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这个职业已经消亡了

来源:微信公号“孟大明白”

看了一点央视主持人大赛,弹幕都在说这是神仙打架,主持人们的嘴皮子也太溜了吧。

500

节目形式是各地方电视台主持人的比赛,每个人有90秒的思考时间,抽题后即兴来一段(事前应该有一些押题准备),即便是比较紧的主持人也基本上没有打磕绊的,张嘴就来,一定会把时间完美地填满,拼的是能不能有点晴之句和扣题。

500

台下坐了一群央视知名主持人,节目第一期反响就不错,大家仿佛重新认识了主持人这个行业的业务能力,当然来参赛的都是精英,但把时间填满,听不出有错处是主持人的基本功。

500

很多年前我去河北一个地方频道参加一个跨年的现场直播——在电视如火如荼的年代,现场直播这种高难度动作非卫视的地方频道都能搞定。他们的女主持人我们都不认识,但在只有要点的情况下也是口若悬河,随便一个主题就能全方位地侃,既卡着时间点,又绝对不会过界。

这就是主持人的行业特点,就像化妆师看见一张脸就知道怎么修容,在所有目光凝视下的坦然,只要起个头就能滔滔不绝一直讲下去,保证都是正确的话,并且讲完让你基本不记得讲了些什么,不会这些做不了主持人。

王小丫说最怕饭局上都是主持人,会没有一刻安静,主持人最怕的是没人接话,所以他们都拼命让时间里没有停顿,会特别吵。他们最擅长的是把所有话都讲成书面语,大量使用排比、谐音、抒情、升华。

500

我体验过采访优秀主持人的轻松,把主题给他,他自己讲半小时,正好整理三千字,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是废的,录音整理完直接发表,比我想半小时写完的话还文从字顺情绪饱满,这个人是白岩松。我想他们经过学习训练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出现意外时普通人会大脑空白,但他们的大脑立刻生成了一篇稿件。

500


主持人的黄金年代是从央视拥有绝对占有率开始的,那时央视对社会开启了招聘大门。最早的主持人只是赵忠祥这样的播音员,1990年春天出现了两档综艺节目。

一个是《正大综艺》,由泰国正大集团投资,介绍全球风貌加各类表演以及海外剧场,启用了非职业的相声演员姜昆和北外女生杨澜。

500

另一档叫《综艺大观》,以小品歌舞为主,它最重要的主持人是从山东话剧院调来的演员倪萍。

500

第二年,央视面向社会举办了第一届青年业余主持人大赛,很多已经是知名人士的社会人报名参加。印象最深的是诗人汪国真,尽管他当时也就35岁,但站在一堆刚毕业的学生中间显得格外老成,因为紧张他拿到了第六名。

500

另一位已经成名的选手是演过《西游记》玉兔精的甜歌手李玲玉,当时李玲玉已经很红了,那效果就相当于邓紫棋去选101吧!

500

第一名是杨澜师妹许戈辉,大赛给的承诺是实打实的,她因此成为央视主持人。

500

这是北广系以外毕业生进入央视文艺体系的通道,另外一条新闻主持人通道是伴随着新闻频道的崛起被打通的。以往在强调编制的央视,除了广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央广同行(中央广播电台)和特批的地方电视台主持人,其他专业的人进不了央视,何炅在《大风车》实习了几年,小朋友听过大拇哥、毛毛虫,他还是没拿到央视进门证。

500


1993年,央1的实验性节目《东方时空》开播,它很有意思,把新闻、纪录片、MTV一锅烩,既有给中老年人看的《东方之子》,介绍行业精英;又有讲述老百姓故事的《生活空间》;也有为年轻人准备的《金曲榜》;还有硬新闻《焦点时刻》。

500

它不再需要播音员,而是记者型主持,广院体系外的柴静、张泉灵、张羽、王志、方静,很多都是从这个节目成为央视的聘用制员工。

这节目所属的央视新闻评论部工作氛围更松弛和知识分子化,他们在春节团拜会上的恶搞短片《大史记之分家在十月》和《粮食》,借用了老电影和那些著名主持人的真名来调侃,可以看到正襟危坐主持人私下的样子,从别名《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就能知道措辞有多尖刻,有一阵在网上流传甚广。

500

主持人这个行业从什么时候开始萎缩的呢?大概和平媒差不多的时间,都被互联网干掉了,但每个时期有不同的杀手。

最早的征兆同样起于文艺频道——大型晚会的衰败。2000年之后,大型晚会是电视台很重要的一块,《同一首歌》、心连心艺术团,到地方电视台逢节假日必上的晚会,中秋、元宵、体育比赛、任何庆典,都需要一台晚会,这也是歌手最滋润的时期,一首代表作可以从一线吃到县城。有经典作品的演员不会唱歌也没关系,穿i着戏服上台讲几句话,荒腔走板哼几句主题曲观众就满足了。

500

大投入拉赞助的晚会下乡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央视文艺部主任赵安因受贿判了十年,红极一时的晚会制片人们能全身而退就是走运了。

500

但对晚会主持人形成冲击的还是真人秀,这种伪纪实形式不再需要出口成章的主持人,即使有主持,也是作为嘉宾的形式以生活化的形态出镜,比如《爸爸去哪儿》中的李锐。

500


打破综艺主持人饭碗的恰恰是卫视领头羊湖南卫视,他们干脆在《我是歌手》这种王牌节目里用歌手自己做主现场主持,真正的主持人去做所谓的歌手经纪人,身份等于出镜记者。除了极少量有固定节目的主持人,一线卫视培养多年的前主持人现在在干嘛?

500

李湘在淘宝卖货,朱丹当演员,张丹丹卖绘本,张大大在演员综艺里做学徒,仇晓、杨乐乐、赵靓,红极一时的孟非。。。很少再听到有人提起他们,没有了高收视节目的主持人可能过得也不差,只是他们需要利用过往名气到另一个行业谋生。

500

同样访谈主持人也不再拥有高关注度,自从明星和普通人可以在微博之类的管道发声,电视和平媒的对话栏目都只能做热点延伸,而不是制造新闻 。访谈的单调性也令观众抛弃,这个职业比综艺主持更面向社会,不用美貌,不用临场反应,只要有名有口条有文化,都可以主持访谈,所以你会看到辩手、记者、文化人、舞蹈家、商界大佬来当访谈主持。

洪晃十几年前做过一个叫《大人在说话》的夜间谈话节目,另外两个主持人是伊伟和许知远,当时被嘲笑说是史上最丑主持人组合。

500

这个节目不知道为什么停播,但观众对访谈主持的外形确实没有要求,不然许知远的《十三邀》也不会是市面上仅存的文化访谈节目。

500

央视和能到央视比赛的主持人,是这个行业里稀有的尖子。任何一个行业消亡前,它的顶尖人物都能维持到最后,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而属于基石的那部分人呢?

认识一个市级电视台的播音员,好几年前说到他感到前路茫茫,电视台效益差开不出工资,新人要顶替他的位置,转行太晚了,除了对着镜头讲话别无所长。早年间他来过传媒大学进修,希望能留在北京,无望之后又回到地方,还是不能避免被清退的命运。别说小地方,就连一线卫视的幕后人员,这些年基本都离开去开外包公司了,留在原地的反而不是业务尖子。

曾经主持人是当地耀眼的人物,人人艳羡的工作,如今看没有几个工作能做一生。一想到延迟退休我就会想到一个贴子,年轻人天真地问:“你们周围有40岁还在工作的人吗?”

毛骨悚然!以后法定的退休年龄应该会延长到65甚至70岁,这漫漫的被遗忘的30年,长度远超那十几年的黄金就业期。不只是主持人,其它行业40岁以上的人是不是该消失了?即使你的行业还在风口,你还是要被风口遗弃。

日新月异这个词,对职场人不是鼓励,你的行业不能夕阳,你也不能夕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