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旗》里的梶原景时
赤军写的《御旗》篇幅不长,但很感人,这也许是唯一一篇把梶原景时当正面人物写的小说了,老实说此君在众多文艺作品中的形象都不太好,如同秦桧之流一样被后人打上奸人的标签。
其实抛开一些偏见来看梶原景时,他就是一个普通权臣而已,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都能找到他的同类,之所以会被后人打入“小人”的行列,无非是因为他向主君源赖朝进了“万人迷”源义经的“谗言”,间接导致了义经的死。试想一下如果因景时进谗致死的是一般的大将,相信他的形象不致于这么坏,比如景时暗杀了上总广常就没看见激起哪位仁兄的义愤(笑)。
客观来讲,“谗言”这玩意充其量只能算催化剂,必须要有主君意志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甚至其本身就是君臣间为除掉某人而合演的双簧。就好像石田三成搜罗丰臣秀次的罪状一样,丰臣秀吉本来就想除掉秀次,三成的“谗言”只不过为秀吉提供一个下手的口实而已。同样的,赖朝本身就有杀义经之心,就算景时不进谗言恐怕义经也难逃一死,把屎盘子光扣在景时一个人的头上确实有点过份。
梶原景时原本是平家大将大庭景亲的手下,源赖朝在伊豆举兵时被大庭、伊东联军击败,一行人凄凄惶惶地躲在树林中,梶原景时在搜山时发现了他们,或许景时本身也是对平家独裁统治感到失望的人,于是有意放了赖朝一条生路。赖朝后来在镰仓东山再起时为报景时救命之恩,把他招到帐下并委以重任。
梶原景时不但办事利索,而且懂得察颜观色,很快就赢得了赖朝的信任。同时为了巩固赖朝的权力,景时不遗余力去清洗那些威胁或有可能威胁将军权力的人(如上总广常、畠山重忠等),因此景时成了众多御家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只是景时已被赖朝视为心腹爱将,其他人心中即使有怒气也只能咽到肚子里。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权臣的政治生命基本都在君主死后消失。在残酷血腥的政治世界中,权臣如果能够顺利退休,甚至仅仅被罢免都可以算是皆大欢喜,而大多数人都免不了被新君主或其他家臣清洗的悲惨命运。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吴起与商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梶原景时自然也没能跳出这个宿命。
源赖朝死后,二代将军源赖家重用妻族比企氏,梶原一族反被逐渐冷落,而后来的联名弹劾事件更是把景时推向了死路。源赖朝去世时,因念赖朝之恩的结城朝光在佛会上不禁泪下,情不自禁说出“忠臣不事二主”的话。朝光也许只是一时伤感的无心之言,而听者有心的梶原景时竟向源赖家说朝光有异心,应当早早除去。
风声传到结城朝光那里时自然把他吓了个半死,连忙与好友三浦义村商量对策。本来就不爽景时的义村自然大怒,于是联合了六十多个御家人上书弹劾景时,源赖家本来就不满这个经常对自己指手划脚的老家伙,因此也乐得将他扫地出门,并下达了流放梶原一族的命令。随后北条义时、三浦义村、和田义盛等人还在骏河埋伏了五百人,等梶原景时一行人经过便消而灭之。
《御旗》就是以梶原一族遭遇伏击开始写起,当中穿插大量回忆片断,以补充说明他们之所以会被灭门的原因。在骏河围攻梶原一族的武士都高举着代表源氏嫡流的白色御旗,显然他们是得到了源赖家的授意。
当年梶原景时与其他关东平氏一样,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聚集到源氏的白色御旗底下,把剑锋对准了同为平氏的平清盛一族,将代表着平氏的红色御旗沉入了坛浦的大海里面。可梶原景时没有想到,如今那支用自己血汗来维护的白色御旗竟然要将梶原一族几十口人置诸死地,那心情是何等的复杂,也许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落得源义经那样的下场。
最后梶原景时的七个儿子以及其随从全部战死,而景时自己也在绝望之中自刃身亡,梶原一族从此在镰仓幕府这个历史舞台上永远消失了。
其实纵观梶原景时的一生,与几百年后的石田三成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后者为了维护丰臣政权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原会战,于是后世对三成的评价往往是毁誉参半,相比之下景时留给后世的就只有“进谗言”这一不光彩的经历,假如景时能多活几年,为保源氏嫡流血脉与北条氏大战一场,是不是也能像三成那样获一个义士的称号呢?
八零九零游戏时光专栏,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ouxihuai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