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30)1959式步兵师——连营装备及战术浅析
关注公众号:虎丘讲古
关注公众号:雪菜肉丝面加蛋
篇外篇的续集:1959式步兵师——连营装备及战术浅析
跟这篇贴子的朋友一定都知道,1959式步兵师是楼主魂牵梦萦的最爱,前边把班、排的轻武器和编制简单介绍了一下,现在呢,本鹰得到了几个互相印证的资料,包括杂志NAAS第145期的文章,以及几本解密的我军战术、战例书籍,因此本鹰试着用这几份资料,把1959式步兵师的连、营级编制和简单的战术,以及几个战例说一下,作为一个篇外篇来更新,希望大家能喜欢。
——————————————分割线————————————————————
抗美援朝时期和50年代前、中期,我军一个步兵连一般由3个步兵排和1个迫击炮班组成,有条件的部队也仅仅是把迫击炮班扩充为迫击炮排,装备的大多数是缴获的美、日制60迫击炮和掷弹筒,志愿军则在这个建制中加入美制90毫米火箭筒,但数量严重不足——不能自己造,就是这样。
50年代后期,随着仿制苏氏轻武器的制造成功,这两类武器开始陆续换装,直到60年代末期基本换装完毕,每个步兵班的火力排下辖1个迫击炮班和1个火箭筒班,迫击炮班装备2-4门(一般为3门)60毫米迫击炮,火箭筒班装备5-6具40火箭筒。
在步兵营一级,则集成了重机枪、无后坐力炮等武器,步兵营是高级战术单位,要求具备独立的炮兵、防空、火力支援能力,由于我军当时基本还是徒步步兵,因此要求这些武器必须能够靠人拉肩扛。说句题外话,林元帅60年代末主持军队工作后,开始搞:“军队骡马化”,他71年坠机后这一政策遭到了严厉的批评,称他思想反动开历史倒车。但是,林元帅是战功赫赫身经百战的军人,他之所以这么做,确实是考虑到了当时我军重武器缺乏机动能力、不适合打大规模战争的问题,绝非什么古怪的嗜好,当然,科技的进步、工业实力的提高和后来的百万大裁军,最终给每支步兵部队都配备了足够的汽车,这个问题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重机枪
重机枪应该放在连还是营,在当时有过很大的争议,当然,今天我们和全世界都一样,放在连上,但是当初,由于重机枪笨重不易机动,徒步步兵连不易保证重机枪的弹药供应和携行,因此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军采取了“平时在营以机枪连的建制训练,战时视情况拆分为排、班甚至单挺机枪配给需要的步兵分队”这一战法。
当时我军装备数种重机枪/通用机枪,与班用的56式班用机枪相比,重机枪采用专门的枪架,发射全威力的7.62X57毫米机枪子弹(其实就是莫辛纳甘步枪的步枪弹),无论是火力持续性、射程、威力、穿透力和停止力都远高于班用机枪,第一种国产后大量生产的重机枪是53式重机枪,它仿制苏制郭留诺夫SG-43型重机枪,配备索科洛夫型双轮枪架和钢制防盾,防护性能好,火力凶猛,但缺点也很明显,其一是笨重,对于人高马大的苏联士兵来讲也很笨重,对于中国士兵来说更是重的没边。
其二是使用轮架,苏联境内大多数是平原,所以两名士兵抬起机枪的轮架尾部可以拉着机枪转移,但我军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山地作战,只能用4名士兵扛着机枪行军,又累又别扭,根本没办法拖拽,因此,我们的军工部门对53式重机枪进行了改进,取消了防盾和轮式枪架,采用了类似马克沁的三角支架。
这一改进直接将53式的55公斤重量降低到了57式重机枪的32公斤。同时,由于重量减轻,机枪的精度和散布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又采取了加长加重枪管等措施进行了改进,从60年代开始,57式重机枪开始大规模装备部队,一个机枪连一般采用三三制,装备9挺重机枪,每个重机枪班装备1挺。
如果说57式重机枪的改进是做“减法”,那么58式重机枪则是做“加法”,后一种重机枪的确切名字应该叫通用机枪。58式通用机枪仿制于苏制RP46机枪,在苏军中这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武器,它有DP轻机枪的设计师捷佳格诺夫射击,(也就是志愿军广泛使用的转盘轻机枪)。
在DP机枪的基础上改用100发弹链供弹,加重了枪管和枪机结构,增加了快速更换枪管的卡具和提把,但仍然只能使用两脚架射击,整个机枪加100发弹链只有21公斤,非常适合步兵携带,但缺点是火力持续性和射程都逊色于发射同样子弹的53、57式重机枪,性能不够理想。因此,在解放军步兵营中,这两种机枪大多混合装备,根据任务需要灵活地选择机枪火力。在中印战争中,这两种重机枪都大量配发给参战部队,并取得了出色的战果,但是,53式重机枪由于笨重不适合山地使用,遭到了部队的批评,在山地作战时为保证火力,有时只能让一名战士趴下,用肩膀架起一个机枪轮子射击,不仅碍事,而且容易贻误战机。
随着材料科学和加工工艺的进步,60年代,我军开始研制新式通用机枪,这就是著名的67式通用机枪,它大量采用合金材料而非钢材制造,在工艺上也有了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