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文讲好外国故事

中国的复兴之路很精彩,但是之前中国故事却讲不好,很多中国人都不理解,更别说外国人。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来说,中国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经济腾飞是不可思议的。现在有很大转变,有像张维为老师等很多学者在讲中国模式,《这就是中国》我每期都追,张老师讲的通俗易懂,我受益匪浅。张老师曾经在《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讲到墙的作用时提到,国内对于政治感兴趣的不超过总人数的10%,所以墙的存在使得对于政治不感兴趣的绝大部分人不会受到野心家往某些设定好的政治话题上引,毕竟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但是现实是这些也存在的,毕竟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很多人有钱有闲,比如比较火的女权、同性恋,还有其他比较火的话题,不能说全靠别有用心的人吸引,群众的好奇和盲从也是很大的助推作用。生物学上有个印随效应,我觉得对于政治也是适用的,很多群众对于政治生活不了解,以为喊两句口号,坚持什么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就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了。这其实是大众政治教育让位于公知政治教育导致的,公知政治教育当了那个被印随的“妈妈”,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出于书本教育的逆反心理,很容易被公知那套廉价和简单的价值观给影响,而一旦受影响,改变其实并不容易。我作为一个奔三的人,自己周围的同龄人就有大量这样的人,学历并不低,虽然不会像香港废青那么极端,但是问题依然很严重。说白了,群众虽然不可能体会到政治和社会治理的细节和具体逻辑,但是也需要起码的引导。你不引导,那自有大量的势力来替你做,但是方向是别人控制的。所以,为了破除部分群众对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迷信,就需要对于外国的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逻辑有比较详细的了解,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和现今的发展状态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终于该说到卢克文了,卢克文就是那个讲外国故事的人中的一个(当然他也写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的文章,如香港问题等)。我觉得,他的文章是一种政治通俗读物,过去一年他的文章相当火,在给公众提供一种大视角下的其它国家经济发展逻辑,并且受到公众的热烈响应,从这方面讲,他是非常成功的,在公众政治科普方面他是合格的,当然也有很大争议,毕竟公众接受新观点肯定带来价值观的冲撞,很正常。这也说明张维为老师口中对于政治不是很感兴趣的90%人其实也是有这方面需求的。只不过过去政治学科高度专业化,分门别类,不是一般人能接触到和听得懂,专门面向公众的教育工作很少,很多人才会选择好懂简单的西方普世价值口号。

另一问题,该如何评价卢克文的文章?有人评价是地摊文章,有人评价太浅显,有人评价缺乏意识形态导向,有人评价格局好大,有人评价数据和逻辑很丰满,有人评价文章太长了等等。我觉得得看对象是谁,如果是政治专业素养很高的人,可能会觉得写得浅;对于左派人士 ,会觉得缺乏意识形态导向;对于国际政治不太了解或非政治专业的人,会觉得数据和逻辑很丰满,格局好大。对于评价地摊文章的,毕竟面向的主要是大众,而非专业人士,首先考虑的就是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我是一名工科生,从《文在寅的复仇》开始追的,总体评价他的文章数据和逻辑是详实和自洽的,当然会有错别字等一些硬伤,但是不影响理解上下文。当然不会对他所有的观点都认同。他的文笔很幽默,长长的文章读起来需要半个小时,不过能领略到其它国家的发展历程,韩国、墨西哥、巴西、土耳其、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历史进程,这是我之前不能从碎片化的新闻里得到的,总体来说收获是很多的。特别是对于印度,他能去做实地调查,并贡献三篇非常详实的调研文章,就比那些键盘侠高了不知道几个量级了。当然,光其中一个国家就需要国家智库很多学者皓首穷经去研究,不能跟专业学者的著作对比,大家对于卢克文也别太苛求了。

对于卢克文的观点,大家见仁见智。我想说的是,国家需要像卢克文这样的可以讲好外国故事的人,给公众提供另一个视角来看待外国。这也是贸易战大环境下,公众成长起来的一个很大的需求。

个人浅见,不喜请轻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