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姑娘跟我说,千万别跟北京人说高考容易

高考并没有结束。

有一年,我去吉林报道揭露一起举国震惊的高考作弊丑闻,感到特别沮丧,没想到有这样明目张胆的事情。

在大街上跟一个考生聊天,小姑娘大大方方地告诉我:“我就是那种——高考移民。”她来自东北另一省份,承认家里给造了假户籍和学籍,到那里高考是因为“可以作弊”。

高考的游戏规则是以学业成绩来衡量上升机会——这也是它多年来最受认可之处,而维持其公正性的前提是对规则的遵守。我曾以为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让我沮丧的是,也许一直都不一样。

跟毛坦厂中学一样,我当年的中学接收了一些外来的学生,来自城市,希望在乡下中学磨练后回去高考。也有人尝试做高考移民,最常听说的目的地是东北,以至于我当时一直以为东北高考容易。后来才知道,东北比山东“容易”,在全国绝对不是“容易”的地区。

500

6月4日晚上,毛坦厂镇,一名复读的同学仍在自习。前一天学校已经放假。赵迪摄

可我依然觉得自己的高考很容易,跟一个北京姑娘聊这个话题,她说了一句,“别在北京人面前谈高考容易”。

我明白她的意思。北京人高考确实“容易”,京津沪这种城市的高录取率摆在那儿,竞争的惨烈程度跟高考大省不可同日而语。

这位姑娘的同班同学全都进了“985”学校。我跟她同一年读大学,班里60多个同学里,达到本科投档线的是个位数。而在我读过的初中里,只有成绩最好的几个学生考上了高中。现在,我上过的第一所小学,上过的初中和高中,都随着“教育资源的调整”,被取消了。连县中也在衰落,在有些地方,全县没有一名考生达到重点大学投档线。而在大城市最有名的那些中学里,最好的学生好几年前就不参加国内高考了。

外地人在北京人面前谈高考,总是有点愤愤不平。不少人觉得北京人考分低,自己的成绩在本地虽然上不了什么名校,但到北京的话,“考个北大清华很容易”。从录取率来说,在北京考个大学不难,可你要跟北京家长说高考容易,他们一定会拿眼睛“白”你,因为大家的竞争根本不在同一层面上。

本来,省际之间简单比较录取分数线,也没什么科学性。一则高考试题并不统一,就算都采用统一试卷,只要阅卷分省进行,标准不一致,分数线的比较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更何况,人们常常是拿不同年份、不同省份的分数线任意比较,即使在同一省份,同样690分,两个年份的690分,全省排名可能大相径庭,录取机会当然不同。

高考成绩受教育环境影响很大。人都是这样,只要置身于某一个环境,就会尽量适应这个环境的规则,在有限的条件下求得最优解,哪怕并不一定喜欢那种环境。衡水中学的一位河北省高考“状元”后来回忆,他常常看到媒体对于衡中的批评,但不会细看,因为“知道会说些什么”。他还说:“虽然我也不太赞同那种模式,但如果我以后的孩子只能在河北高考,我也还是会选择衡中的。”

你看,都是求最优解而已。

500

北京和上海这类发达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充裕,学校师资、理念和硬件都优于其他地区,学生家境及父母受教育程度也都领先,教育质量领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即使刨除其他条件,只谈师资,一所中学的教师都没有大学学历,而另一所中学讲课的全是名校博士,哪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高不言而喻。

由于较早开展素质教育,北京学生在应试的准备上无法跟“高考工厂”比较。但这不意味着他们的应试能力就不可以训练。假如真的像不少人所期待的那样,全国一张试卷统一录取,北京这类地区也转入应试模式,结果如何还真的很难说。

你到各个名牌大学教务处去转一转,看看学业成绩排名就会知道,北京那些所谓“低分”考生,入大学后的表现并不差。两院院士是学术发展的最高点,根据60年内两院院士的信息来看,无论按籍贯还是出生地,京沪两地都在十分靠前的位置。

反倒是一些“高分”学生,入了大学后可能出现不适应。我读大学时,一名来自山村的“神童”就很传奇。他先是未成年时就被保送入校,但痴迷游戏,直到被劝退。他回家后,过了一段时间参加高考,又以全市数一数二的成绩考了回来。但最后,因为同样的原因,他又退学了。

两进两出的“神童”说明,在一场长跑中,起点决定不了终点。必须承认,起跑线的不公平是存在的,影响因素有个人天赋,也有客观环境。有时候脱去中学的校服,人们就会看到,同学间早已分野,只是被校服遮盖了。很多事情,高考前已经决定了。现状很难短期改变,优质资源就是僧多粥少,从入学、求职到就医,其他资源又何尝不是?

信奉高考改变命运的人,将命运寄托在一场考试上,跟信奉“范进中举”没什么区别。其实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对普通人来说,高考之后,人生的竞争还有太多。说句“鸡汤”话:每一天都是在为明天积累机会,高考改变不了命运,相反是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改变了命运。

所以,我能够理解毛坦厂中学,能够理解那个北京姑娘,但是无法理解那些为了孩子理直气壮要求隔壁停用抽水马桶的人。归根结底,一次考试考得不好,心态就要崩了,就要寻死觅活吗?

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调侃说:“不要年纪轻轻就觉得自己到了人生低谷,你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