产、投资与出口受阻;失业率可能提高以及GDP增长减速。
首当其冲的是消费。由于肺炎疫情在中国传统春节假期集中爆发,短期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当属服务业,尤其是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将冲击第三产业的增速,最终降低消费的增速。“非典”时期,社零消费同比半年内下滑近 6 个百分点。
以交通服务业为例,1月28日,交通运输部宣布,1月27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626.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68.3%。其中,铁路发送旅客346.3万人次,下降62.2%;道路发送旅客1146万人次,下降70.3%;水路发送旅客28.37万人次,下降83.6%;民航发送旅客106.0万人次,下降42.8%。
肺炎对于餐饮、娱乐的影响也非常重大。以北京为例,麦颂为代表的的KTV娱乐场所暂停营业;北京最著名的美食一条街——簋街,行人寥寥,这条街上平日尤其是假日里面人满为患的餐馆几无人消费,被迫暂停营业。暂停营业当然也有防止疫情扩散的考量。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理由,这些反映在宏观经济层面,就是GDP以及增长速度,甚至意味着就业。
新冠状病毒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也不容低估。肺疫情之于交通的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限制了人口流动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开工和用工,显然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进而影响产业表现。
此外,我国是全球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国,不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出于中国新冠疫情的隔断考虑,也会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与疫情相关度较大的商品。从而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制造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肺炎扰乱了中国本已经开启的工业扩张和经济复苏进程。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肺炎疫情的爆发可能同时影响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到肺炎疫情对工业企业的不利冲击,工业企业的补库存行为可能会延迟,或者变得更加微弱,这就意味着PPI(工业价格指数)增速的回升可能推迟。
至于此次疫情对GDP增速的影响,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在第三产业,全年影响幅度估计在一个百分点左右,这也意味着对GDP增速负影响或超过0.5个百分点。
张明认为,如果不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发力,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要比之前预测的速度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可能会在5.0%上下,甚至不排除低于5.0%的可能性。全年经济增速可能在5.7%上下。
天风证券宏观团队认为,如果疫情短期无法有效控制,在疫情对消费和生产的潜在冲击下,经济企稳的内生性动力可能受阶段性影响,一季度实际GDP增速有破6的可能。
此外,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做了一个“初步的评估”,认为新型肺炎可能令中国的GDP减少1.2个百分点。
不过,也有国内经济学家表达了乐观的观点。复旦大学魏尚进认为,此次肺炎事件对中国GDP的冲击约为0.1%。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上面这些冲击正好发生在一个比较敏感的时间点。2019年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但全年实现了“保六”。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再次加大,势必会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与投资者的信心。因此,政府在努力控制疫情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采取一些政策应对措施。
对于政府的应对方法,李迅雷表示,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属于黑天鹅)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重新调整2020年既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假设在悲观预期下,该疫情将对GDP增速带来的拖累达到1个百分点,那么,大约需要增加5000亿左右的投资和消费来对冲,才能起到稳增长的效果。
李迅雷建议,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建议财政赤字率从2019年的2.8%,上调至3%,即增加约2000亿人民币的财政支出;货币政策方面,应该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季度即需考虑降息,全年加码的降准降息目标,促进全社会新增投资或消费。
亦有不少经济学家呼吁给与中小企业减税,降低企业负担。
资本与商品市场:暴跌与回调
为应对疫情事件,国务院办公厅决定,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2日,2月3日,正式上班。随后,上交所和深交所1月27日宣布,延长2020年春节休市至2月2日(星期日),2月3日(星期一)正常开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1月23日),市场就出现了恐慌性杀跌,北上资金流出93亿,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分别下跌2.75%和3.52%。
从全球范围来看,外围股市和外盘商品普遍担心中国经济因疫情减速而暴跌。
对中国股市和投资者情绪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自然是港股市场。1月29日,香港股市开市交易。恒生指数当天大跌2.82%,30日继续大跌2.62%。两天暴跌1500点,跌幅5.37%。
另外一个中国投资者格外关注跃的重要指数期货——富时A50期货,该指数期货交投最为活跃的2月合约,表现也非常惨淡。继1月27日5.64%的暴跌后,1月30日再度暴跌3.28%。
美股方面,美股三大股指道琼斯工业指数、纳斯达克指数,以及标注普尔指数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以1月27日(周一)为例,美股大幅低开,收盘时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双双下跌1.57%,纳斯达克同样重挫1.89%。弱市之下,中概股普跌,阿里巴巴收跌3.87%,京东收跌4.8%,百度收跌2.86%,微博跌0.96%,拼多多跌2.01%,蔚来汽车跌13.95%,网易跌1.84%。美国大型科技股也全线走低,苹果跌2.94%,亚马逊跌1.79%。
欧洲股市虽然受到的冲击没有美股这样大,但是从德国DAX、英国富时100以及法国CAC指数来看,均出现了3个百分点左右的跌幅。
经济减速,还会影响商品市场。不过,对于商品市场的需求,因经济影响大小表现不同。具体来看,2020年1月19日至1月29日,原油和工业金属下跌幅度大于股票市场,其中ICE布油、LME铜分别下跌10%和9.77%。原油和工业金属的市场表现高度依赖经济扩张。
一位大宗商品资深从业人士对投中网表示,因为大宗商品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同时大宗商品市场具有很强的全球联动性,所以武汉疫情对大宗商品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从春节期间外盘走势来看,这次疫情对大宗商品的短期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典型表现为铁矿、橡胶、铜等商品。
以铁矿石为例,新交所铁矿石2002合约自1月23日开始下跌,截至发稿在六个交易日内下跌超过12%。
上述行业人士认为,下跌的核心原因是经济活动的短期停滞影响商品的需求,比如铁矿石是钢材的原料,如果春节后返工时间大大延后,建筑活动滞后,那么贸易商和钢厂节前的备货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便会出现到抛货,将大大打击铁矿石的价格。
“但随后需求会随着疫情缓解逐步回升,观察需求最好的指标是新增确诊人数,当该数字拐头向下时,需求和各类资产价格会回升,大概在3-4月份。所以结论是需求不会消失,疫情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较小,而对节奏的影响较大。“
黄金等避险资产就不一样了。经济减速背景下,可能迎来货币政策的宽松。作为避险资产,黄金和美国国债, 同期出现了价格上涨。1月21日至29日,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上涨1.37%;同期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24bp至1.60%(国债价格上涨代表收益率下行)。
外围市场表现,将最终传导至A股,影响投资者情绪和行为。多位投资者对投中网表达了节后市场走势的担忧。不过,机构观点并不悲观。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节后A股市场走势取决于疫情扩散情况,但是中长期来看,疫情不会改变A股慢牛长牛行情。其甚至认为,节后如果市场回调幅度较大,恰恰是低吸优质股票的时机。
安信证券认为,短期对股市的负面影响可能小于10%,或许更低;中期对股市的影响很小;市场走势和病例数量密切相关,病例下降的拐点将是市场修复的拐点。
光大证券表示,历史上疫情扩散下的情绪冲击影响偏短期。对于A股来说,疫情扩散的不利消息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造成市场下跌,但市场持续下跌时间往往不超过一两周,随后往往出现反弹行情。即便是非典对于2003年Q2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短期影响,它并没有改变基本面决定的周期上行大趋势。对于当下,应密切关注基本面动向,无需过度恐慌。
有投资者将本次肺炎事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直接与2003年非典进行比较分析。不过,多数机构表示,这并不妥当。原因两次事件虽然都直接影响了交通、旅游、消费等产业,但是目前得中国经济与2003年,在结构上并不一致。
李迅雷就表示,2003年,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重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高增长阶段,上升动力足。如今,中国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疫情的冲击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
肺炎会显著冲击餐饮、旅游,影响消费。从经济结构来看,消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点贡献超过了60%,消费和服务业还支撑着中国的就业。将本次肺炎事件对于经济,特别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与2003年并不具备完全的可比性。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