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关中平原“周原与关中四塞”

500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41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500

周原与关中四塞

500

以方位来说,三辅中的“京兆尹”、“左冯翊”对应的是关中平原的东南部和东北部,右扶风则独自对应关中平原的西半段。这看起来倒是与三国鼎立的格局颇有些相似。区别在于,在三国格局中独占北方的曹魏政权,同时也控制着中央帝国的政治中心。而在这三辅当中充当政治中心的是面积最小的“京兆尹”。

500

虽然京兆尹地区凭借骊渭平原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整个关中平原的地缘政治中心,但右扶风地区却是关中地区进入文明序列的起点。无论是周人还是秦人入主关中平原的第一站,都是在右扶风地区,更具体来说是位于宝鸡地区北部的那片黄土塬之上。

这片如今沟壑纵横的黄土塬,就是广义概念下的“周原”。整个周原地区北依陇东高原边缘的“岐山”、南至渭水;西起陇山脚下的千(汧)河,东达岐山东部的漆水流域。以当下的行政区划来说,涉及隶属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扶风三县,以及被划归咸阳的武功县。

500

作为一块黄土塬,周原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平原。其形成与这一地区的地理结构有关。在关中平原的最西端,围就关中平原的三大山地:北山、终南山、陇山之间的关系显得异常亲密。使得这部分相对的低地平均南北纵深只有25公里。

反观关中地理中心属性的咸阳,这一数字则能够增长到75公里。与此同时,由于没有骊山这样的突出部影响,渭水在这一区域内更多是贴着秦岭在流淌。受这两大地理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渭水之北的周原成为了关中平原西端最大的低地版块;另一方面周原地区的海拔又整体要高于关中平原腹地,并被周边河流切割成桌状台地状。

注入周原的河流即滋养了这片土地,也破坏了整个台地的完整性。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当下的周原地区内部沟壑纵横,被分割的支离破碎,但在周人和秦人兴起的年代,周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还没有现在看到的那么严重,更具整体感的桌状台地顶部,让周人能够在此聚落成长、发展农业,并籍此跨入文明的门槛。

500

之后入主关中平原的秦人,同样遵循着周人的足迹。区别在于,秦人在进入关中平原之前,并不是在陇东高原定居。出身于东夷体系的秦人,在殷商和西周前期的农牧范围,一直是在陇西高原。

从水系上看,覆盖周原地区的河流虽然源出于陇东高原,但却并非属于泾水水系,而是各自独自注入渭河。在一个树状水系的下游地区,分布有部分流程较短,同时没有被收编的小型河流属于常态。通常情况下,这些小型河流并不会引发特别关注,甚至在流域划分时被直接纳入左近大河的范围。除非这条河流以在地缘上有什么特别的贡献。

500

帮助周原确定东西地理边界的漆水和千水,就是这样两条有贡献的河流。如果说两河之间的岐山,充当的是周人进入关中平原的地标,那么可以抬高漆水身位的则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传说中,黄帝部落最初是在姬水流域繁衍生息,漆水则被很多研究者认定就是姬水。考虑到周人源起自岐山一带是可以确定的,而周人又视黄帝部落为父系来源,这种推断还是符合地缘逻辑的。

至于位于周原最西端的千水,同时也是渭水在关中平原所纳入的第一条支流。地理位置上看,千水干流的经行路线,是陇山与陇东高原之间的夹缝。这条发源于陇山东坡,在宝鸡市境内入渭的河流,是秦人先祖进入周王朝封建序列时的始封之地。

500

公元前9世纪初,善于养马的秦人获准跨越陇山分水岭,在千水上游地区专事为天子养马。对于秦人来说,陇山并不是一条地理障碍。他们在关中平原最西端获得立足点的同时,也并没有放弃在陇右高原的经营。

事实上,陇山本身就蕴含有优质的草原。这片位于千水源头、陇山之上的草原,现在的名称是“关山草原”。自秦国的始封之祖“秦非子”在此为周王朝牧马之后,历代王朝都将这片草原作为重要的马匹供应基地。从周王朝的角度来说,将秦人引入陇山之东的目的,并不仅是为关中平原提供稳定的马匹来源,还在于可以利用这些勇猛的牧马人抵御那些戎族的侵扰。其动机与后世诸中原王朝在农牧交界之地,吸纳一些游牧部族戍边并无二至。

500

然而这种做法本身也是双刃剑,一旦双方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这些王朝的守卫者亦有可能成为王朝的掘墓人。好在2000多年前的秦人,还是忠实的履行了他们的职责,并成为了华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千水上游为西周王朝牧了一个多世纪马后,秦人再次迎来了一次历史机遇。公元前771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为犬戎部落所杀,继任的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阳开启“东周”时代。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的秦人得以正式进入诸侯序列,被分封于千水与渭水交汇之处。

秦人随之在“千渭之会”兴建的都城,不仅成为了秦人正式进入关中平原的标志,亦成为了今天宝鸡市的城市史开端。此后一路向东的秦人,又花了5个半世纪时间成为天下之主。

将千河与关山草原呈现在大家面前,并不仅仅是为了追忆秦人是如何融入华夏的,而是因为它们还代表着一条进出关中平原的重要通道。无论是当年的秦人,还是后来经营这片土地的王朝,如果想从陇右进入关中地区,使用最多的路线都是在溯渭水上游支流翻越陇山分水岭后,再沿千水而下进入周原地区。这条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县与陕西省陇县境内的线路,被称之为“陇关道”。后世王朝为扼守这条通道而构筑于分水岭之上的关口,亦因此被统称为“陇关”。

500

然而当我们沿着千河及陇山西麓的对应河谷,在地图上画出一条沟通关中、陇右的通道后,就会发现这条线路相当于跑到陇山中部绕了一个大圈子。之前的内容曾说过,沿秦岭北麓流淌的渭水,能够直接串连起来陇右高原和关中平原。这条水路连接线,在陇山与秦岭之间的部分被称之为“渭河峡谷”。以几何原则来说,渭河峡谷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渭河峡谷有没有可能成为这样一条交通干线呢,答案是肯定的。今天,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沿渭河峡谷已经打通了310国道和G30高速两条交通干线,将陇山之西的甘肃省天水市,与陇山之东的陕西省宝鸡市串连起来。

只是在没有这一技术能力的古代,山高水急的渭河峡谷不仅难以行船,同时也难以开辟沿河道路。虽然历史上,有过在渭河峡谷的崖壁开凿栈道的做法,但这一高建造、维护高成本的方案,并没有成为最终的选择。

渭河峡谷没能成为主通道,是因为陇山之上存在着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作为秦岭支脉的陇山,其最宽处也就是与秦岭主脉分离的位置,之后越往北部走势越弱。秦人于陇山中所走出的这条“陇关道”不仅更易于通行,在陇山分水岭一带还有优质的天然牧场,能够在经济上额外加分。此外除千水以外,泾水也同样发源于陇山山脉的北部。这意着着沿着泾水的源头上溯,同样有可能打通一条勾连陇山东、西两侧的道路。

  八水绕长安(雪白血红制图)  

500

历史上,遵循上述线路被打通的道路,被称之为“萧关道”。顾名思义,扼守萧关道的关口是“萧关”。其位置位于今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南约40公里处。在水系上东接泾水源头,西接时称“瓦亭水”的渭水左岸支流葫芦河。由于同样是在扼守陇山,唐朝时的萧关被称之为“陇山关”。当然,如果一定将整条山脉依南、北分割为陇山和六盘山的话,那么萧关和萧关道所指向的算是六盘山部分。

位置上看,千河源头所指向的“陇关”,主要是负责关中平原与陇右高原之间的交通;萧关则更偏向于连通陇山东、西两大高原腹地。在丝绸之路开通后,这两个紧要关口都成为了进出长安的选项。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陇关道和萧关道所打通的都是陇山山脉的孔道,那么谁的地缘政治价值要更大些呢?或者说,谁才更有资格被认定为是关中地区在这个方向的大门。

历史上,在保护关中盆地安全的问题上,向有“关中四塞”之说。在陇关和萧关当中,能够跻身其中的是与关中平原距离更远的萧关。之所以能够挤掉有秦人背书的陇关,是因为萧关除了能够连接陇山东西以外,还必须面对来自西套平原的压力。在西套平原屡屡成为中原王朝与边缘民族争夺焦点的情况下,守住萧关的意义显然要更大些。也正因为如此,萧关在“关中四塞”中的定位并不是西大门,而是北大门。

500

陇关与萧关两关在地缘位置上的差异,同样体现在东汉王朝的行政归划中。这当中直接负责关中平原安全的陇关,被归入了司州范畴,而萧关及其所直面的陇右高原、西套平原、以及北山以北陇东高原,都属于凉州的范围。等到凉州部分展开,相信大家无论对陇关道还是萧关道的地缘政治价值,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既然位于陇山之上的萧关成了关中地区的“北大门”,而在方位上看起来有资格做西大门的陇关,又没能成为“关中四塞”的成员,那么到底谁得到了这个称号呢?

答案是“大散关”。而它所指向的战略通道,被称之为“陈仓道”。提到陈仓,大多数人马上会想到一个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公元前206年,从鸿门宴脱身的刘邦,接受了前往秦岭之南的汉中盆地就任“汉王”安排。在穿越秦岭之后,刘邦下令烧毁了栈道,除了防止被再次追杀外,更是让项羽相信自己没有反意。

500

刘邦当时前往汉中时所使用的越岭通道被称之为“褒斜道”,其在关中平原的入口,位于隶属宝鸡地区的眉县。在终南山的通道部分,由北部的斜水及南部的褒水两条河谷所组成。

所谓“明修栈道”,指的就是修复褒斜道上的栈道。不过史书中其实并没有汉军“明修栈道”以迷惑对手的记录。至于褒斜道本身,如果你知道斜水河谷又被称为“斜谷”,斜水在渭水之南所对应的黄土塬叫作“五丈原”的话,相信就会明白,今后有足够重头的三国故事,来帮助我们了解它的一切。

虽然“明修栈道”事件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存疑,但汉军在韩信的率领下,由陈仓道攻入时名“陈仓”的宝鸡却是史实。这条从陈仓出发向西南方向穿越秦岭的通道,绝大多数时候是依嘉陵江源头身份的“故道水”而行。

知道嘉陵江的人,大抵都知道它的下游与长江一起造就了重庆。这意味着沿故道水一路南行,最终能够纵穿整个四川盆地。单凭这一点,陈仓道及扼守这道古道北端的“大散关”,便有资格跻身关中平原的门户之列。

另一项能够为陈仓道加分的地理因素,是故道水正位于中、西秦岭山脉之间的夹缝。尽管同样通行艰难,却胜在不用开凿栈道也能够穿越秦岭。在栈道技术被开发出来之前,包括终南山中那些依靠栈道通行的峡谷无法通行时,陈仓道几乎成为了由关中平原直入蜀地的唯一选择。

然而困惑在于,无论是陈仓道的行进方向,还是四川盆地与关中平原的相对位置,指向的都是南方。换句话说,大散关看起来更应该被称之为关中地区的南大门。

之所以没有这样定位,是因为在骊渭平原南部有一条帮助长安城,东南向连通南襄盆地的通道——武关道,被认定为南出关中的通道。考虑到骊渭平原的中心位置,以之为参照物定位的话,位于武关道中间的“武关”的确会更有资格被认定为关中地区的南大门。

  关中四塞与秦岭古道(雪白血红制图)  

500

除了“武关道”之名以外,这条东南向通道在历史还拥有:商於道、商山道、蓝田道、等名。由于这条重要战略通道的西半部是沿丹水(丹江)而行,东半部亦依托了丹水的左岸支流,因此从地理角度也可将之命名为 “丹江通道”。

武关道的行政起点是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的蓝田县,然后向东南串连起了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以及隶属河南省南阳地区的西峡县、内乡县。在秦末战争中,项羽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之所以能够抢在项羽之前入主咸阳,便是因为绕道秦军防御薄弱的武关道。

作为关中四塞的成员,秦军不可能不知道武关道的价值。之所以没有在武关布以重兵,是因为秦军的防御重心是在关中四塞中,地缘位置最为显赫的函谷关。考虑到在这个方向进攻的是项羽,秦军的这种做法看起来并不算错误。虽然即便如此,秦军也还是未能阻止项羽攻入关中。而秦军这种顾此失彼的选择,所造成的最重大后果,是让刘邦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并通过“约法三章”笼络了秦地的民心。

在潼关取代函谷关成为崤函通道的节点后,关中四塞东大门的称号也随之转移到了潼关头上。相比另外的:北萧关、西散关、南武关这三个在对应方向上有些偏差关口,无论是函谷关还是潼关,被定位为关中的东大门都算得上是名符其实。作为发生过很多三国故事的主通道,在摸透洛阳盆地的地理结构后,崤函通道及其各关口的前世今生,将会成为解读的重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