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猫」这个字的读音最初是不是取自猫的叫声?

上古汉语拟音新三家对“猫”字的上古音构拟如下:

郑张尚芳:*mreew [mreːw]、*mrew [mrew]Baxter–Sagart(白一平-沙加尔):*C.mˤraw、*C.m(r)awStarostin(斯塔罗斯金):*mhrāw [mʱraːw]、*mhraw [mʱraw]

“猫”字古代有莫交切和武瀌切两读。上面的上古音,第一个是莫交切的,第二个是武瀌切的(Baxter–Sagart 体系的我就直接取 *C +“苗”*m(r)aw 了),这两个分别对应普通话的 māo 和 miāo。郑张尚芳和 Starostin 的拟音构拟再转换成标准国际音标用方括号附在后面。今天普通话“猫”只有第一个音,而第二个音在西南官话以及闽、客、粤、湘、赣等方言中有所保留

很显然这是对猫叫的拟声。这个介音 r 甚至还生动地表现出了猫叫的开头有时会有的颤音感,猫叫的这种颤音既有 trill 的又有 tremolo 的——停,我这样解释 r 就太胡说八道了,meow - Wiktionary 这里列出的所有语言里猫叫的拟声词都没有体现这个“颤音”的。Schuessler(许思莱)认为“猫”在上古汉语中很可能没有 r 介音,而是这个字的拟声性使它变成了中古二等⁽¹⁾:

The onomatopoetic nature of this word explains the MC div. II vocalism (māo hardly had an OC medial *r) as well as the unexpected tone A in Mandarin.

因为二等的发音舌位靠前,接近猫叫?

古次浊声母(m、l 等)的平声在今天绝大多数方言都读阳平(普通话里的阳平就是第二声),但“猫”字在不少方言里是读阴平的⁽²⁾(普通话里的阴平就是第一声),如下图中黑圈所示:

500

这是因为高调有表亲昵、表小称的作用⁽³⁾。猫猫太可爱了,所以全国人民纷纷选择用更高的声调来称呼猫。在中古晚期平分阴阳之后,阴调通常比阳调高,所以很多地方“猫”就读的是阴平,而不是本来该读的阳平。甚至有些地方“猫”是专门的小称调(上图中黄五角星)。又可见,华北不少地方“猫”是读阳平的(上图中红圈),这与那些地方的阴平比阳平低不无关系;阴平比阳平低的话,转读阴平就表达不了小称的意义了

Schuessler 把“猫”在普通话中读阴平(tone A)的原因也归为拟声性,是不准确的,因为猫叫声并没有确切的音高走向。小称变调才是更准确的原因

Norman(罗杰瑞)构拟的原始闽语中有一套清响音声母(*mh [m̥]、*lh [l̥] 等),Baxter–Sagart 据此为上古汉语构拟了带前置辅音(preinitial consonant,写作 *C)的响音(*C.m、*C.l 等),Starostin 据此为上古汉语构拟了一套浊送气响音声母(*mh [mʱ]、*lh [lʱ] 等)。“猫”由于在闽语一些方言中也读阴平因而被归入原始闽语的 *mh [m̥],但这或许只是后世才产生的小称变调罢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