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 世界经济格局

一、社会阶段划分

人类社会按生产力划分为三个阶段:一、采猎社会;二、耕牧社会;三、工商社会。

前两个阶段生产力处于基本自给自足的水平,商品交易并不发达,除少量统治阶级靠征税所得外,广大民众的财富靠生产所得,再加上金银本位制的限制,财富转移并不活跃,经济周期十分漫长。

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生产目的由自给自足转变为交换,商品交易逐渐发达,人类进入工商社会,财富转移逐渐活跃,经济周期也大大缩短。

二、工商社会的经济形态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工商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社会生产通过资本、资源(自然)、劳动、技能四要素共同创造财富,商品交易通过市场自由竞争机制进行调节。

在工商社会,民众按收入方式大致划分为三类:资产阶级、工薪阶级、官员阶级,资产阶级靠资本、资源获取财富,工薪阶级靠劳动、技能获取财富,官员阶级通过征税进行财富二次分配并靠从中抽成获取财富。

财富在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是极不均衡的,资本、资源获取了财富的大多数,劳动、技能获取了财富的较少数,大量统计数据显示在财富初次分配中二者比例约为80%:20%。

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认为资本、资源在财富创造中起主导作用,理应分配较多财富;市场具有自动调节机制,政府不应干预经济活动,奉行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认为劳动、技能才是财富的真正创造者,资本、资源分配较多财富是不公平的,资产阶级对工薪阶级进行了剥削;不认可市场调节机制,政府应当掌控资本、资源并主导生产,公平分配财富。

资本主义忽略了公平,导致贫富悬殊,最终1929经济大萧条爆发,社会主义忽略了效率,导致经济僵化,最终苏东剧变。

凯恩斯主义汲取社会主义理论修正了资本主义,认为市场调节往往滞后甚至失灵,主张政府应干预经济活动,扩大就业,增加需求;促进战后欧美国家的繁荣,并在冷战中胜出,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成为工商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

三、世界经济格局

1、世界工业格局

工商社会的两大模块就是工业生产和商品贸易,三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产业在全球的扩散,前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日工业体系的建立,第三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日产业升级和新兴经济体工业体系的建立。

当今世界工业格局为:欧美日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垄断高端服务业;新兴经济体以制造业为主,基本建立工业体系;亚非拉以提供自然资源为主,正在建立工业体系。

2、世界货币体系

商品贸易以货币为媒介,产业扩散促进全球贸易,必然呼唤世界货币,二战后美国的霸主地位确立了以黄金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货币分为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世界贸易全面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并转换为以信用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3、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工业格局和货币体系决定了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其基本形态为欧美日掌控世界货币的印钞权,提供资本、市场、技术、设备,负责最终消费,新兴经济体提供劳动和技能,负责加工生产,亚非拉提供自然资源,负责原料输出。

由于财富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极不均衡,新兴经济体在生产中分配较少财富,而亚非拉原料输出承受价格压制且无法惠及民众,故二者最终市场需求萎靡。

下面列示了五个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和主要发达经济体GDP的产业构成和经济模式,加以诠释。

表1: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

单位:%

50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表2:支出法GDP项目比重(2007年)

单位:%

 

50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第二部分 市场经济和经济危机

一、历次经济危机

表3:历次经济危机

500

500

二、经济危机根源

1、历次经济危机总结

前八次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当时头号工业强国英国国内,基本原因为工业生产的扩张速度远超过市场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主要解决举措为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随着工业革命的扩散,欧美日相继建立工业体系,产业也由纺织业扩展到铁路、电器、汽车、住宅等各行业,各国互补性增强,世界贸易额剧增,九至十二次经济危机逐渐具有世界性,经济危机基本原因未变,但解决举措改为开拓国内外市场和发展新产业并重。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生产规模迅猛扩展,新市场开拓殆尽,各国社会总供给远大于社会总需求,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必然降临,解决举措为政府印钞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和二战毁灭社会总供给。

战后社会需求恢复和产业革命带来二十年经济繁荣,其后三次危机解决举措为印钞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完善社保体系,增加国民收入, 但投资需求最终要消费需求来消化,过度投资反而加剧生产过剩。

随着产业转移,新兴经济体工业崛起,庞大的生产能力逐渐超过欧美日社会总需求,但其凭借世界货币地位不断印钞扩大消费,支撑了冷战后二十年经济繁荣。

欧美日制造业空心化,就业机会减少,高端服务业就业机会有限,无法惠及民众,印钞消费无以为继,且新兴经济体和亚非拉国内需求萎靡,全球社会总供给远大于社会总需求,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必然降临。

2、经济危机根源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社会总供给取决于社会总生产力,社会总需求在工商社会取决于社会总购买力。

在采猎社会和耕牧社会,没有机器大生产,社会总供给一直小于社会总需求,人民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也无大量剩余劳动力,政府一旦大兴土木或对外战争,必然损害生产,减少社会总供给,此时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饥荒。

在工商社会,机器大生产可迅速扩张,远超过民众收入增长速度,此时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滞销,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社会总生产力远大于社会总购买力。

三、市场经济本质

1、市场经济经济本质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财富从工薪阶级转移到资产阶级的过程,根源是财富在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不均。

社会总生产力主要满足民众基本需求,即吃、穿、住、用、行、娱等,工薪阶级分配了社会财富的20%,但由于其人口众多,其购买力须消费掉社会总生产力的80%,结果只能消耗储蓄、甚至透支未来进行消费。资产阶级分配了社会财富的80%,但由于其人口较少,基本需求有限,只能追求奢侈消费,无法形成有效购买力,随着生产扩大,必然造成社会总生产力远大于社会总购买力,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以美国人口为例,资产阶级占比10%,官员阶级占比8%,技能工薪阶级占比28%,劳动工薪阶级占比54%,但此82%的人口仅分配了财富的20%。

2、微观经济说明

下面以某上市公司举例加以诠释:

表4:2008-2011年员工支出占各会计科目比重

单位:元

500

 

注:1)员工支出包括薪资、加班费、伙食费、社会保险费、年终奖金、住房公积金、职工福利、培训费等;2) 公司员工约2.1万人,资本家35人;3)资料来源于上交所某上市公司。

由上表可知:2008-2011年员工收入(员工支出)占产品产值(产品销售收入)、资本家净收入(净利润)的平均比重分别为4%、87%;员工人均年收入为44,867元,资本家人均年收入为30,831,126元,二者比例为1:687。

在此微观经济体中,财富在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严重不均,工薪阶级无力消费掉产出产品,生产力与购买力失衡,供给远大于需求。显然,推广至宏观经济,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

四、经济危机解决之路

1、当前经济学派

当前最为活跃的经济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对政府干预的看法截然相反。新自由主义学派信奉市场调节机制,反对政府干预,凯恩斯学派认为市场调节不完善,主张政府干预。

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各有道理,因为干预过度伤害生产力,干预过弱伤害购买力,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生产力与购买力的平衡。

新自由主义学派过分相信市场调节,往往会走向放任主义,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出现经济危机周期爆发。凯恩斯学派过分强调政府干预,往往会走向社会主义,导致国企比重上升甚至主导生产,出现经济僵化和滞涨。

2、经济危机解决之路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财富从工薪阶级转移到资产阶级的过程,国家应坚持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平衡,反对政府主导生产,合理进行市场经济财富逆转移。

官员阶级应通过财富二次分配,将财富从资产阶级转移到工薪阶级,进行市场经济财富逆转移,达到社会总生产力与社会总购买力的平衡,完成财富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第三部分 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中国经济现状

1、恶性市场经济

现实中还存在着第三种状态,那就是恶性市场经济,其官员阶级在进行财富二次分配时,将财富从工薪阶级转移到资产阶级,加剧市场经济财富转移过程,导致生产力与购买力的极度失衡,由于国内购买力极度萎缩,生产过剩只能靠出口消化,进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当前中国经济就属于此种恶性市场经济,随着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引起出口疲软,国内被掩盖的生产力与购买力的极度失衡日益显现,如果出口没有重振,政府也不进行市场经济财富逆转移,经济危机爆发不可避免。

2、中国经济现状

中国经济腾飞得益于发达经济体产业转移和国内庞大剩余劳动力,在短短30年间崛起为世界工厂。

中国工薪阶级收入占产品产值的比重严重偏低,导致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只能出口欧美市场;欧美工薪阶级耗尽储蓄并透支未来消费中国产品,由于产业转移引起就业机会减少,收支无以为继,欧美需求逐渐耗尽;中美资产阶级耗尽两国工薪阶级需求,但均不进行市场经济财富逆转移,所以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住房过剩、热钱投机、货币超发是当前经济的三颗定时炸弹,其导火索就是国际热钱的逃离,18万亿元人民币的国际热钱一旦从中国撤走,房市将会步股市后尘。

国际热钱套利周期一般不会超过10年,待把房市推到足够水平,迅速套利有序撤离,已在日本、台湾房市和大陆股市上演过。国务院严厉的限购政策就是不想让国际热钱得逞,但已是亡羊补牢,骑虎而难下。

货币超发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财富的转移,由于超发货币大多流向国企和出口企业,老百姓的财富无形之中转移到他们手中,显然劫贫济富。老百姓苦于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无力消费,导致内需不足,在欧美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制造业步履维艰。因国企、出口企业直接受益的少数富人,需求却极度过剩,消费掉全世界2/3的奢侈品仍无法满足其需求,把花不尽的钱投向房市、股市、高利贷等领域,导致中国经济冰火两重天。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

1、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良性市场经济,即在坚持自由竞争机制、不干预具体经济事务的前提下,政府利用货币和财政手段进行市场经济财富逆转移,增加民众收入,提高社会有效购买力,保障社会总生产力与社会总购买力的平衡,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财富逆转移的手段主要为财政和货币手段,财政手段即通过税收进行进行财富二次分配,货币手段即通过印钞增加民众收入。

货币手段必然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社会总财富向货币首发接受方转移的过程,印钞增加民众收入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手段,进而提高社会有效购买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财富逆转移的途径有多种,其中社保和分红是最重要的两个,措施如下:一、国家加大住房、医疗、教育的开支,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二、建立全民基金,国企利润上缴全民基金,每年向全民分红;三、上市公司强制按利润的一定比例分红。

2、新兴经济体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印钞增加民众收入进行市场经济财富逆转移,但世界货币的印钞权掌握在发达经济体手中,新兴经济体当前只能在国内进行市场经济财富逆转移,从长远发展必须改变以信用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取得世界货币的印钞权,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