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法战争到一战之前,是法国人最值得纪念的“美好时代”吗?(上)
1870年9月2日,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色当向普鲁士军投降。两天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在随后漫长的70年里,这个政权将作为法国的唯一合法政权伴随着一代法国人,法国人则将普法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871——1914)的这段时间称作“La Belle Époque”——美好时代。用中国的说法来说,大概是盛世这个词比较合适。
当然战争的伤疤还是在的
这一时代贯穿了整个第三共和国的前期阶段,这很容易产生一种假象,让人认为第三共和国的前期与后期有着天壤之别,而美好时代的结束就是法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事实上,作为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第三共和国从诞生伊始便几乎让人难以置信的一成不变。作为一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政权,它的一生贯穿了众多的矛盾:它被人们视为最不稳定的政权,却奇迹般地成为大革命以来执政时间最长的政权;它在诞生之初便被很大一部分法国人竭尽全力地破坏,最终却毁灭于苦心经营者们的手中;它时运不济、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局势的内忧外患,却仍然顽强地在一战结束后使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并带给后世称作“美好时代”的岁月。
1871年的法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即将成立的是一个共和国。首届国民议会中保王党人占三分之二,而大革命之后被换来换去的皇帝和国王轮流统治惯了的法国民众们也都认为新的法国将会是一个君主国。虽然保王党中一部分人支持波旁家族,一部分人支持奥尔良家族,另一部分人甚至支持波拿巴家族,但他们都共同反对建立共和国。
1871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国民大会,保王党占据三分之二席位
然而决定历史走向的事件往往包含着诸多偶然。超过半数的法国人没想到1874年在决定新政权政体的会议上,共和制以353票对君主制352票的一票优势取得了胜利,而且当天有个君主派迟到了。保王党人不愿就此罢休,他们在新宪法的制定上态度强硬。通过一年内共和派的不断妥协让步,1875年宪法终于以一票优势通过。拥有7年任期的总统权力被放大,参议院更是为保守派人量身定做,保王党人心满意足。
在今后的65年里,一共有108届内阁在这部宪法下宣誓就职。也就是说平均一年垮掉两个内阁。很难说这些内阁的上任和垮台最终会对哪些派别有利,但民众一致认为“法国或成最大输家”。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泽瓦埃将其总结为:徒劳无益的政治争吵,反复出现的内阁危机,一无所获的议会辩论,对于经常向人民许诺的包括修改宪法在内的基础改革的一拖再拖。从共和国正式诞生到它的灭亡,这些情况将成为法国的常态,从内部慢慢腐蚀着第三共和国的生命。
王位觊觎者路易·菲利普二世,每次第三共和国出现政治危机保王党人就通知正在打猎的他赶往法比边境准备随时进军巴黎,每次都以他回去打猎结束。
事实上,内阁问题只是第三共和国众多问题中的一个,风云诡谲的19世纪末给法国带来了无数挑战和危机。麦克马洪、布朗热、德雷福斯,那些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政治危机贯穿了整个共和国的前期。在每一场危机中共和派和保守派都几乎将整个国家运作起来去支持己方的利益。当上至议会下至街角的法国人全都投入到派别斗争之时,谁还能意识到自身连同整个国家一起正在陷入一个越来越难以爬出的泥潭之中?
在第三共和国为这些政治危机争吵地焦头烂额之时,它还要面对宗教问题——天主教会和世俗化的矛盾;出生率下降——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下降是它的双重原因,只不过对应的阶级不同;阶级问题——相对于将工人玩弄于股掌的俾斯麦,法国对无产阶级的骚乱力不从心;以及最严重的周边安全问题——东边的那个宿敌正在生机勃勃地发展并在经济上超越了法国。
这些问题似乎预示着一场全面的转型,而身处其中法国更多地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进行。相比于广大的法国社会,政府的应对始终显得迟钝而犹豫不决。在政府为了自身稳定而牺牲了变革的时机后,法国的未来也就可以预料到了。
作者 刘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