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乔格的『破2』,没啥意义?
来源:微信公众号“田径大本营”
作者:田兵
1:59:40.2!
10月12日,当吉普乔格以“1字开头”的成绩,跑完42.195公里的距离时,全世界的体育迷(不只是田径迷)几乎都在关注。
也许很多人说,这是一次近乎“实验室里”的挑战,含金量不足,甚至——没什么意义。
但你不可否认,吉普乔格——这个即将35岁的肯尼亚汉子,让田径在世界范围“被刷屏”!
这就是挑战的意义!
这几天,各种铺天盖地的文章,都在宣扬挑战、突破、极限、里程碑、科技、坚持、自律……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拯救!
在赛前的见面会上,吉普乔格的“兔子”之一、挪威英格里格森家族的亨里克说:“吉普乔格不只是自我超越这么简单,他在拯救我们的田径运动!”
田径,有什么好拯救的?
作为一个每年采访二三十场国际比赛的田径记者,(请允许)我来谈一谈见闻与感受。
我是结束了多哈世锦赛的报道任务后,直接去的维也纳。多哈的赛场可谓“五光十色”,但难掩一丝尴尬——缺乏“天王巨星”。上一届,有博尔特,哪怕英雄谢幕伴随着遗憾,但他只要在场,世界的镁光灯自然会聚焦。
这一次,多哈的舞台上,有哪个巨星能成为田径项目的代言人,去到世界体坛与别的项目巨星争夺“吸引力”和“话语权”?
恐怕没有。
作为田径迷,我们热爱田径,我们不管看到哪个田径选手,都会欢喜。而若不是我喜欢的项目,哪怕再热闹,可能我一眼都不会关注,甚至它要是被奥运会踢出,我也毫不会惋惜……
别人(非田径迷)看我们田径,也是一样。
对于外人来说,田径再是运动之母,没准儿也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国际奥委会一度想在奥运会里砍几个田径的项目。
而能够为田径打“名声”的,一定是“大名角儿”。只可惜,现在的世界田径,缺乏能与别的项目巨星掰手腕的“大名角儿”。
没有“大名角儿”,也就没有十足的影响力和眼球效应。但田径又不能孤立存在,特别是要紧紧依托媒介传播——电视镜头自然会聚焦最闪亮的星,如果“星星”只是田径圈内耀眼而圈外黯然,不会有哪家电视台愿意倾注精力。
道理很简单——在博尔特时代,无人不识君,随便怎么拍摄他,都会有观众。而在后博尔特时代,很多世界级田径名将,我们田径观众可能都得仔细辨识半天才能认出,更不要说摄像镜头了……
在维也纳,我听田径界的“大佬”说,钻石联赛不仅要在未来“砍掉”长距离,甚至可能还要减少一些耗时长的投掷和跳跃项目……这不赖国际田联,因为电视转播需要十足的看点。
也许你想骂……但将心比心,人家电视,面对的可不只是田径观众;而纯正的田径迷,原本就是体育观众中的少数;更者,田径迷中,还会有项目的区分,比如有的人只喜欢短跑……这都无可厚非。
在多哈,我们亲历了国际田联的“造星运动”,哪怕有些残酷……但我们理解。田径需要巨星来代言,来引领我们这个项目——在更为残酷的世界体坛,找寻属于田径的空间!
再回到吉普乔格,同样是如此。我在现场,见到了“趋之若鹜”的世界级媒体。然后看到了各类主流报刊在第一时间发布重磅文章,包括数亿观众(哪怕不是田径迷)也在关切“破没破2”……
(很多自诩的田径迷,连“马拉松早已设世界纪录”这样的常识,都不清楚……你就知道田径的普及,是多么……)
大家一起聚焦这场“商业策划活动”,这就是意义!
作为一个田径人(哪怕只是田径爱好者),都有责任为田径的推广,尽一份力。吉普乔格以及他背后的运作团队,用这次挑战人类极限的行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年头,能以正能量的姿态把田径送上“热搜榜”的运动员,不多。所以,我们既震撼于他的伟业,更感恩于他的拯救!
吉普乔格赛前的晚上,竟然接到了肯尼亚总统的电话鼓励(当然也是压力)……而成功完成目标之后,看看肯尼亚国内民众的狂欢——
用一句我好友的话——
“田径必须先能生存,才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