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储备够用几天?沙特遭袭石油减产引担忧,世界各国油价飞涨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更是战争之源
本月14日,沙特布盖格炼油厂和胡赖斯地区一处油田遭到疑似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的袭击,导致沙特石油供应每日减少570万桶,这个数字约占沙特石油日产量的50%和全球石油日供应量的5%。
▲沙特石油设施遇袭后的卫星图片
袭击的影响很快显现,全球石油市场迅速出现波动。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价格16日一度涨至每桶63.34美元,涨幅高达25.91%。而伦敦原油期价则飙升至20%,达到72美元的高位,创下了近30年来的最大单日增幅。
▲红框内为遭袭石油设施上的弹孔
为了平息市场紧张,美国方面立即放出豪言:将释放本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并表示美国拥有充足的石油储备,不会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太大影响。日本于17日表示,在必要时候,将释放石油储备以确保日本国内石油供给的稳定。
那么什么是战略石油储备?我国有没有类似的能源安全措施?历史上又发生过哪些震惊世界的石油袭击事件和石油绞杀战呢?
什么是石油储备?如果用完了怎么办?
所谓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危机并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一种应对办法。其以保障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当时,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的产油国对西方国家发起石油禁运,为制衡“欧佩克”,西方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并要求该组织的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
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
由于中东局势动荡不安,上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国际能源署又规定各国应将石油储备提高到90天的水平,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今天,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
有资料显示,美国拥有超过6亿桶的石油储备,约为8600万吨石油,大约够美国全国使用约140天。而日本则拥有7000万吨的石油储备,足够让全国使用180天以上,是发达国家中石油储备量最多的国家。
有人可能要问,若危机持续到90天以上怎么办?其实,石油生产国也无法做到持续几个月对发达国家实施禁运。否则,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产油国自身经济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以外,危机来临时,各国也不会只依靠战略石油储备来维持经济运行。
▲中国的石油进口来源地较为广泛
假设一个国家每年的石油需求量为1.2亿吨,战略石油储备为6000万吨,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一旦遭遇石油危机,该国的石油储备只够使用半年。
但当今任何一国的石油来源地都不是唯一的,且很多进口国自身也能生产一定的石油,因此当石油危机来临时,战略石油储备一般只需用于填补其中的差额。
▲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危机来临时的救命稻草
还以刚才设定的条件为例,若该国自产石油6000万吨,另从A、B、C三国分别进口3000万吨、2000万吨和1000万吨石油。那么当A国石油供应发生中断时,每年将出现3000万吨的石油缺口。此时,战略石油储备只需填补这一空缺,因此,6000万吨的石油储备足以维持2年,直到危机解除或寻找到新的替代来源为止。
历史上的石油袭击与石油绞杀
近一个世纪以来,石油成为各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围绕石油而引发的战争更是不计其数。历史上发生的诸多石油袭击事件与石油绞杀战,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战前的德国,战略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缺少现代战争所需的石油和橡胶,而这些恰恰是决定其战争机器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要素。作为一个富煤少油的国家,德国不得不依靠自身来摆脱这一不利局面。
▲德军的摩托化部队需要石油做支撑
战前,通过一系列措施,德国部分地解决了石油稀缺的问题。首先,德国本土和奥地利(1938年被德国吞并)境内拥有少量的石油资源,德国对这些石油资源进行了全力开发。到1941年时,德国石油年产量已接近200万吨,但这一数量用于发动战争是远远不够的。
从1936年起,煤制油成为了德国的重点发展方向。依靠自身技术,德国建立了大量的合成燃料工厂。通过煤炭液化等方法,制造出合成石油。这种“点石成金”的技术在战争期间起到了重要作用。从1941年起,每年可以生产约400万吨石油,1943年更是达到了年产约5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一度成为德国石油的主要来源。
▲石油是二战期间德国最稀缺的资源之一
除了自行解决燃料外,德国还通过从盟国与邻国进口,获得了一定的石油。其中,罗马尼亚是距离德国最近的“天然油桶”,同时也是欧洲大陆上第二大产油国(第一大产油国为苏联)。1941年,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超过500万吨,成为战争期间德国最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
而战争爆发后,德国还从占领国抢夺了不少石油资源。从1939年9月到1940年6月,连续不断的闪电战,使德国从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先后缴获了800余万吨的石油储备,这也成为德国敢于在1941年对苏联发动战争的重要资本。
然而,随着战场局势的不断恶化,德国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从1943年起,随着盟军战略轰炸力度的不断加大,德国本土的合成燃料工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至1944年,煤制油的年产量已经下降到200万吨。
▲二战苏联燃料同样紧张,但情况要远远好于德国
与此同时,东线的苏军于当年8月又攻占了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使德国在东西两线的双重打击下,最终走向了崩溃。
如果说二战期间的德国资源匮乏,那么日本绝对可以用稀缺来形容。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几乎不生产石油,即便算上当时被日本控制的北库页岛租借地和台湾地区,日本石油年产量也不足百万吨。而受工业技术水平的限制,日本的人造石油也始终不成气候。
一切不利因素,使日本在石油方面要比德国更加依赖进口。开战以前,日本储备的油料多达840万千公升(每千公升石油质量约等于一吨),远多于德国的战前储备量。然而随着美、英、荷三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对日本展开全面石油禁运,日本开始一步步走向深渊。
▲盛产石油和橡胶的南洋地区是日本
垂涎已久的资源宝库
当时,距离日本最近的大型石油产区,只有位于荷属东印度一带的南洋油田(此时日本并不知道东北蕴藏石油)。而这一地区的石油产量高达1000万吨,几乎可以满足日本的全部所需。
不过,至今让很多人不解的是,太平洋战争初期就迅速占领了几乎整个东南亚的日本,为何到战争结束时依然没有石油可用呢?
▲美国对日石油绞杀战略的重心在海上
事实上,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绞杀,远不止战前的石油禁运。由于日本与德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美国采取了不同的石油绞杀战略。在美国看来,日本控制下的原料产地没有工业,而日本工业地区又没有资源,这种尴尬的现状使日本严重依赖海上运输,因此,切断日本的海上交通线比直接轰炸日本本土会更为有效。
虽然日本在1942年初就已占领了南洋油田,并于1943年将当地石油产量恢复到了约700万吨的水平,但日本当年实际运回国内的石油只有约200万吨,至1944年,运回量更是不足百万吨。如此低效的运输,正是美国潜艇与航空兵对日本运输线实施联合绞杀的结果。
▲二战末期日本几乎已无船可用
▲美军的潜艇与飞机彻底切断了
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战争爆发前,日本总计有船舶650万吨,战争期间,日本新建船舶不到400万吨,而被击沉的船舶近900万吨,被击沉吨位几乎是新建船舶吨位的两倍多。战争末期,几乎已无船可用的日本,连国内的木质机帆船都征用走了。
▲战争后期的日本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岛
横跨五年的太平洋战争由石油危机引发,最终因石油的稀缺而结束,不得不让人深思。
石油引发的灾难,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终结。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宣布石油禁运,造成油价上涨。
▲石油输出国组织一度让西方国家经济瘫痪
当时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了超过13美元。石油禁运严重打击了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两伊战争袭船战的打击目标包括了对方
港口的中立国油船
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次年两伊战争爆发,域内产油国产量的减少导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为了尽可能摧毁对手的战争潜力,打击其石油经济,两国在波斯湾中发起了袭船战,针对进出对方港口的中立国油船展开了疯狂袭击。至1987年,波斯湾内遭到袭击的商船和油轮达到178艘,创下两伊战争袭船战的最高峰。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极端不平衡
20世纪下半叶的局部战争,让西方国家理解了石油政治的重要性,霸权主义国家则通过武力的方式,试图掌握中东局势的主导权。
中国的石油安全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极端不平衡,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三分之二。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但目前却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自大庆油田被发现以来,中国石油经历了长达数十年自给自足的历史。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急剧增加。1993年,我国终于由原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
▲当今中国能源消耗量巨大
如今,中国已是当今石油消费增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2018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
▲国家能源局网站截图
据国家能源局公开数据显示,至2017年中期,我国已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原油达3773万吨。
当今在石油储备方面,日本显然是最下功夫的。当然,这与日本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其历史教训有关。四面环海的日本,不仅资源贫乏,还极度依赖海上运输。因此,大量储备石油是日本避免自身在石油危机或战争来临时走向崩溃的必然选择。
▲中国本身具有一定的石油生产能力
与日本不同,中国虽然石油资源不多,但依然具有一定的石油生产能力。同时,由于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因此中国在石油运输方式上比日本要更多样,也更安全。
截至2017年底,全国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89.65亿吨,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5.42亿吨,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5.33亿吨。我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采情况通报显示,去年我国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59亿吨,同比增长9.4%。
沙特的减产虽然会对各国石油进口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中国来说,沙特并不是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同时也不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石油来源地(俄罗斯居首位)。
▲我国当前已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对今后的中国而言,逐渐摆脱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尤其是积极发展替代能源、新能源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着眼当下,实现石油来源的多源化,避免特定产油国在国家进口来源比例中占比过多,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前提。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