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总在沸点前遭遇一盆冷水
来源:微信公号“思维补丁”
(一)
人的失望往往源于期待。
可怎么会没有期待呢?面对川航3U8633迫降成都的“神话故事”,任何一个了解事件粗略经过的人都会感叹,川航机长刘传建所面临的险情,丝毫不逊于双发停车的萨利机长。
在海拔9000米的高度,飞机风档玻璃突然爆裂,副驾一度被气压吸出驾驶室半个身子,机长瞬间遭遇强风,低温,失压,缺氧,剧烈震荡,整架飞机急速下坠的一系列连锁险境,但机长刘传建却完成了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飞机平稳降落在成都机场。
这是世界级的航空险情,川航8633机组完成了世界级的迫降。
何况导演还是刘伟强。
毕竟《无间道》珠玉在前,纵然刘伟强近年来拍了很多烂片,但当刘伟强这个名字撞上《中国机长》这样的题材,你很难不在内心燃起浓烈的佳片期许。
他该不会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好题材吧?
终于熬到影片结束,超超心里落了一个遗憾的答案。
《中国机长》在我看来,实在是辜负了刘传建机长神一样的操作,实在是辜负了那么难得,那么富有电影感的一段中国好故事。
故事太单薄了,人物也太单薄了,超超不客气地说,整部电影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内心戏都没有。节奏太凌乱松散了,简直像临时熬夜赶档期拼凑剪出来的。
《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看完,说真的你感受不到刘传建机长处理众多棘手且要命的问题时,那种如履薄冰,矛盾纠结的内心冲突(央视采访中,刘传建反复表达过自己当时心中的那种纠结和不安)。
他面临的不仅仅是风挡破碎、缺氧、低温,还有飞机众多功能失控的局面,他的每一项操作,都可能将飞机的状态引导至毁灭,他要做什么选择,他要规避什么错误,他做对了什么?
这些,你通通都感受不到。
你能感受到的只有机长牛逼的意志力。就是那种我们熟悉的杠杠牛逼的感觉,而机长也相信自己是最牛逼的,然后就十分牛逼地控制住了整架飞机。
然后就腾云驾雾地牛逼,然后就不惧风暴雷电地牛逼,然后就不care机油超重地牛逼,然后就牛逼地降落了,就完了。
你并不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而且是整架飞机100多条人命的生死关头,一名驾驶过轰炸机的,执飞经验十分丰富的老机长,在9000米高空上,面对风档玻璃突然破裂、缺氧、零下40°低温剧烈震动的机舱环境,他是如何在纠结、矛盾中做出正确选择的。
而《萨利机长》则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在空管部门质疑机长水面迫降的决定后,在听证会上,一步步还原、证明了萨利机长当时的操作和决策是正确,且是唯一拯救旅客性命的方式。
《中国机长》实在配不上刘传建机长的“伟大”操作。
(二)
《中国机长》是一锅本该煮沸的靓汤,但可惜,每每沸点将至,你都能如期遭遇一盆冷水。
随便举个例子:
电影中,8633风档玻璃破碎之后,地面航空管制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紧张的调度,这一段拍的节凑非常紧,观众情绪也在紧张、激动之余缓缓升温。
然后,猝不及防地,在民航和空军联手为事故航班8633紧急调整空域管制时,一盆冷水及时地在沸点来临前泼下来了。
在一系列紧张的航空管制和调度命令之前,电影非常非常突兀地加进了一连串“毫无必要”的镜头:
一群因航班延误的旅客,围堵在机场服务台周围,大声质疑着为何自己的航班延误,而一群同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机场服务人员,则不停地跟焦急的旅客解释:“这个我们还需要客服再次确认一下”,“请您稍等一下,有进一步的消息我们会及时公布的”……
???
真的,本来已经酝酿到位的情绪,一下子就出戏了……

- 下一页
虽然有些问题,但并不妨碍我认为它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因为它基本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突发事件。
在国庆这个特殊的日子可以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动。
所以我给它定位为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的功能性电影。
和追求艺术系的攀登者相比我更喜欢可以给我真实感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