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王夫差之败
(一)吴王夫差之前事一二
春秋时期的西施是我们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不只是因为绝世美貌,还因为历史影响。西施在越国歼灭吴国过程中可谓“灵魂人物”,似乎吴王夫差就是因为中了越国君臣的西施美人计才国灭身死的。然而,这既高估了西施貌美的影响,也低估了吴王夫差的心性。同时,有人还会说吴王夫差是因为受到宠臣伯嚭这个贪财小人的蛊惑才导致败亡的,这同样也高估了 伯嚭的能量,而低估了吴王夫差的才志。
男儿本色!是男人的都懂。好色的君主多了去了,古代历史上哪个君主不是妻妾成群,还有人美其名曰君王后嗣关乎国政,不可不兴旺,颇有点“朕是被逼的”之感觉。人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每在打败一个政敌之后就喜欢搜罗别人的老婆当作自己的老婆,有一次还因为太过分,结果引起一场不小的叛乱,导致痛失爱子和爱将各一位。这位反叛的将领就是张绣,痛失的爱子和爱将分别是曹昂和典韦,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搜索查阅。然而这并不影响曹操败少胜多,一路披靡,成为北方中国的霸主。晋献公也好女色,宠幸骊姬,后来导致前后两代君王的政局混乱,但同样不影响晋献公自己一手消灭王族集中君权,一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比如著名的“假途灭虢”就是晋献公的杰作,最终为晋国的强大奠定了根基。这里解释一下,春秋五霸根据不同学人的意见,分为好几个版本,但绕来绕去都绕不过两个人,即晋文公和楚庄王,这说明晋国和楚国在春秋时期之强大。而且整体上春秋争霸主要体现在以晋国为代表的北方中原国家和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蛮夷国家之间的南北拉锯战上——其他霸主如齐桓公只是在春秋初期维持了几十年的霸权,管仲和齐桓相继去世以后,齐国国势就陷入震荡衰退之中,最后在战国初期为田氏贵族所取代,连政权都丢了;再如秦穆公,其霸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戎,至于东出中原之势一直为晋国所压制,而这也是秦穆公积极参与晋国内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希望从晋国高层出发,打通东出通道,结果是胜少败多。同时楚国国势长期稍弱于晋国,因此可以说在近三百年的春秋争霸时期,晋国政治地位就像其地理位置一样都处于中心之地。晋献公就是晋国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关键君主,对于晋国的强大是有重大的历史贡献的,否则很难理解一直动荡的晋国只需晋文公一回国,稳定政局之后五年时间内就能击败新崛起的楚国,一跃就取代齐国,将晋国变成一个霸权国。晋文公本事再大,也不至于有如此伟力吧,根本还是晋国根基足够好才行,可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还用了二十年时间才使得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之雄呢。
因此,要说吴王夫差国灭身死是因为好色,就既高估了西施貌美的影响,也低估了吴王夫差的心性。须知,吴王夫差不是那样的色中饿鬼,而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强人!
我们知道,吴国是周文王父亲季历的大哥太伯创立的,当时身为季历兄弟们父亲的古公亶父也是周国君主周太王,他觉得季历及其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很贤明,希望能够传位给他们父子。见此情形,为了不让君父为难,太伯和他二弟仲雍都选择出走周国,奔往荆蛮之地,以示自己不能再继承君位,方便三弟季历能够顺利继承君位。后来,荆蛮之人觉得他们兄弟都很仁义,于是纷纷归附,创立了吴国,在死后因为无子就把君位传给了二弟仲雍。《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道:“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说这些干嘛呢,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向前可以追溯到吴国的建立,向后则影响到吴王夫差的命运。
其后,君位顺利传承到了寿梦,吴国走向强大,开始称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故事就是从吴王寿梦的王位继承开始的。吴王寿梦生了四个儿子,“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尤其数小儿子季扎最为贤明,于是吴王寿梦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也想效仿先祖周太王来一个传贤不传长,希望季扎能够顺势将吴国继续强大起来,就像曾经周太王、周文王和周武王奠定周王朝的根基一样。然而世人称赞见识卓著、蕙质兰心的季历在政治上却懦弱了,打死就是不愿继位。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吴王寿梦就权且将王位传给大儿子,再兄终弟及,将王位传给季历,“曲线传位”,可谓用心良苦。然后即使他的三个兄长都遵从着吴王寿梦的心意,一路兄终弟及,多次让位给季历,可季历还是不愿承担起重任,继承王位。吴人无奈,就再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将王位传给了馀眛的儿子吴王僚。此时,诸樊的儿子光不服气了,就说既然是兄终弟及,叔父季历不继承王位,那他父亲最先在他们几个兄弟中当王,如今也该他继承王位才对,“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于是“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一边接纳“楚之亡臣伍子胥”作为军师,一边收买专诸刺杀吴王僚,最终成功登上王位,史称吴王阖闾。这就是吴王夫差的父亲。再后来,在吴越两国不断地相互征伐之中,吴王阖闾受了伤,死前将王位传给了吴王夫差,同时也将对越国的杀父之仇埋在了夫差的心里。
(二)政治强人吴王夫差
说了这么多废话,吴王夫差终于登场了。笔者说他是一个政治强人,为父报仇就是第一个表现。面对让吴王阖闾含恨而终这样极其难缠的对手越国,吴王夫差在上台伊始就任命同样因为受到楚王迫害而逃归吴国的伯嚭为太宰,负责招募训练军队,矢志报仇雪恨。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且“三年,乃报越”。与政治上懦弱无担当的季历相比,吴王夫差继承了他父亲敢想敢干的政治品格,而且还把事情干成了,就此一点就足以称之为政治强人。顺便再提一句,伯嚭后来在越灭吴的过程中屡次受贿,表现出一副小人嘴脸,但是从帮助夫差招募训练军队且卓有成效的结果来看,其本身还是很有能力的,而且是能够和伍子胥比肩的那种。须知,在史籍记载当中,对标伍子胥的人就是他。他们一正一邪,在吴王夫差手下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抛开个人品格不说,应该都是很有能力的,毕竟没有能力的人顶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却是干不了坏事的。这里我们要树立起一个认识,即坏事也是一种事情,是事情就需要有能力才能干得成,没有能力,是连坏事都干不成的。司马光老先生在《资治通鉴》里边就议论过,“愚者(‘才德兼亡谓之愚人’)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大型连续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纪晓岚与和珅的人物角色就是如此设定的,看起来很合理是不是。当然,在真实历史上,和珅这个大坏蛋确实才干出众,纪晓岚在政治上反倒没什么实际表现。
政治强人吴王夫差表现第二,就是诛杀两朝元老伍子胥。伍子胥和伯嚭一样都是因为受到楚国君臣迫害以致父兄惨死而逃到吴国的。逃到吴国之后,就发现当时的公子光志向高远,自己可以通过辅助公子光登上王位获得重用,进而获得达成为父兄报仇夙愿的平台与机会,刺杀吴王僚的刺客专诸就是伍子胥为公子光延揽过来的,最终公子光得偿所愿,成为了吴王阖闾,伍子胥因此受到阖闾的重用,得以率军伐楚并攻入楚国郢都,在报了父兄之仇的同时也为吴国立下卓著功勋。除此以外,伍子胥在吴王夫差手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吴王阖闾在军事方面留下三个元老,一是孙武,一是伍子胥,一是伯嚭。吴王夫差任命伯嚭招募训练军队,这属于我们现今军队体系里面的军队训练部分。孙武,鼎鼎大名,应该主要负责军事指挥,这属于我们现今军队体系里面的军队指挥部分。伍子胥呢,既有政治谋略,也懂军事,偏向参谋一类,至少应该属于我们现今军队体系里面的军队总参谋部分。因为不同意吴王夫差释越而先齐晋的争霸方略而屡次上书直言,吴王夫差对他已是心怀怨恨,加上伯嚭一再挑唆,便赐剑伍子胥,令其自杀。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吴王夫差刻薄寡恩不能容人的品性,也透露出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典型的政治强人心态。另外,我们据此也可以反推,伯嚭在吴国灭亡的事情上只起到过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绝对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我们假设伯嚭也如伍子胥一样持身正道,碰到一如吴王夫差这种唯我独尊的政治强人,伯嚭能有好果子吃吗?可以肯定,绝对没有!
政治强人吴王夫差表现第三,争霸中原。吴王夫差的志向,除了打败越国为父报仇以外,就是率军北上,争霸中原,并积极付诸实施,且几近成功。这绝对是政治强人才有的所思所为。
(三)吴王夫差败亡之根由
吴王夫差败亡之根由就在于急于北上争霸。
吴王夫差为什么击败越国却不灭亡越国而是留下越国苟延残喘并最终得以攻破吴国,报仇雪恨,就是因为吴王夫差急于北上争霸。他难道不知道灭亡越国的好处吗?他难道不知道留下越国就是留下祸患的道理吗?瞎子都看得出来的事情,人家身为一个强霸之君王难道会看不出来?莫不是这个世界只有我们这些事后诸葛极其聪明,而当事人就极其愚蠢?照此说,吴王夫差绝对知道留下越国是个祸患,即使原先或许有些迟钝没看出来,但也经不起伍子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前后几次上书痛陈释越而先齐晋以争霸中原方略弊端的振聋发聩,后来也肯定知道了。那为什么还要留下越国呢?笔者认为有三点。其一,就是吴王夫差急于北上争霸。其二,灭亡越国乃至彻底消化融合越国难度较大,所费较多,尤其需要时间,这对于快速北上争霸极其不利。其三,越国作出了彻底臣服的姿态,吴国尽可获取越国臣服的好处而不用承担明显的治理代价,这笔买卖很划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吴王夫差就是基于自己北上争霸的国家目标来处理越国的和战问题的。至于,越国送来美女,伯嚭受贿建言,这些都是小节,况且这不但能把越国君臣踩在脚底下摩擦,还能享用越国绝色美人伺候,既在军事上打败了越国,又能在心理上再次打击越国,何乐而不为?
应该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的策略本身是可行的,并不是天马行空,虽然困难巨大。早先吴国君臣同心,吴王阖闾在孙武和伍子胥的辅佐之下,国力日渐强盛,一度还攻破郢都,差点致使楚国灭亡,更别说吞并弱小,开疆拓土了。一句话,吴国是有争霸的实力的。吴王阖闾死后,吴王夫差专心治国强军,三年之后一个反击就差点将越国灭掉,当时的吴国实力已经又上一层楼,吴国君臣做一下争霸的美梦又何尝不可?再者说,伍子胥对吴王夫差的劝谏都集中在不该释越而先齐晋的顺序,主张“释齐而先越”,待彻底吞并越国,扩大实力之后再行北上争霸。也就是说,伍子胥并非反对北上争霸本身,而是觉得灭亡越国之后再北上争霸更稳妥,否则北上争霸就总会有分散力量和背面受袭的后顾之忧。可以肯定的说,伍子胥的方略确实是老成谋国之策,然而不管伍子胥好说歹说,吴王夫差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不听伍子胥的。原因何在?北上争霸太过心急,对越国的估计也失算了,结果就此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下面我们首先论述吴国北上争霸方略的困难,再解说吴王夫差释越而先齐晋北上方略的问题。
困难在于吴国地理位置偏僻,北上争霸路途遥远,阻力巨大。吴国在我们现在的江苏中南部一带,当时的政治经济和争霸中心在现今的河南省。吴国要北上争霸,其一就要远距离作战,这对后勤保障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其二,吴国首先要防范来自西边楚国的侵袭,在此前提下,其三还要越过北边齐国的阻碍,再其四,跟当时综合实力最强大的晋国争夺天下霸权。怎么样,单看这个过程就够麻烦的吧。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即吴国北上争霸就是在劳师远征的条件下还得挑战齐楚晋三大国。吴国实力虽强,但是要挑战齐楚晋三大强国怕是也够呛吧,最终结果表明吴国要臣服三大国也确实还差点火候,所以见识深远的伍子胥虽不反对北上争霸本身,但对于北上争霸一点都不热心,心心念念的还是身后的越国。伍子胥更是将越国视作“腹心之患”,而评论伐齐是 “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石田,即石头太多不宜耕种的无用之地。也因此,伍子胥自始至终认为,即使要北上争霸,也必须先彻底解决越国的问题,一是解除后顾之忧,二是提升实力,增强争霸的资本。
讲到这,吴王夫差急于北上争霸方略的问题也就清楚了,即分散了本来就不够用的力量不说,还在身后留下了隐患。其实分散些力量,留下些隐患,只要能改正,本来问题也不是很大。但一来,伍子胥被赐死,造成了极坏的政治影响,吴国之内又谁再敢谈论越国的问题呢。越国因此也彻底失去了制衡和顾虑,可以放心大胆地发展壮大。再者,吴王夫差也是不走运,碰到了君王界中的千古奇葩——越王勾践。越王勾践本来就是一代雄主,可还记得让所向披靡的吴王阖闾含恨而终的人就是越王勾践本尊。除此以外,越王勾践还懂得隐忍,而且超级会隐忍。亲身赴吴,侍奉夫差,王之尊严碎地,让吴王夫差彻底放心,放归越国以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看起来很简单,但试问多少人能做到?假设我们有个隐忍行业,那越王勾践绝对是这个行业当之无愧的祖师爷,后世可知多少人在实力欠缺又含恨不雪的时候是以越王勾践为师的。吴王夫差碰到的如果是阿斗一类的君主,那确实是不用担心的。当然,吴王夫差之败首在于国家方略的失败,其次才是对手的强大。所谓“根基不老,地动山摇”,根本原因还是国家方略这个根基有问题。
注:笔者洋洋洒洒,简直废话连篇,不过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观,历史存在本身就是类似物质一类的客观存在,对后来发生的事情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论及某些事情就是需要论及相关的各样历史存在,也是没得办法,盼望方家斧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