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历史考证 二{稿}
七
1、
从传说中可以发现,是蒙古部各个分支,都来自乞颜捏古思。乞颜捏古思的后裔共同化铁熔山。
孛儿帖赤那(蒙古语,汉译“苍狼”)是该部颇“受尊敬”的首领,“‘有许多妻子和孩子”。“长妻”叫豁埃马阑勒(蒙古语,汉译“白鹿”),在其所生“诸子中最有出息”的是巴塔赤。
由于蒙兀室韦部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人口蕃衍,其“所占的地域显得日益狭窄”,生活出现困难。基此而“互相商量”,如何才能“走出这个严寒的峡谷和狭窄的山道”,以寻求新的生活空间。于是孛儿帖赤那领导部众开始了著名的西迁活动。“宰杀了七十头牛马”,用皮“作成了风箱”,煽起熊熊烈焰,“直到山壁熔化”,“从那里获得了无数的铁”,开辟了通道。蒙兀室韦男女老幼乘着马,驾着幌车,赶着牲畜,走出深邃的森林地区,来到今呼伦贝尔地区。经“腾吉思水”即今达赉湖,继续向西偏南前进。进入漠北之后,穿过大片草原、沙漠和山林,来到斡难河源头,亦即不儿罕山地区住下来,终于完成这次大规模西迁的历史任务。
孛儿帖赤那卒,儿子巴塔赤成为该部首领,称“巴塔赤合罕”(蒙古语,汉译“牧民的首领”)。这支人,当是蒙古民族正宗部分的“源头”。
————————————————————————————————
这个传说抬高了成吉思汗嫡系祖先的位置作用,抬高了乞颜部的位置作用。其实,成吉思汗的祖先只是乞颜的一个分支,地点是现在的苍狼白鹿公园。一开始不是最强大的,只能西迁。弘吉剌更加强大,因此占据了现在拉布达林一带。后来蒙古族兴起,还是要用蒙兀-蒙古的名称。
2、
蒙古早期首领有很多妻子的说法是不可能的,比如成吉思汗父亲好像就两三个。这是对人口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个掩饰,为了团结起来。事实上,部落的组成已经不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了。当时是首领想多多招揽人口,人们也希望有个好首领。
3、
苍狼白鹿的考证
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苍狼白鹿是草原民族的图腾。可事实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普遍信仰萨满教。
考察研究历史,要从人们的生存生产生活中去寻找,进入既得利益阶级社会还要从既得利益阶级社会的种种假与伪的邪恶企图去寻找。
自从类人猿从树上来到地面成为人猿,又进化到猿人,进化到人类,可以说几乎不能离开森林。一百万年前开始的人类从温带扩散到寒带,更是这样。因为这样才能充足的取暖,才能躲避猛兽的袭击。即使在智人阶段,人类也不能冒冒失失跑到大草原的。
在东亚,东西伯利亚的南部,是帕米尔高原、西伯利亚、蒙古高原、爱斯基摩、印第安最主要的祖先原始定居处。人类从温带来到这里,是最有条件发展起来的。从扎赉诺尔为中心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特别是东岸,是最主要的起源地发祥地,这是有充分的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证据的。
人类在这里能够生存,特别是能够全面发展起来,越来越提升在寒冷与旷野的生存能力,方方面面有很多有利条件。本文只说两个好帮手——狗和驯鹿。这里最初生产生活和交通的助力,是对驯鹿的驯养。驯鹿的饲养,人类的驮运还有交通能力出现飞跃的进步。人类狩猎能力的提高,保护自己和牲畜的能力,特别是从森林向草原扩展,离不开对狼的驯养。甚至在古代蒙古族的语言中,犬和狼的界限有些模糊。
在原始社会,不论男女老少每一个成员都是宝贵的,而狗和驯鹿这样重要的助手,当然就像部族的一员。可以想象,当成年人为了生产生活劳作的时候,是狗保护着孩子,孩子饿了就吃驯鹿的奶汁。这样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所以苍狼白鹿反映了人们不同于图腾的,而是对亲密长者般的感情。
驯鹿就是从大小外兴安岭整体起源的。可以说,从北欧直到北美的驯鹿,都是上古时期兴安岭的人们依靠驯鹿扩展到这些地方的。驯鹿能来到这些地方,是人类和狗的保护所以比较安全的通过旷野进行迁徙。
人类在狗和驯鹿的助力中,实现了大范围的扩散,这就是亚洲北部,也是爱斯基摩印第安,蒙古人种的历史。而且,在狗的助力中,人类才能不惧草原狼逐渐进入草原。苍狼传说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向草原扩展的开始,这就是历史上一些族群出现苍狼传说的原因。
{狗在上古时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狩猎部族和开始向草原游牧的部族。上古时期开始出现在陕北甘肃的犬戎,就是自称祖先是二白犬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记载,唐朝初年有“白简、白狗羌并遣使入贡”,唐朝“以白狗等羌地置维、恭二州”。直到东汉,四川雅安还有白狼国。据文献记载,“白狼”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见于汉书,起源于青海省果洛地区。}
可以说,曾经某个阶段,狗和驯鹿对人类的意义,不亚于弓箭的发明。当然,向草原的扩展,生产力的发展,驯鹿和狗的作用降低了。
苍狼白鹿,是蒙古高原很早就有的,有的匈奴墓葬就有苍狼白鹿的图案,可以说是蒙古高原东西伯利亚人们共同的传说。这恰恰证明,蒙古高原的一切族群,包括匈奴,都源自额尔古纳东岸的兴安岭森林。如果多方面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会发现为什么后来出现一些不同的传说。
东胡被匈奴打败,逃亡到额尔古涅昆的蒙古族祖先,不得不向森林原始居民学习饲养驯鹿的生产生活方式,当然也受到这里人们的同化。
苍狼白鹿的传说为什么只有蒙古族保留下来呢?额尔古纳河流域东岸的北部在古代相对来说比较平稳,所以这里还能保留苍狼白鹿的传说。而其他各个时期各个名称的部族政权,因为蒙古高原的人们长期迁徙融合,战争的此起彼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遗忘了。这不奇怪,就像鲜卑族丢失了嘎仙洞的历史,印度丢失了阿育王的历史。
苍狼白鹿的传说早在匈奴就已经存在,苍狼白鹿只能是东西伯利亚开始的。蒙古族祖先同样有这个传说,证明了蒙古族来自哪里,特别是来自一直保留苍狼白鹿传说的地方。也就解释了匈奴与蒙古的基因关系。
现在的室韦镇、莫尔道嘎、奇乾乡,还有奇乾乡以北的古代遗址,完全可以与历史记载相印证是蒙古族的发祥地。
蒙古族的苍狼白鹿传说,是额尔古纳河东岸人口向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扩散规律的又一次体现。苍狼只能是森林狼,草原狼和西伯利亚狼都不可能是苍狼。白鹿就是驯鹿,不可能是西伯利亚阿尔泰山的马鹿。而且驯鹿容易与人类共生,所以现在东北鄂温克族和东西伯利亚的人们还在饲养驯鹿。
鄂温克族被皇太极认为是同根共组的,而鄂温克族与蒙古族也有关联。苍狼传说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向草原扩展的开始。事实上,蒙古族记载的额尔古涅昆就是森林与草原的结合部。
4、
鲜卑族就有苍狼的传说,其实就是大兴安岭的森林狼。锡伯族的白图腾有一个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东胡是上古时期黄帝族后裔,鲜卑族源自东胡,逃亡到大鲜卑山,较早的南下,这个时候还保留了自己是黄帝族后裔的历史记忆。鲜卑族这个时期只有苍狼没有了白鹿,其实是反映了马的饲养使用已经占据了生产生活的主流。匈奴汉化或西迁后,东胡在草原森林的后裔共同以同源的鲜卑为自称,契丹、室韦、柔然都是鲜卑的分支,西伯利亚的西伯就是鲜卑的转音词。
5、
苍狼的考证 2018-08-22 06:51
黑色的犬基本上都是人类驯养的结果,自然界很少出现黑色白色的狼。东北森林里光线幽暗,狼的外貌是背部黑色,腹部是浅灰棕色。经过人类的驯养,因为不再经常远距离跑动,所以出现适应环境的保护色,因此出现黑色的犬。因为是肉食,所以皮毛油亮,在阳光下就显得黑青。《萨满论》记载一句话:“他从黑暗中的一点微光处走来,是一只巨大的苍色的狼”
传说的苍狼,是指在阳光下皮毛油亮显现青黑色的犬。白鹿就是驯鹿。东北的狩猎部落进入草原,犬和驯鹿被牛马羊取代,现在有一种华北黑犬就是草原游牧部落遗弃后的品种。
蓝色的蒙古语发音“呼和”。
蒙古秘史解释“孛儿帖”意为“苍色的”、“灰青色的”。孛儿帖应该是青的意思,孛儿帖赤那的意思是青色的狼。
拉施特在《史集》记载,乞牙惕(乞颜)-孛儿只斤的意思是蓝眼睛的乞颜人。成吉思汗化铁熔山的祖先名字是孛儿帖赤那,成吉思汗妻子的名字是孛儿帖。孛儿帖的词义应该是青色的意思。
古代的东北,犬和驯鹿对人类的重要性,不亚于后来的牛马。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犬,无论是体格外貌和各方面指标,肯定不如古代的犬,因为没有过去保持水平的生存环境了。正如城市里的犬类祖先也是狼,退化很明显。
八
1、
蒙古先人的西迁和壮大是有一些客观历史背景的。
首先,汉朝打击了匈奴,让鲜卑和乌桓发展壮大。从东汉到唐朝时期的蒙古草原经过了多次大动荡大变迁,匈奴突厥语系的人口大多数离开。契丹在崛起的过程中,也是蒙古语系的族群发展壮大的时期。这个时期蒙古部西迁,而契丹主要是南下。
现在的蒙古族中,也有一些有匈奴突厥血缘,但是大多数应该是东胡血缘。
史集记载有一些蒙古草原部落说自己的祖先也参加了化铁熔山拉风箱,但是,蒙古部不承认。这其实是反映了乞颜部捏古思只是蒙兀室韦的组成部分。当然,乞颜部捏古思部是蒙兀室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吉思汗嫡系祖先只是乞颜部的一个分支。
乞颜的名称应该是后来在激流河盘古河生存生活时开始的自称。蒙古语“乞颜”是激流的河,因此是蒙古语发音自称得名。乞颜比捏古思部更繁荣。
蒙古族先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加入各个时期在东北的、蒙古草原的、东西伯利亚的许多群落。
室韦的出现与柔然灭亡时间就能发现,室韦的出现与柔然的溃散加入有关系。
“室韦最初见于文献,始于5世纪(北魏),进入11世纪后(金前期),史书上才无室韦活动记事,经历6个世纪左右”。“北魏破柔然之战是北魏神麚二年(429)。室韦见于汉文文献,始于5世纪北魏。6世纪中叶突厥又灭亡柔然”。
2、
蒙古部西迁
转帖———室韦最初见于文献,始于5世纪(北魏),进入11世纪后(金前期),史书上才无室韦活动记事,经历6个世纪左右。其间,约从9世纪末起,因累遭契丹袭击等原因,一些部落西迁南徙,采用了新的称号,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中世纪后期名震亚欧大陆的蒙古族,即是其中蒙兀部西迁后发展形成。
3、
《蒙古秘史》开头就说:“成吉思汗的根源乃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渡过腾吉思来到斡难河源头的不峏罕·合勒敦山扎营下来。他们生下的儿子名为巴塔赤罕”
成吉思汗祖先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一代人不太可能完成从融山化铁到南下又西迁到不儿罕山,从森林到草原的适应更不可能在一两代人完成。事实很明显是,这个乞颜部落不是最强的。一开始有很多阻碍和失败,只能向偏远迁移,好地方都被弘吉剌这样强势的占据了。
契丹打败库莫奚,又逼使当时弱小的蒙兀部落继续西迁。这就是阿阑豁阿丈夫朵奔蔑儿干(成吉思汗的11世祖)在战斗中死去的原因。或许是直接与契丹人交锋,或许是附近的部落遇到强敌后逃避,却想侵占邻居的地盘。
转帖———20世纪50年代,俄国考古学家在鄂嫩河与石勒喀河流域发现一种新型考古文化,奥克拉德尼科夫后来命名为“布尔霍图伊文化”。这个文化采用竖穴土坑墓,无葬具(个别用石棺),侧身屈肢葬,头向西或西北。随葬器物为附加堆纹和刻划纹平底陶器、桦树皮器皿、柄端带圆环的铁刀、骨弓弭、骨镞等,不随葬家畜。虽然,布霍图伊文化的分布范围覆盖了蒙古人起源地,其年代也不晚于公元8世纪,当然和蒙古祖先——室韦部落有联系,这里的屈肢葬是典型的室韦部落的丧葬习俗。
4、
额尔古纳市的上库力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3’,北纬50°00’,2006年7月13日撤乡并镇后改建而成上库力街道办事处。
根河沿岸,是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向北是森林,向南是草原。在拉布达林西山的东汉拓跋鲜卑24座古墓群,证明鲜卑从嘎仙洞沿根河发展到额尔古纳。
化铁熔山后的各部,特别是弘吉剌部,也大体是这个路线。
5、
蒙古秘史记载:都蛙锁豁儿和弟弟朵奔蔑在不儿罕山合勒敦山的统格黎克小河,遇到阿阑豁阿的父亲带领家人东迁来到这里。阿阑豁阿的母亲是贝加尔湖东边的。
大不儿罕合勒敦山及其周围的神圣景观坐落于蒙古国的东北部,肯特山(不儿罕山)的中部,是中亚大草原和西伯利亚泰加群落针叶林的交界处。
统格黎克小河—小河,原文为豁罗罕。《元史太祖纪》作统忽里忽鲁。为今肯特山东麓、鄂嫩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小河。
化铁熔山各部有一些已经加入大室韦来到贝加尔湖。后来库莫奚溃败后也加入了草原。
6、
根据拉施特的《史集》记载,从额尔古涅昆走出来的就有弘吉剌部、豁罗刺思部。弘吉剌部自己的传说,弘吉剌惕、亦乞剌思、豁罗刺思的祖先是一个金器出生的三兄弟。“阿阑豁阿出自豁罗刺思部落”。
豁罗刺思后来迁徙到今天的郭尔罗斯,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根据传说,金器三兄弟是最早离开额尔古涅昆的。豁罗刺思应该是比较早的来到贝加尔湖西边,后来又向东回迁。可以发现,阿阑豁阿的族群是一直东迁的,这不是偶然的。
按《史集》记载,巴牙兀惕部也是融山化铁的部落之一。
内蒙古赤峰地区宁城古代有按答罕山游牧民族,姓伯牙吾台氏。其地原为奚王牙帐所在地。约在辽末金初时该伯牙吾台氏部族离开故土,万里西迁至位于欧洲草原的押亦水(即今乌拉尔河)和也的里水(今伏尔加河)之间的玉里伯里山地区。降服了当地部落而统治之,世为国主,号钦察玉里伯牙吾氏。
融山化铁在8世纪,契丹灭亡库莫奚在9世纪末10世纪初。
朵奔蔑尔干死后,留下一个仆人,巴牙兀惕部人马阿里黑。巴牙兀惕部人马阿里黑,应该是契丹灭亡库莫奚后的难民。
这样就清楚了,尼伦蒙古应该是阿阑豁阿的后裔为中心,收容东南部的一些流散人口组成。阿阑豁阿守寡时的仆人就是库莫奚的。
7、
朵奔蔑尔干死后,阿阑豁阿没有丈夫寡居,却又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名叫不忽合塔吉,一个名叫不合秃撒勒只,一个名叫孛端察儿。只有一个仆人,巴牙兀惕部人马阿里黑。尼伦蒙古是阿兰夫人后三个儿子。蒙古秘史专门清楚的记载这个老仆人,其实不言自明。
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赤那的第十二世孙朵奔篾儿干死后,其妻阿兰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蒙古人传说,他们是感光而生的“天子”。他们是从阿兰豁阿洁白的腰里出生的,所以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尼伦蒙古”。不属于阿兰豁阿夫人后裔的蒙古人,被称作“迭儿列斤蒙古”。
贝加尔湖的拔野古部,应该是鲜卑时期一些部族来到贝加尔湖,融合了丁零铁勒。还有一些是化铁熔山时出山,这就是拔野古(巴牙兀惕)的历史。
当时的部落已经不是完全血缘关系,而是部落首领家族为核心,吸收愿意加入的人们。孛端察儿兄弟们召集的那些流散的人们,应该是库莫奚流散的人。因为当时除了库莫奚方向,其他的地方已经被塔塔尔、弘吉剌、贝加尔湖部落、 札剌亦儿、乃蛮占据。当时只有库莫奚溃败后流散到不尔罕山。
契丹征服库莫奚,施行“苛虐”政策,奚人不断起来反抗契丹的民族压迫,契丹贵族为此多次出兵征讨,阿保机任挞马狱沙里后就曾几次讨伐奚人。他为可汗后,鉴于奚族叛服不常,于911年又亲率大军对奚族进行大规模镇压,先攻克西奚地,接着分兵讨东奚,“亦平之”。923年阿保机镇压了胡损领导的奚人起义。
也就是说,阿兰豁阿时期,逃难到不尔罕山的最有可能是库莫奚人。
比如,札剌亦儿部,当时在哈拉和林一带,曾经吞并了源于额儿古涅-昆的札惕部,在海都汗之前,对乞颜部构成极大的威胁。
8、
不儿罕山是蒙古国境内肯特山脉的最高峰,这里并不是最好的草原牧场,从海都汗开始占据了这里。
拉施特在《史集》这样说:由于神对他们(蒙古人)的佑助,在四百年左右他们(蒙古人)繁衍出许多分支,人数超过了其他族群,由于他们(蒙古人)的强大,这些地区的其他族群也冠以他们(蒙古人)的名称,以至于大多数游牧族群都被称为蒙古人。正如在此之前,塔塔儿人成为胜利者时,一切游牧族群都被称为塔塔儿(鞑靼)人。甚至现在塔塔儿(鞑靼)人在阿拉伯、忻都斯坦和乞台也还享有盛名。
考证历史可以发现,其他各个室韦成为鞑靼尔人,并且早就尾随突厥的脚步不断的西进。这就是欧洲最早知道的鞑靼。
9、
成吉思汗出生地最有可能是达达勒 2019·7·31
拉施特的史集记载,也速该的“禹儿惕”(属地、营盘的意思)在斡难河(鄂嫩河)和怯绿连河(克鲁伦河)境内。所以,成吉思汗出生地只能是达达勒或宾德尔。
《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在斡难河畔放鹰捕猎,遇见从斡勒忽讷兀惕部娶妻回来的篾儿乞惕部人也客赤列都。
斡勒忽讷兀惕部与亦乞列思部、翁吉剌惕部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后二部均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被认为是翁吉剌惕部的一个分支。篾儿乞惕部在金代游牧于今色楞格河一带。
按这个事件各因素推测,也间接证明也速该的属地范围是达达勒或宾德尔。
宾德尔可能是忽图剌汗所在地,各方面条件符合忽图剌汗的政治军事地位。金朝于1161年与塔塔尔联合进攻蒙兀汗国,忽图剌汗可能在这个时候遇难。也速该只是合不勒汗系的乞颜各部首领。以这样的情况,也速该更可能把家属安置在易守难攻便于躲藏的达达勒。
当然,也需要考证,成吉思汗童年时,也速该是否把蒙兀国幸存的各部收聚在宾德尔。但是以当时的情况,还有蒙古秘史关于也速该死后的记载,成吉思汗一家应该生活在达达勒,直到被迫逃往不儿罕合勒敦山。
俄罗斯学者提出的成吉思汗诞生地是在距察苏材村五公里的德伦宝立德格山,是不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这里比较繁华一些,应该是俺巴孩汗系的泰赤乌部所在地。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死后,“泰亦赤兀惕人(泰赤乌部)顺斡难河而下迁走”,应该是来到察苏材村一带,或许泰赤乌部在俺巴孩汗时就在这里。这里接近“豁儿豁纳黑草原”,成吉思汗与札木合又在这里欢庆再次结为安答(义兄弟)。这里也是成吉思汗崛起时重要的活动地点。
九
1、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统称为蒙古,也纳入一些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人,还有阴山燕山一带长期居住的部落。
今天蒙古族的形成,是各个地方各个时期也加入了东北的、蒙古草原的、东西伯利亚的许多群落。
比如,金史记载,辽宋时期一些蒙古族姓氏就加入了女真金。
转帖
除尼伦蒙古、迭儿列勤蒙古诸部外,还有非源出于蒙兀室韦,而源出于其他室韦的蒙古语族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亦惕、札剌亦儿等部落。此外,还有原非蒙古语族部落,后来由于大量室韦·鞑靼人的加入,逐渐蒙古化,到十一、二世纪时成为蒙古语族部落的诸部落,如篾儿乞惕、巴儿忽惕、豁里等部落。
蒙古人种的名称来自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影响。
2、
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蒙古最可靠的记载始于辽代。《辽史》作“盟古”、“萌古”;《金史》亦作“盟古”;《契丹事迹》作“朦古”;《松漠纪闻》称“盲骨子”;《契丹国志》称“蒙古里”;《蒙古秘史》作“忙豁勒”,这些均为汉字“蒙古”的同音异写。
宋人洪皓在公元1140年前后所著《松漠纪闻》中曰:“盲骨子《契丹事迹》谓之朦骨国,即唐书所谓蒙兀部。”
3、
蒙古族的主要祖先是东胡,后来的柔然对蒙古族最终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柔然的主体应该是乌桓。乌桓与中央政权更密切,柔然是认为自己属于中华的,恢复中华这个词最早出自柔然。
4、
木骨闾最有可能是乌桓人(2018-08-19 20:58)
乌桓国人自小便为髡头,木骨闾被鲜卑虏获时是秃头,木骨闾的鲜卑语意为“秃头”。
拓跋力微258年南迁至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木骨闾幼年时被鲜卑拓跋力微(220-277年在位)部贵族掳获,充当奴隶。至拓跋猗卢(307-316年在位)时,因死罪逃入沙漠和山谷间,招集逃亡者百余人,投靠纥突邻部。
也就是说,木骨闾幼年被捕发生在拓跋力微晚年,应该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一带。
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公元49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汉,贡奴婢、牛马及虎豹、貂皮等。汉乃封其渠帅、大人共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许其内迁,使驻牧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内,其地大约相当于今东北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也就是说,木骨闾最有可能是乌桓人。乌桓是东胡的后裔。
郁久闾社仑(公元?-410年)柔然可汗,木骨闾六世孙,号丘豆伐可汗。郁久闾社仑勇猛而有谋略,他率众攻杀匹侯跋,北渡大漠,征服高车和匈奴余部,控制了东起大兴安岭,西逾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雄据漠北。
所以,柔然与丁灵{丁零 铁勒 高车}和匈奴,并不是同一个族群。
5、
因为室韦和蒙古部与契丹语言相同,所以比较和平共处,与完颜女真就不一样了。
6、
蒙古族不可能来自青藏和西部
阿兰夫人为什么给孩子们讲五支箭不能折断,不团结就灭亡,这是因为草原社会环境险恶。当时的草原人口大量西迁,对蒙古高原已经避之唯恐不及。那个时候跑到蒙古高原乐逍遥还有艳遇,可能吗?100个命也玩完。
7、
鼓吹蒙古族是西藏青海西来论,是喇嘛教分子的胡编乱造。有了喇嘛教,蒙古族开始一蹶不振。祸国殃民出卖祖宗。
蒙古族有了喇嘛教呀这个那个呀,没有长生天了,一蹶不振了,稀里糊涂了。
格尔丹就没有祖先的真才实学,在西藏学喇嘛教,和喇嘛教的人混在一起。
蒙古大军到了维也纳,从此基督教的天主教呀东正教呀之类的老黄历撑不住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徒开始了。
重求相信真知真理比长生天对付伊斯兰呀基督呀,更所向无敌,把既得利益阶级社会、资本主义一扫而光。
十
1、
从东向西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匈奴以来都是这样
2、
东北亚的鹿类,特别是驯鹿,在一万年前开始,曾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重要作用。赵宝沟文化时期已经十分普及。
鹿石从呼伦贝尔地区开始
现已发现可称作鹿石的碑状石刻有近600通之多,尤以蒙古国最为集中。它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至3000年以前,俄蒙学者认为更早,有3500年~4000年的历史。
何为鹿石? 顾名思义——刻着鹿的石头,然而这只是一个概称,有很多名叫鹿石的各类形状石碑并没有鹿纹。它分布极其广泛,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横跨蒙古高原、俄罗斯图瓦和南西伯利亚、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经过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黑海,直到欧洲的德国和保加利亚等地,几乎遍及整个欧亚草原。
3、
吉尔吉斯祖先是戛吉思人。黠戛斯在840年大败回鹘,回鹘汗国亡于846年,黠戛斯追击回鹘后退回阿尔泰山。
回鹘一开始没有白种人血统,是进入新疆后融合了图兰人种。维吾尔族是回纥与图兰人种通婚的结果。同样是回纥后代的裕固族还是蒙古人种的外貌。
4、
没有东兴就没有西兴。这是历史一再如此的,全部蒙古都要明白。
成吉思汗发现西方的威胁,就先西征花剌子模。
而愚蠢的格儿丹则不是。
历史上,没有西征就没有气势。
多大的西征,有多大的历史名声,多大的气势。
鲜卑、柔然、鞑靼{塔塔尔}、契丹、突厥、蒙古都是从东向西兴起的。
5、
都是向东发展联合,向西进军。南下需要先向西。
这是历史一再的经验。
成吉思汗父亲就开始与东部的弘吉喇部联姻,这是大远见。
不能再像从前联合宗教呀既得利益呀,结果自己腐蚀分裂没落成了被欺侮奴役的。
记住,蒙古的强大需要注意哪里
“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这是1960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到大兴安岭的断言。随着近期考古的发现及历史研究的整体推进,翦伯赞先生从不同角度逐步得到了印证。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他的《内蒙访古》一书中,曾谈到过呼伦贝尔和大兴安岭的历史地位。他说,呼伦贝尔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摇篮,我国历史上的几个主要游牧民族-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
匈奴人是蒙古人种,当然是叶尼塞语系。叶尼塞河,世界大河之一,位于亚洲北部,中西伯利亚高原西侧。说叶尼塞语系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Yenisei River),但却和汉藏语系以及北美洲的纳-德内语系(Na-Dene)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间接证明匈奴和印第安来自哪里,与东亚蒙古人种的关联。
6、
据说外蒙有些人硬说柔然是尼伦蒙古,这真是愚蠢透顶的自作聪明。这是学世界上的小聪明把自己学的shabi了。
据《史集》记载,弘吉刺惕是远古传说中的涅古思的后代。据说,弘吉刺惕部是最先离开涅古思和乞颜二人生息的摇篮“额尔古讷-昆”的。豁罗剌思与弘吉剌特和亦乞剌思两部落同源。
圣母阿兰的父亲就是从西向东遇到朵蔑。
那个老仆人也是东边的人,最有可能是库莫奚人,被契丹打败了,到处逃跑的。为什么强调这个老仆人,就是说明祖先的名字来历。
圣母诃额仑
圣母孛儿帖
都是东部
蒙古民众永怀歌颂孛儿帖为"有日月一样的光明,大海一样的心胸"。
突厥的传说就是东来的。
7、
大不儿罕合勒敦山在蒙古的东北部,被认为是成吉思汗的诞生地和安葬处,是极为神圣的地方。
成吉思汗所出的蒙古乞颜部、弘吉剌部、塔塔儿部的原始驻牧地就在克鲁伦河流域,故它又有“蒙古人母亲河”之称。
8、
库莫奚是汉光武帝南迁乌桓的后裔。
契丹是鲜卑族在辽东辽西的后裔。
库莫奚与契丹都是东胡后裔,库莫奚在赤峰市到辽宁省朝阳市北面的老哈河流域。《魏书》记载室韦的语言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相同。
9、
至少在12世纪,蒙古族还在莫尔道嘎的黄火地祭祀祖先。
蒙古族最初的萨满教信仰和各种风俗,特别是语言,完全证明不可能是来自吐蕃和阿尔泰。只能是东西伯利亚。
现在的蒙古族受到一些喇嘛教的影响,但大多数还是蒙古族自己传统。
10、
裕固族祖先也是回鹘,因为没有在新疆,当然还是黄种人面孔。
维吾尔人就像历史上黄种人西迁融合了欧罗巴人种,从中国新疆一直到波斯土耳其之间,图兰人种都是这样形成的。
回鹘汗国840年大败于黠戛斯,亡于846年。黠戛斯追击回鹘退回阿尔泰山。
回鹘一开始没有白种人血统,维吾尔族是回纥与图兰人种通婚的结果。同样是回纥后代的裕固族还是蒙古人种的外貌。
回鹘人就是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黠戛斯打败回鹘人,回鹘一些人逃到室韦。历史记载,黠戛斯曾经攻打室韦,把逃到室韦的回纥人抢了过来。
《周书突厥传》引用突厥自己关于族源的传说也和狼有关:“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
——————————————————————
这个传说是说突厥祖先来自匈奴,向西逃入高昌国。因此在阿尔泰山崛起。突厥这个词广泛用于地理、语言、种群,恰恰是因为来自东方的匈奴鲜卑柔然对中亚的深刻影响形成的。中亚到近东在此之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各种社会观念,是语言相通的匈奴鲜卑柔然包括后来的契丹和蒙古,一次次的深刻影响形成的。
唐《酉阳杂俎》记载的突厥起源传说中也有关于白鹿的:“突厥之先曰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异,又海神女每日暮,以白鹿迎射摩入海,至明送出。经数十年。后部落将大猎,至夜中,海神谓射摩曰:“明日猎时,尔上代所生之窟当有金角白鹿出,尔若射中此鹿,毕形与吾来往。或射不中,即缘绝矣。”至明入围,果所生窟中有金角白鹿起,射摩遣其左右固其围。将跳出围,遂杀之。射摩怒,遂手斩呵尔首领,仍誓之曰:“自杀此之后,须人祭天。”即取呵尔部落子孙斩之以祭也。至今突厥以人祭纛,常取呵尔部落用之”。射摩既斩呵尔,至暮还,海神女报射摩曰:“尔手斩人,血气腥秽,因缘绝矣。”
——————————————————————————
查腾人以查干诺尔苏木分为东查腾和西查腾部落。人口300人,102户,查腾人主要居住在蒙古国西北部库苏古尔省查干诺尔苏木,平均海拔1800米,冬季寒冷,气温达零下50—60度,夏季炎热、潮湿,蚊虫多。查腾人讲突厥语系的图瓦语。蒙古人听不懂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也与当地的蒙古人不同。
是匈奴人的一部分,在这里还是萨满教。但是语言突厥化。
突厥是匈奴在中亚的混血后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语言风俗的混合。
事实证明,匈奴也出自额尔古纳河东岸。
11、
“土耳其”一词由“突厥”演变而来。在鞑靼语中,“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国家”。
12、
帖木儿帝国的缔造者帖木儿是突厥化的蒙古巴鲁剌斯部巴鲁剌思氏。印度莫卧儿帝国就是帖木儿后代建立的。
《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八世祖乞颜·蔑年土敦的第三个儿子叫乞颜·合赤兀,乞颜·合赤兀的儿子长得魁伟雄壮,饭量很大,因此又取名叫“巴鲁剌岱”。乞颜·巴鲁剌岱后来组建了著名的巴鲁剌思部落,其后人形成了巴鲁剌思氏,亦称巴鲁剌氏、八鲁剌氏。
帖木儿家族世系
图蛮乃----哈出来---亦尔占赤巴鲁拉------速忽车臣------哈拉察尔----亦连吉尔-----布尔赫勒----塔拉海---帖木儿
哈拉察尔是成吉思汗的从兄弟,为成吉思汗的八十五功臣之一,封千户。
13、
印度在莫卧儿帝国时代才实现了统一,莫卧儿就是蒙古的波斯语发音。印度在古代是没有什么天下观念的。是莫卧儿帝国的影响,才有现在印度的国家观念。
14、
匈奴人是蒙古人种,当然是叶尼塞语系。叶尼塞河,世界大河之一,位于亚洲北部,中西伯利亚高原西侧。叶尼塞语系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Yenisei River),但却和汉藏语系以及北美洲的纳-德内语系(Na-Dene)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间接证明匈奴和印第安来自哪里,与东亚蒙古人种的关联。
15、
现在室韦镇恩和乡住了俄罗斯族,难道俄罗斯族自古以来就在这里吗。同样,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蒙古高原吗?
别扯了,苍狼白廘的传说是哪里来的?
16、
蒙古族满族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所以一次次兴起打江山坐天下。如果出现狭隘的民族主义,恰恰不是真正的蒙古族满族。
蒙古人口突然壮大,与柔然、库莫奚、契丹的一些溃散残部的加入有关。与成吉思汗在班朱尼河共患难的人就有不是土生土长的蒙古人。其实,历史上的一些部族的突然壮大,应该有吸纳一些外来人口的原因。俄罗斯比其他斯拉夫突然壮大,就是因为融入了繁衍更强的亚洲蒙古人种血缘。
时代不同了,现在不能再搞既得利益阶级社会了,也不能杀伐了。而且历史进步已经表明,要走真正的文明之路先进之路。蒙古族的未来,是联合世界各地的真才实学的正义人们。
17、
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没有前途的
不能搞打着民族主义幌子为非作歹的组织团伙,不务正业,坐井观天,貌似民族主义观念强烈。其实最是破坏蒙古。外蒙现在就有这样的团伙。
成吉思汗努尔哈赤,恰恰是先消灭这些冠冕堂皇不讲理没远见的,维持分裂的。
恰恰是这些人让蒙古不能兴旺发达,不能团结起来,命运更糟糕。
这是为自己狭隘利益,被各种势力收买的,胡闹。
其实,蒙古族来龙去脉的历史考证,是不存在任何大的困难的。外蒙俄罗斯出现的关于蒙古历史的一些谬论谬误,都是存在狭隘、愚蠢、短视的私心杂念。世界各地出现类似的谬论胡说八道,都是别有用心。
十一
1、
室韦保持原始社会的时期,不断发展壮大。为什么到了后来出现了残酷的社会局面?人们被毒害愚弄?而且被封建王朝欺凌摧残?后来为什么一蹶不振?
因为出现了既得利益阶级社会。这在蒙古秘史和史集记载中,就可以发现。在阿兰夫人以后,草原越来越不得安宁。
比如,成吉思汗父亲的妾,这个女人为什么不敢反抗儿子被杀,后来因为被俘害怕给小儿子丢脸而自杀,可见当时的思想观念已经被愚弄的很严重了。
哈拉和林,保存了当时最完整的南宋建筑、中西亚建筑各种宗教寺庙,后期被明朝的冯胜一把火烧了。
2、、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些为非作歹的,这个既得利益阶级社会的现象,现在还严重存在。打着各种幌子和借口,其实更错谬混蛋,反对真正的让社会进步,反对真正的让人们获得根本利益切身利益大利益。
3、、
任何政权灭亡归根结底是脱离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腐化泛滥成灾。
任何民族的衰败灭亡,归根结底是没有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假与伪的花言巧语和活动泛滥成灾。
4、、
明代愚蠢的俺达汗,大肆鼓捣喇嘛教,排斥蒙古族传统的萨满和长生天。这是愚蠢狭隘的为了既得利益集团,结果导致蒙古族一蹶不振。
清代萨囊彻辰编造的《蒙古源流》,金巴道尔吉编造的《水晶鉴》,喀尔喀噶勒丹协理编造的《宝鬘》,还有一些16——18世纪的蒙古文痞,胡说孛儿帖赤那是来自青藏高原。这是喇嘛教衍生的既得利益者,为了巩固喇嘛教编造的胡说八道。
蒙古封建贵族要喇嘛教维护其统治,喇嘛教得到地方封建主的大力支持,导致蒙古民族一蹶不振。一大批精通蒙、藏梵文的文痞开始大肆胡说八道。既得利益集团和文痞丧尽天良,蒙古民族的祖先历史被篡改抹杀,蒙古民族传统的长生天被排斥。
结果到了清朝时期,喇嘛教对蒙古民族造成更加深重的灾难。后来的格儿丹愚蠢的勾搭沙俄引狼入室。
蒙古民族的一蹶不振,社会环境更加衰败,欧洲的性病开始危害蒙古民族,导致蒙古民族的数量质量直线下降。
5、
以为俄罗斯轻工业不擅长,工匠精神也不行。但是见到俄罗斯工艺品大吃一惊。有店铺说俄罗斯工艺品细节不行,但一位老太太的店指出俄罗斯的做工好,国产仿造的不行。
中亚波斯西亚工艺品也很好,发现成吉思汗时代金币工艺不行。
应该是那个时候开始,被征服地区的人们努力做好工匠,结果让这些人有了真本领。中亚-莫卧儿帝国、土耳其、俄罗斯崛起了。今天的波斯-伊朗也是这样的影响。
成吉思汗就不杀工匠。
6、
俄罗斯成为最成功的斯拉夫人。而别的斯拉夫人,比如波兰乌克兰西部的,比如南斯拉夫的分崩离析,人文有很多毛病弱点。而东部的俄罗斯人则没有,而且强大起来。这是因为蒙古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俄罗斯是斯拉夫化的蒙古人。
黄帝到达里海,接近高加索,可能有大量被俘的白种人,当时白种人全面向黄帝学习借鉴。所以,后来有了白种人的东迁,进入中亚、新疆、印度。
商朝中后期,也有一些亚洲人种西征,进一步提高了白种人的各方面水平。据俄罗斯《雅库特报》报道,在俄罗斯的马里-埃尔境内韦特卢加河口一带的一个沙丘中,人们收集到为数不少的亚洲游牧民族某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工具和装饰品。据说这是3500年前从南西伯利亚来到伏尔加河流域的民族,其冶金和军事都高度发达。这些外来的骑兵队,用青铜矛和青铜斧给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流域的原住民带来了灾难。这些游牧部落的骑士们向西越走越远,留下的只有阵亡将士的坟墓。这些亚洲人墓穴中随葬的矛、刀、弓箭等物使当今的武器库藏品内容大为丰富。随葬物中偶尔还发现有一些装饰品,例如玉环、玉璧之类。时至今日,俄罗斯的考古学家们尽人皆知的是:奥卡河和卡马河两岸所发现的此类玉器计有50件之多。
所以,完全可以清楚,周穆王能远至哈萨克平原狩猎,并且召见各地首领,一路以黄帝政权的继承者受到广泛的觐见。
俄罗斯如何看待受蒙古人奴役的两百年?
非常日报 2017-12-01 01:01
俄罗斯习惯把遭受蒙古人奴役的两百多年时间称为"鞑靼枷锁",但18—19世纪的学者卡拉姆津唱反调:"莫斯科的强大应该归功于蒙古"。到了当代,以古米廖夫为代表,又有了所谓的"鞑靼枷锁"并不存在一说:"俄罗斯与蒙古的联合,使俄罗斯在与西方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学生认为“俄罗斯的统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劳”。另一位欧亚主义哲学家特鲁别茨科伊在《论俄罗斯文化中的图兰成份》中说:“莫斯科要感谢蒙古统治,俄罗斯在占领喀山与阿斯特拉罕后才成为强国。在伊凡沙皇登基时,俄罗斯宫廷中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蒙古血统,俄罗斯政府制度也是蒙古式的。俄罗斯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东正教蒙古国家。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响,有大量蒙古语借字、邮政、税收、服饰也受蒙古影响,军法制度也是跟蒙古学的。”
附 参考资料
1、
魏书-高车传(作者是北齐魏收)
高车部,是古代赤狄族的余脉,最初叫做狄历,北方将它称之为敕勒,中原称之为高车、丁零。这个部族的语言同匈奴大体相同但略有差异,有人说它的先祖是匈奴的外甥。高车族的分支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
民间传说匈奴单于生下两个女儿,姿态容貌非常美丽,国中之人都认为她们是神仙下凡。单于说:“我有这样两个美丽的女儿,怎么能把她们嫁给普通凡人,我打算把她们嫁到天上去。”单于就在匈奴国的北方无人居住的地方,建筑一座高台,把两个女儿安置在高台之上,对天祈请说:“恳请天神自己来把她们接去。”过了三年,两个女儿的母亲想要把她们接回去,单于阻止说:“不可以,还没有到撤回的时间。”又过了一年,就有一只老狼日夜守候在高台旁边嗥叫呼号,并且就在高台下边打了一个洞穴,过了好长时间都不离去。单于的小女儿说道:“我们的父亲把我们安置在这座高台上,想把我们送给上天,如今那只老狼来到这里,也许它是个神物,是上天派它前来的。”于是她打算走到台下去靠近那只老狼。她的姐姐大惊失色,说道:“这是一头畜牲,你要是去跟了它,岂不是有辱于我们的生身父母!”妹妹不听她的话,便走下高台做了老狼的妻子并且生下一个儿子,后来子孙逐渐滋生繁衍,终于成了一个国,就是由于这个缘故,那里的人都喜欢引颈大声歌唱,又非常像是狼在嚎叫。
高车族没有统领全部族的首领,各个姓氏分支都有自己的君长,人们性情粗犷豪放,同族的人都非常齐心,共同对付外族的侵袭,大家聚合在一起相依为命。战斗时不讲究军队的行列阵势,各自为战,左冲右突,忽出忽进,不能够持久作战。那里的人们习惯于蹲腿而坐,风俗轻慢而不庄重,无所顾忌和避讳。
高车这个部族,又分为十二姓:一是泣伏利氏,二是吐卢氏,三是乙旃氏,四是大连氏,五是窟贺氏,六是达薄干氏,七是阿仑氏,八是莫允氏,九是俟分氏,十是副伏罗氏,十一是乞袁氏,十二是右叔沛氏
2、
山海经记载,上古时期已经有钉灵在贝加尔湖。丁零成为高车,后来有回归铁勒,这里有不同时期蒙古高原的人们互相迁徙融合。丁零铁勒与高车只是融合并不是完全一个祖先。
山海经记载的,北海之内的幽都,钉灵,应该不是浑庾,而是与黄帝族北方后裔关系密切。尧时期还在这里进行历法的考察研究。勒勒车就是高大车轮的车,是蒙古高原的人们一脉相承的。
注意,很明显,浑庾和丁零不是一个族群。
赤狄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注意,魏书高车传指出,高车是赤狄的后裔分支,而赤狄在春秋时期在山西省一带。赤狄北上与丁零融合形成铁勒高车。高车经过春秋战国时间段和汉晋鲜卑魏,在蒙古草原一直属于附属状态。
3、
不排除赤狄北上导致乞颜捏古思先人的东逃。
注意高车有“乞袁氏”,是否匈奴征服东胡以后,北上征服钉灵,乞袁氏上层家族逃难。因为一定要消灭首领,收服族众。
更可能是一些乞颜部的人较早的渡过额尔古纳河,来到贝加尔湖加入高车。
蒙古祖先逃亡额尔古涅昆,为什么东逃,因为他们源自大兴安岭所以东逃。有可能是与草原逐渐形成的匈奴发生冲突,具体时间待考。很有可能是西汉初年的匈奴灭东胡。
4、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始均在大兴安岭,后人早就有南下的,来到现在的山西陕北。岳山名称改为狄山,反映了狄人南下占领了这些地方。
白民是否是穿白衣服?山海经说北海之内幽都的人穿黑衣服。白狄可能是东北的白民国南下,还有一些在上古时期就来到山东,大荒东经记载的在山东的白民。
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这种情况以及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进入战国,他们有一部分当胡人南下后已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东胡与狄是一个起源,东胡是尧时期没有南下的。
5、
春秋开始的对戎狄的打击,促使一些部落北上,与河套地区和蒙古草原的人逐步形成匈奴。大多数的戎和一部分狄融入匈奴。匈奴应该是集合了猃狁-犬戎、夏朝后裔、大兴安岭呼伦贝尔来到草原的,共同形成的。
丁零的壮大有春秋时期狄人被逃加入的原因。匈奴所以强大,是春秋时期北逐戎狄后与南下的匈奴结合。室韦的壮大是柔然溃败、突厥溃败、库莫奚溃败的一些残部加入。
6、
从史料记载可以发现,当时汉军已经自祁连山到漠北一次次的打败匈奴。而且很明确,元狩四年(前119年),伊稚斜单于先是进攻右北平和定襄,然后按照赵信计谋,退守漠北,以逸待劳。所以,综合起来,结合汉武帝嘉奖霍去病的话,可以确定,狼居胥山在外蒙。
克鲁伦河曾称弓卢水、卢朐河、庐朐河、胪朐河、饮马河、怯绿连河。这里一直是蒙古草原休养生息的必争之地。
现有资料认为于姑衍山在狼居胥山的西边,不知道有什么线索?
现在的天坛公园和地坛公园的位置是,天坛在南,地坛在北。于姑衍山是否在狼居胥山北面?
霍去病应该是打败匈奴后,在狼居胥山和于姑衍山举行仪式,可能是祈祷天地保佑,还有宣告这已经汉朝疆土。黄帝时期就已经有这样的仪式了。然后向西再南返,清剿漏网之鱼,沿戈壁滩回师。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西北黄河北岸亦名狼山,所以被称为狼居胥山,应该是后来的南匈奴建立的。这样的事早有先例,清顺治以前的恒山是指河北大茂山。相传北岳恒山,原来就是山西浑源的恒山,舜去祭扫恒山,走到河北曲阳的大茂山,天下起大雪,无法再向北行。这时,又有石头飞堕而下。于是就将大茂山祭扫一番,不再往北行去祭礼恒山了。后来,就在那里立曲阳庙,将大茂山作为北岳恒山祭祀了。
7、
北方将高车称之为敕勒————是否因为知道是赤狄所以渐渐地成为转音词“敕勒”?
传说与匈奴有关系,应该有着密切的通婚关系。
高车虽然经历了匈奴鲜卑,还是原始社会的状况。
注意-匈人也是没有匈奴的王朝制,不比匈奴更先进,其实不难解释。
唐朝初年,室韦人还处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阶段,“其国无君长”,“无赋额”。 部落首领称为 “莫贺弗”。在原始的农耕中使用人拽的木犁。盛行集体围猎。在父权家族中保留着明显的母权制遗迹:男子娶妻,要在岳丈家劳动3年,才能领回妻子。
经过了几百年,室韦在蒙古高原完成了向父系社会的转变。
8、
董连声———据素有“大兴安岭活地图”美誉的“使鹿部”鄂温克老猎民杰什克·索、阿力克山德拉·古等人介绍,120年前即清光绪年间,有几个骑马狩猎的俄罗斯猎民进入鄂温克人狩猎区狩猎,在路过这条河边时,发现一个人打渔后脱光衣服一丝不挂地在沙滩上晒太阳,下身全部暴露并露出小便器。经简单沟通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来自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人。原始林区未开发前,除鄂温克猎民外,极少有其他民族进入这一地区,一个蒙古人进入鄂温克人狩猎区捕鱼极为罕见。这几个俄罗斯猎民路过鄂温克猎民的驻地时,将在河边发现一个蒙古人一丝不挂地在河边晒太阳露出小便器的这个故事讲给在这一地区狩猎的索罗托斯氏族鄂温克猎民听,鄂温克猎民相互传讲这段趣闻,便将这条河称为“孟库依河”。“孟库依”即鄂温克语“蒙古人(脱光衣服洗澡)露出下身”之意,以后代代相传,约定俗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开发大兴安岭原始林区,修建牙林铁路。1965年末,牙林铁路修至满归地区,确定车站名称时,便以“孟库依”河定名,将火车站定名“满归”车站,以后建立的镇及建立的林业局均由此河得名。
【董连声,现为汉语方言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会员)、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呼伦贝尔分院特邀研究员、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特聘研究员。致力于“北方三少民族”民族历史研究、地方发展史研究、东北方言研究、东北民俗研究、扎兰屯市旅游研究、中东铁路研究等研究工作。先后主编《扎兰屯市志》(1993年版)、《扎兰屯商业志》等大型志书,调查、研究“使鹿部”鄂温克人民族历史近40年,取得了珍贵的研究成果,编著出版发行“使鹿部”鄂温克人民族历史研究成果专著《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2013年出版发行东北方言词条专著《中国·东北方言》一书,收集载入东北方言13000余条。】
东北方言词条大全(全4册) 作者: 董连声
出版社: 线装书局出版社 ISBN: 9787512017658
出版时间: 2015-05 印刷时间: 2015-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0.00 售价¥ 2026.40 6.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