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负”能缓解英国教育不平等吗?

500

图片来源:Skins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叁里河

作者:吴锦清

马克·麦克莱恩(Mark Maclaine)是一位教龄二十余年的英国私人“超级导师”。得益于良好的口碑和名校申请率,他每小时收费从150英镑到1000英镑不等。

麦克莱恩每年都漂泊在异国他乡教书,从巴西到美国、欧洲、阿联酋、俄罗斯、加勒比海,教学地点也从私人游艇到豪华度假胜地和私人岛屿,一个人为学生教授英国考试所需的各种科目。

通常超级导师的客户非富即贵,因为对当地学校不满意,他们干脆聘请超级导师随时为孩子进行贴身辅导,便于孩子未来顺利进入全球顶尖大学。

当然这种私人家庭教师是超级富豪的玩法,但家教却是很多英国家庭都热衷的。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家长每年大约要花费17亿英镑给孩子请家教,以便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私校入学考试、GCSE、A-Level等重要考试。

在所有补习科目中,普通话家教收费最贵,每小时53英镑,其次是物理每小时47.5英镑和化学45.8英镑。最便宜的历史家教,平均时薪也要32英镑。按家教平均时薪34.22英镑计算,一个学生随便补两门课,一门课每周补一节,算下来也花费不菲,而且家教费用存在地区差异,如果学生生活在伦敦、萨里等地区,补习费用更昂贵。

根据教育慈善机构萨顿信托基金会(Sutton Trust)的研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约有27%的11至16岁中学生都接受过课外辅导,比起2005年上升了9%。同时,伦敦学生接受课外辅导的比例高于平均,高达41%。

面对如此高昂的补习收费,很多弱势家庭学生根本没法享受“家教自由”。萨顿的报告同样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对学生是否接受课外辅导有重要影响。约有34%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曾在课外接受过家教,而在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中,这一比例只有20%。

从种族来看,白人中学生接受家教的概率是22%,而来自非裔、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背景的中学生接受家教的概率高达42%。后者几乎是前者的两倍,想必崇尚教育、热爱补课的亚洲人“贡献”颇多。

《直面影子教育系统》一书提到了课外辅导在全世界教育体制里的影响,称 “课外辅导通常制造并维持社会不平等,还消耗了原本约需可以更适当地投入其他活动的人力和财力资源。” 对于多数家庭来说,二三十英镑的补课费就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别。

因此萨顿创始人彼得•兰普尔(Sir Peter Lampl)会说:“家教的日益盛行对社会流动性造成了严重影响,25英镑的时薪也不是大多数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 他同样对因此带来的教育不公平表示担忧。

在中日韩这样的东亚国家,补习已经成为常态,由于覆盖面够广,这种处于学校和家庭场景中间地带的教育活动所起的影响并不能很好体现,也缺少其对成绩影响的研究。但是在人工昂贵,补习又没有成为主流的欧美,额外购买的补习服务对学生成绩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也有不少机构对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跟踪研究。

针对纽约市特许高中(charter school)的一项研究表明,小班制高强度的课外补习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着极高相关性,针对理科科目的训练尤其能取得成就。同样的效果也能在公立学校实现,另一个涉及芝加哥 3000 名公立高中生的实验显示,参与数学补习的学生不仅在数学成绩上有了显著提升,连其他科目的挂科率也有显著下降。

但是这个实验的花费也是惊人的,一个项目下来的生均花费达到了 3800 美元,相比之下,当年芝加哥市政府为每位公立学生投入的总花费则 “仅有” 12000 美元,提供类似服务意味着要多出近 1/3 的人均投入。

即使按照每一美元所取得的效果来说,这是相当有性价比的学习提高方案,但碍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对于一个市政府来说为人人提供补习服务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难以实现。

家境良好的学生获得了课外补习,自然和家境较差、无法补习的学生之间产生了差距,使弱势背景学生在成绩上更加弱势。既然弱势家庭负担不起家教费用,那就创造条件让他们也能上。

为了营造公平的校外补习环境,萨顿提出了几项建议,让弱势家庭学生也能拥有补习自由,从而实现公平竞争。英国政府为了照顾贫困家庭的孩子,会为他们提供更多 “学生津贴(Pupil Premium)”,便于学校给予他们比如免费午餐、课后辅导等更多照顾。

既然研究表明一对一或小组授课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种经济有效的办法。于是萨顿建议,学校在使用 “Pupil Premium” 的额外补贴时,可以优先考虑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或小组课后辅导。因为学校在职老师为学生提供私人补习的比例很高,学校也可以考虑为全部学生提供课后有偿补习服务的可能性。

同时,政府可以考虑引入有经济审查的“补习学券”制度。学券制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由政府提供教育补贴的制度。学券制下,政府会向家长发放和每年每个学生津贴等价的教育代金券,而不是直接给公校发放教育经费。

家长可以选择公立或私校,然后使用学券来抵消部分或全部学费,超出部分由家长自行承担,这就给了以前想享受政府津贴却只能去读公立学校的学生更多机会。而学校在收到学券后,可以凭券向政府兑换现金。如果采取这种制度,英国学生就能用券来抵扣部分或全部课后补习费用,减轻补习带来的经济负担。

另外,萨顿还提出希望能看到更多私人补习机构免费向弱势学生提供一些特定的补习服务,并扩大非营利性补习计划,让弱势学校的学生也能享受优质补习师资。有一些补习机构比如“我的家教”、“家教信托”等机构已经开始了类似免费补习模式的探索。

英国专家希望以补贴穷人的方式实现全民补习,弥补社会阶级和财富带来的教育不平均,但从高投入看来,英国学生离“补习自由”还有不短的距离。对比之下,虽然成因略有差异,但国内学生的补习自由同样是不存在的。

2018年2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等,拉开了减负序幕。

2018年年底,教育部进一步发布《减负30条》,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规定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以任何名义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实验班”,“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坚决控制考试次数”、“采取等级评价方式”等内容,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对减负进行了规定。

许多城市也发布了减负细则做出进一步规定。特别是南京,严格规定学校不准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逼得家长不得不在课外给孩子疯狂报班。而一些本来并不是很热衷课外补习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也只能随大流再给孩子报两个班。

这样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减负的初衷。在“减负”期间,很多超前课外培训班整改,竞赛也被取消,虽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不良市场现状,但也让真正有兴趣、有需求的学生失去了资源。

更重要的是,减负虽然是件好事,但现阶段整个社会仍然唯分数、唯学历论,家长们根本不敢赌。既然校内无法补习那就干脆校外补习,失去了补习自由的学生和家长,反而有了更深的焦虑。

这几年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已经从以往的高考名校一路提前到了小学甚至幼升小阶段,补习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周期也越发明显而延长。发券鼓励补习和全民减负,看似在学业负担上进行调控,但无论是英国的增负还是我国的减负,其实都是在与教育不平均的现象进行博弈了。

参考资料:

Parents spend £1.7 BILLION a year on home tutors for their children - with some paying up to £200 an hour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7767457/Parents-spend-1-7-BILLION-year-home-tutors-children.html

Inside the secret and lucrative world of 'the super tutor'

https://www.bbc.com/news/business-40447950

Quarter of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have private tuiti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9/sep/26/quarter-secondary-school-pupils-private-tuition

Sutton Trust: Private tuition 2019 

https://www.suttontrust.com/research-paper/private-tuition-polling-2019/

这一年,学生减负攻坚克难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3/t20190313_373240.html

What If Every Struggling Student Had a Tutor? It Won’t Be Cheap, but It Might Be Worth It

https://www.the74million.org/article/what-if-every-struggling-student-had-a-tutor-it-wont-be-cheap-but-it-might-be-worth-it/

《直面影子教育系统 ——课外辅导与政府政策抉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