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旭:试论华南地区的凹石

 一、前 言

  在华南地区常见一种极具特色的古代文化遗物——带有凹窝的砾石,一般是利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或经长期使用形成(图一)。根据目前的发现情况来看,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沿用到历史时期,甚至更晚。

500

  这类遗物在中国发现和研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1年。当时日本学者宫本延人在台湾南部的垦丁遗址中首先发现,并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石器,特点是在砾石的正反面及两端均有凹窝,推测可能是长期敲击使用而留下的,定名为石锤。20世纪50年代之后,这类遗物陆续在台湾、福建等地大量发现。虽然这种砾石工具数量多且颇具特色,但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并不充分。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较早关注到这种器物,他认为可能是用以片解石块、压取皮革或是敲开贝壳的工具。20世纪90年代,郑辉总结和梳理了闽台地区的同类发现,并将这类工具分为三型。A型为圆形或椭圆形多凹窝凹石;B型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凹石,凹窝分布在砾石各个平面上,一般6个以上;C型为不规则形凹石,凹窝一般较少,为1~3个。因材料限制,他认为这种工具,“……在我国史前时期有着浓厚的地区特点,即仅仅分布在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的闽台滨海地区,而在其他地区没有发现,是闽台地区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遗物”,并推断这是“一种食物加工工具,而非生产工具。它是利用天然的砂岩砾石,当做石锤使用,由于长期的敲击贝类动物而留下一道道凹痕”。显然郑辉对凹石功能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在张光直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阐释。臧振华对这类石器也进行过初步阐述,推测“石器正反两面的凹痕可能是石器使用者刻意制作的凹点,目的在紧卡住联系石器的木柄和藤条。而前后左右四个面中,三个面的凹痕也是用以系绑藤条的设计”。此后,陆续有学者注意到了这类工具,但基于各种原因,多未能进行深入探讨。另外,在象山塔山、珠海宝镜湾、深圳咸头岭、百色革新桥和桂林甑皮岩等遗址中这类石器也有大量发现,发掘报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类和描述。

  随着大规模考古发掘的进行,这类工具逐渐在整个华南地区被大量发现,因此对其有针对性的梳理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使用的材料,以笔者所见已发表的资料为主,下文的主要论述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同时,为了尽可能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针对部分未公开发表的材料,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做出相应的介绍。

  二、关于名称的讨论

  虽然这类带凹窝的石质工具发现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但因学术界对其关注较少,认识也各有不同,导致名称纷乱复杂。如在拉萨曲贡遗址带有凹窝的工具与重石(穿孔石器)共出,发掘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制作重石的半成品,遂归入重石范畴。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英德牛栏洞遗址。在甑皮岩和革新桥遗址,虽与穿孔石器共出,但发掘者并未将其简单地归入穿孔石器类,而是单独命名为一种新的工具——“有凹石锤”或“双面凹石锤”。因为制作这类工具的原料多为砾石,外形与常见的石锤酷似,也有学者将之归为石锤的一种。由于这类工具的中心部位有凹窝,有学者认为可能更适合做石砧。还有一些学者,可能并不认同以往的名称,但在现阶段又不能准确命名,就直接以形为名,如“石饼”、“圆饼”、“圆饼形石器”等。

  综上所述,研究者多从自身认知的角度出发给予定名。经过梳理和总结,以往主要存在四种命名规律。

  一是客观描述遗物的特点,包括“凹石”、“凹石器”、“凹入卵石”、“有坑疤的砾石”、“带凹窝卵石”等。

  二是根据功能定名,包括“锤”、“石锤”、“砸击石锤”、“石砧石锤”、“砧”、“石砧”、“敲砸器”、“石臼”、“重石”等。

  三是兼具遗物特点和功能,包括“凹痕石砧”、“有凹石锤”、“双面凹石锤”等。

  四是根据器形定名,包括“石饼”、“圆饼”、“圆饼形石器”、“圆盘形器”、“穿孔石器”等。

  实际上,这类工具不仅见于华南地区,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甚至欧洲等地,也均有发现。国外学者将这类石器定名为“pittedstone”、“pitted cobble”,直译成中文,即“有凹窝的石头”、“有凹窝的砾石”。显然是遵循了客观描述遗物特点的规律。

  繁多的称谓,已给研究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统一名称,才能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背景和信息,也为研究这类工具的传播与扩散以及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提供基本的资料。那又该如何定名呢?

  根据笔者的梳理,可从两方面考虑。首先,由于这类石器在日本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发现较早,研究也相对深入,并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从而形成比较一致的名称——“凹石”。其次,给这类石器命名时,在尚不能确定其功能的前提下,客观描述器物特征,也是一个较为妥当的选择。

  总之,“凹石”一名既符合客观描述遗物的特点,又已经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不妨先作为这类石器的统一名称,待今后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后,再重新考虑命名问题。

  三、类型、分期与分布的研究

  凹石作为华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一种工具,对其特征、发展演变和分布范围的研究,或可为深入认识凹石的文化性质、内涵等提供重要信息。

  (一)凹石的型式

  根据凹石上有凹窝的面的数量,可将凹石分为单面有凹窝、两面有凹窝、三面有凹窝、四面及以上有凹窝等四型。

  A型:单面有凹窝,凹窝位于砾石一个面的中部。据凹窝的数量,可分二亚型。

  Aa型:单面一个圆形凹窝,位于砾石较平坦一面的中部。主要分布在广东和福建,以及广西、贵州、西藏等地(图二)。

500

  Ab型:单面至少有两个圆形的凹窝,凹窝大小有别。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图三)。

500

  B型:正背两面均有凹窝。据每面凹窝的数量,可分二亚型。

  Ba型:正背两面各有一个凹窝。器体浑圆,多用河砾石制成,或长时间使用形成。数量很多。据正反两面凹窝的相对位置,可分二式。

  Ⅰ式:凹窝的位置互相对称,均位于平面的中部。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浙江、福建、台湾、海南、云南、贵州、香港、澳门、湖南、湖北、西藏和云南等地(图四)。

500   

  Ⅱ式:两面的凹窝不对称。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福建、台湾为最多,广东沿海地区也有发现(图五)。

500

  Bb型:每面至少有两个凹窝。据正反两面凹窝的位置,可分二式。

  Ⅰ式:两面凹窝的位置对称,砾石呈椭圆形。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浙江、广东、台湾等地(图六)。

  Ⅱ式:两面凹窝的位置不对称,砾石呈不规则状。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图七)。

  C型:三面有凹窝。砾石上有三个较平的面,每面中部均有一个凹窝。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图八)。

500

  D型:四面及以上有凹窝。砾石上至少有四个较平的面,且每面中部均有一个凹窝。在广东、福建、贵州等地均有发现(图九)。

500

  (二)凹石的分期与演变

  就笔者研究所及,目前华南地区凹石出现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延续的时间也较长,其中华南地区的西部一直沿用至商周时期才逐渐消失;而在华南地区的东部,即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沿用至战国秦汉,甚至更晚,比如台湾十三行遗址。

  总体上看,凹石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少渐多,从粗到精,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参考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将这个过程分为肇始期、初步发展期、蓬勃发展期、鼎盛期和衰落期五个阶段(图一〇),并分别对应不同的考古学年代。

  1.肇始期 目前仅见Ba型Ⅰ式凹石,主要分布在贵州、广东和云南等地的洞穴遗址中,如贵州兴义猫猫洞、毕节扁扁洞、桐梓马鞍山和普定白岩脚洞,以及云南昆明大板桥和广东英德朱屋岩、牛栏洞等。年代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该期凹石发现数量较少,零散分布在广阔的华南地区。总体来说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是均出自洞穴遗址中,二是位于华南地区西南部的内陆地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此阶段的凹石尚有一定的原始性,选料单一,即直接选用椭圆形河卵石,凹窝可能多为反复使用形成,但不排除有人为加工而成的。

  2.初步发展期 仍仅见Ba型Ⅰ式凹石,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和浙江等地,以广西、贵州洞穴遗址中发现的数量最多,如广西桂林甑皮岩和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安龙观音洞、普定穿洞等。年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下限在距今8000年左右。

  凹石以椭圆形和圆角长方形为主,数量最多,特征典型。在牛坡洞、甑皮岩和道县玉蟾岩等遗址中均有发现。

  本期凹石的数量有所增加,尤以牛坡洞遗址第二期和甑皮岩遗址第一至四期的文化层中所出凹石为代表。本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凹石的发现已不再局限于洞穴遗址,河旁台地遗址中也有所发现。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原料的选择还有一定的原始性,仍以河卵石为主,但随着数量的增加,形状也开始出现变化。除了两面存在明显的凹窝,卵石周缘也有明显的片疤,可能是一种多用途的表现。“石砧(指凹石,笔者注):凡砾石上有一处集中的坑疤者均属之,出自第4层以上各层。坑疤呈不规则盆形,坑深超过3毫米……与马鞍山出土的同类石器的坑疤颇相似。本类石器常兼作砸击石锤用”。

  从凹石的分布范围来看,也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开始从华南的岭南地区,向北扩展到南岭北麓的湖南以及更北的浙江等地区。

  3.蓬勃发展期

以Aa型、Ba型、Bb型Ⅰ式、C型、D型凹石等为代表。广泛分布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含香港地区)、广西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湖南南部、福建沿海和贵州等地,以广西、湖南相关遗址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年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绝对年代约距今8000~5000年,不同地区的绝对年代有一定的差异,类型也有所不同。

  仍以Ba型Ⅰ式凹石为主,且数量最多,在几乎所有的遗址中都有发现。原料仍以河卵石为主。凹石类型的多样化已初步显现,这可能反映选材和用料方面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河卵石,或有可能是工具多用途的体现。

  凹石出土的背景发生显著的变化,开始从华南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扩展,由甑皮岩、牛坡洞等洞穴遗址,向贝(沙)丘遗址扩散,包括沿河的淡水贝丘遗址和沿海的贝(沙)丘遗址,前者如湖南黔阳高庙、辰溪松溪口和征溪口等遗址,后者如深圳咸头岭、平潭壳丘头和香港深湾等遗址。

  另外,随着凹石在贝(沙)丘遗址中出现,其类型也开始丰富起来,并出现一些新的特殊的凹石,如A型和C型凹石分别发现于壳丘头、咸头岭等遗址中。由于所处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结构或生业形态及凹石的使用范围也随之改变。

  4.鼎盛期 以B型凹石最为典型,数量最多,还有A型、C型、D型凹石等。主要分布于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含香港、澳门)、福建沿海地区及台湾地区。另在广西、贵州、西藏和云南也有分布,但遗址数量极少。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约距今5000~3500年。

  Ba型Ⅰ式凹石在本期仍占主体地位。从本期开始,凹石的主要分布区域由华南西部内陆地区,转变为东南沿海,并向西扩展到青藏高原。凹石类型的丰富程度和数量,远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时期,几乎成为东南沿海及岛屿同期遗址必备的工具之一。

  A型、Ba型、C型和D型凹石等均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大规模出现,可能为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由于在东南地区广泛而频繁使用,由此导致用料和选材标准出现变化,出现了更多新类型的凹石,但河卵石仍是主要原料。

  5.衰落期 主要是商周以降,个别地区可晚至宋元时期,甚至更晚。到本期为止,Ba型凹石仍是主流,还有Bb型Ⅱ式、Aa型、C型和D型凹石等。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以及台湾的沿海地区,另散见于湖南、西藏等地。

  与前一时期相比,本期凹石的种类、数量均略有回落,但凹石的数量仍很多,类型也较丰富。但总体来看,此时的凹石开始缺乏统一性,用料逐渐随意。

  大部分出土凹石的遗址,仍以东南沿海地区的沙丘或贝丘为主。随着这些遗址的消亡,凹石也渐趋消失。究其原因,既可能是因为生业形态发生了变化,如成熟的农业大范围快速扩张,导致生活在沿海地区居民的生业模式发生改变;也有可能是在进入金属时代之后,替代工具大量出现。

  (三)凹石的分布区域

  截至目前,就笔者所能搜集和了解到的资料来看,中国的南方地区有70余处遗址出土凹石。但实际数量可能远超这个数字,如有研究者指出,“在台岛南端又发现……46处史前遗址,其中多有凹石发现……。可以说台湾南端是凹石分布密集的地区”。

  根据统计资料来看,凹石在华南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即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及附近岛屿(图一一)。

500

  1.内陆地区 主要指华南地区西部,包括云贵高原和南岭地区,行政区划包括今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南部和广东西北部等。地理特征主要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另有一些河流台地等。

  该区域出土凹石的遗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可延续到商周时期,甚至更晚,也就是说,凹石演变发展的五个时期在该区域持续存在,并体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时间偏早。凹石在本地区出现的时间普遍偏早,多数遗址集中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目前所统计的华南地区75处遗址中,早期遗址17处,约占总遗址数的22%。属于本区域的早期遗址就有15处,占所有早期遗址的近90%,并占本区域遗址总数的50%以上。

  第二,以洞穴遗址为主,河旁台地遗址为辅。内陆地区早期出土凹石的遗址,基本都是洞穴遗址,尤以早期洞穴遗址为主,如猫猫洞、大板桥、牛坡洞、甑皮岩等。而出土凹石的台地遗址,年代偏晚,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如高庙、征溪口与松溪口、革新桥等。其中革新桥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是石器制造场,高庙等三处遗址为贝丘遗址。

  总体来看,内陆地区凹石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即早期的凹石主要发现于洞穴遗址中,晚期开始走向台地,部分还属于河畔贝丘台地遗址。

  2.沿海地区及附近岛屿 主要指华南东部、南部的沿海及附近地区,包括沿海岛屿,行政区划包括今浙江、福建和广东的沿海地区,以及香港、澳门、海南岛和台湾等地。地形多属于沿海平原,也有河旁台地等。

  凹石在本地区出现的时间,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凹石在华南地区消失。根据对本区域凹石分布情况的分析,也可总结出两个特点。

  第一,遗址类型多为沙丘或贝丘等。据目前统计,属于沿海及其附近地区的遗址约40多处,其中沙丘或贝丘遗址约占80%以上。比如福建、广东、海南、香港等地几乎所有出土凹石的遗址,均为沙丘或贝丘遗址。

  第二,年代偏晚。沿海地区出土凹石的遗址其年代普遍偏晚,通常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周时期。据目前统计,沿海地区的遗址只有浦江上山和三亚落笔洞两个遗址的年代较早,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如果将牛栏洞、朱屋岩两个洞穴遗址划入沿海地区的话,也仅有4个早期遗址,还不及沿海地区遗址总数的10%。新石器时代晚期,沿海地区出土凹石的遗址数量开始增加,如咸头岭、壳丘头、深湾及海南陵水莲子湾、三亚英墩等,约占沿海地区遗址总数的10%。其余近80%的遗址,均为新石器时代末期或商周时期,甚至更晚。

  在沿海地区凹石的分布也有明显的规律,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部分遗址如落笔洞、上山,史前人类开始将凹石作为一种工具,引入到日常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凹石逐渐在沿海地区的贝丘、沙丘遗址中被广泛采用。以上针对凹石分布情况的认识,为深入了解凹石的出现、传播和扩散等,提供了基本的信息。同时,也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凹石的性质、功能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功能的推断

  实际上,探讨凹石的功能,了解其在工作过程中的使用和运动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凹石的典型特征,即各个面上的凹窝,是体现凹石功能的直接证据,很大程度上也是运动过程中主要的着力点。针对凹窝的细致观察、实验,是研究器物功能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国外就有学者专门进行相关实验,尝试探讨凹窝形成的原因,或凹石的功能。西班牙学者沙维尔·罗达·吉拉贝尔(Xavier RodaGilabert)在研究佛特·德·罗斯(Font delRos)的凹石时,专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沙维尔假设凹石存在两种功用,其一是加工石器(bipplar
knapping of vein quartz),其二是加工榛子(hazelnut
cracking)。在反复进行试验后,观察石器表面残留的痕迹,然后仔细对比分析,认为佛特·德·罗斯的凹石可能是用于加工石器,但他没有否认这种工具在其他遗址具有加工坚果的功能,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分析才能证明。

  截至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凹石功能的认识,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尽管张光直、臧振华、郑辉等先生都进行过诸多尝试,并提出过一些可能性的假设,但目前仍缺乏比较科学的、可信的结论。由于三位先生的研究主要基于包括福建、台湾在内的海峡两岸地区,也即是本文所指的沿海地区的资料。这一区域主要以贝丘遗址和沙丘遗址为主,普遍存在大规模利用海产品,特别是海贝、海螺等。凹石成为一种加工海产品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种可能的解释。

  另外,凹石还大量发现于华南西部的内陆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早期喀斯特洞穴遗址中。如果说沿海地区的凹石可能与加工海产品有关,洞穴遗址中的凹石则极有可能存在另外的功用。作为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的洞穴遗址的先民,是否使用凹石加工采集回来的坚果?沙维尔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为下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可能方向。

  五、结语

  对华南地区出土的凹石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和研究,是深入认识凹石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经过对凹石材料的系统梳理和分类研究,可了解到凹石的一些文化规律。在早期阶段,即肇始期至初步发展期,凹石主要流行于西部内陆地区,形态比较单一,模式固化,仅见一种凹石,即Ba型Ⅰ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凹石的使用区域逐渐扩展至沿海地区,并被广泛使用,数量急剧增加,选材和使用方式渐趋随意,从而演变出更多更复杂的类型。

  凹石的两个主要分布区域,即内陆与沿海地区,彼此之间是存在文化互动和交流,还是传播和影响,一时恐怕难以解决。但基于两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业形态,凹石这类工具的存在,可能体现出不同的功能。

  在整个华南地区,凹石的功能可能不是唯一的,或用于加工坚果和处理贝壳,或是穿孔石器的半成品和加工石器的一种工具,还可能是一种多用途的工具等。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定义凹石的功能。最科学的方法,就是根据不同的出土背景,区别对待。仔细观察实物,通过实验复原工作原理,分析遗物表面的微痕和残留物等,同时还要结合遗址所在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生业形态等,多种方法同时进行,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地了解凹石的功能。

  附记:在本文资料收集和写作过程中,陈星灿、李新伟、蒋乐平、吉学平等先生提供了帮助,谨表谢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