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玺是用和氏璧做的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秦始皇母亲的男宠、长信侯嫪毐发动政变,企图推翻秦王嬴政的统治,自己称王。为了调动军队帮他政变,他曾盗用秦王的御玺和太后的印玺。但最终叛乱失败,嫪毐被杀。
这件事,本来没啥好说的,因为司马迁把事情已经叙述得很清楚了。但是过了800多年,唐朝人张守节为《史记》作注,写了一本书叫《史记正义》,其中在注释“御玺”一词时引用北魏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崔浩的话说:“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这么一句话,关联到了两个在中国古代名头非常大、名声非常响的宝物:和氏璧、传国玺。因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名著两千多年来一直都很畅销,《史记正义》也就跟着畅销,这样就把“传国玺是和氏璧雕琢而成”的观点传播开来了,比张守节稍后的张怀瓘在其书法理论著作《书断》中也说秦始皇将和氏璧雕琢成玉玺。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们都认为传国玺就是和氏璧雕刻成的。
那我们就分头来说说和氏璧和传国玺。
首先说和氏璧。玉璧是中国古代使用较为普遍的礼器,一般是用来祭祀。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出土的玉璧也数不胜数,可以说几乎每个综合性的博物馆里面都陈列有玉璧。但是历史上千千万万的玉璧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和氏璧了。它之所以出名,就在于它在生产和流传的过程中都有比较生动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被像《韩非子》《史记》这样著名的书籍所记录、流传下来了。
要说和氏璧的横空出世,就有个比较艰难曲折的故事。《韩非子·和氏》这篇文章记载: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了一块璞石,也就是没有开琢的玉,拿去献给当时在位的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工去鉴定了一番,结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以诈骗罪砍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将这块玉石拉去献给武王,结果就是被砍了右脚。等到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这块玉石在荆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眼睛里流出血来。文王听说后,派人去问卞和说:“天底下遭受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成这样呢?”卞和说:“我不是哭我被砍了双脚,而是哭这么好的宝玉,却屡次被人误认为是石头,忠心的人也屡次被人指责为骗子。”文王于是让玉工剖开璞石,果然得到了宝玉,雕琢成璧之后,命名为和氏璧,以纪念卞和这位忠心的献玉者。
我查了一下楚王世系,韩非子说的楚厉王,应该是公元前757年至公元前741年在位17年的熊眴,又称楚蚡冒。楚武王则是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90年在位51年的熊通,他自立为楚王以表示与周天子地位平等,也是楚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楚文王则是公元前689年至公元前677年在位13年的熊赀。也就是说,卞和在厉王时就发现了璞石,以残疾之身熬过了漫长的楚武王时代,到了文王时才最终完成了献玉的心愿。因此,这段史实很值得怀疑,但是没有其他的史料可以确定推翻韩非子的记载,所以我们暂且不管。
问题不在于史实的真伪,而在于这个故事讲得很能打动人,而且蕴含了一番道理,所以韩非子是成功的。这个故事也因此流传了下来。
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氏璧后来的转手情况没有史料记载,我们也不知道。不过到了战国末期,和氏璧落到了赵国的孝成王手中。秦国的昭襄王听说后,想用十五座城池跟赵国交换这块璧,这就是“价值连城”这个成语的由来。接下来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和氏璧也就暂时留在了赵国。
然而,因为很多外国人参与了嫪毐政变,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颁布了一道逐客令,想把外国人都赶出秦国。当时在秦国做客卿的李斯上了一篇著名的《谏逐客书》,里面提到这么一句话:“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里面的“和”字,指的就是和氏璧。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和氏璧已经从赵国国君手中流转到了秦国国君手中。但其中的经过,我们也不知道。
从此以后,和氏璧这块流传了近500年的著名宝物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失去了踪迹,再也不见于文献记载。按照张守节所透露出来的崔浩的说法,和氏璧是被李斯让人雕刻成传国玺了。
再来说传国玺。传国玺,这么高大上的名字,究竟又是个什么宝物呢?最早记载传国玺是班固《汉书·元后传》。元后,就是汉元帝刘奭的老婆、王莽的姑妈王政君。这老太太活了不少年纪,从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孺子婴一直活到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熬死了5个皇帝,活了83岁。83岁在今天算是一般般,但是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绝对算是高寿了。
这《元后传》是这么记载的:当年,汉高帝刘邦率大军进攻秦国首都咸阳,到了霸上,秦王子婴在軹道投降,献上秦始皇用的玉玺。到高帝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消灭项羽之后,登基当了皇帝,就佩戴这颗玉玺,并且一代一代皇帝传下来,号称“传国玺”。孺子婴被立为皇帝后,因为年幼,所以传国玺归元后保管。等到王莽篡位时,向他姑妈索要传国玺,元后坚持不肯给他。王莽于是派他堂弟安阳侯王舜去找元后要。为什么要派王舜去呢?因为王舜这孩子向来比较恭谨听话,所以元后比较喜欢这个侄儿,也就是王舜跟元后说得上话。元后一见到王舜,就知道这侄儿是奉王莽的命令索要传国玺的。没办法,谁让她孤儿寡妇呢,只能受人欺负。话又说回来,她娘家王氏家族权势熏天这么多年,一直闹到娘家侄儿王莽想夺她婆家刘氏天下的地步,不正是她自己造成的吗?知道没法挽回,这老太太只好把王莽、王舜等一伙侄儿臭骂了一顿,取出传国玺,扔在地上,让王舜自己去捡。王舜也陪着老太太哭了一场,然后捡起传国玺,屁颠屁颠地向王莽报告去了。王莽高兴坏了,为元后在未央宫里摆了一顿酒开了一次派对表示感谢,也算是为自己庆祝吧。
传国玺的来历交代得比较清楚。但是问题来了,这里压根儿就没提传国玺跟和氏璧有啥瓜葛啊。我们都知道,班固的《汉书》在叙述一个事物时,是比较喜欢把这事物的来龙去脉追溯一番的。他在上述这个故事中,追溯到的传国玺的源头就是秦朝灭亡时秦王子婴向汉高祖献上的秦始皇玉玺,没有讲这玉玺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汉书》之后的史书,比如《后汉书》《三国志》等等,也都有提到传国玺的,但是无一例外都没有说传国玺跟和氏璧有什么关系。几百年后的崔浩,不知根据什么记载说传国玺是和氏璧再加工而成的呢?不过,仅仅凭目前所流传下来的史料,还不能完全推翻崔浩的观点,因为历史上绝大部分史料都散佚了,流传到今天为我们所看到的史料,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保不准崔浩有看到过啥秘籍之类的。
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检验一下传国玺到底是不是和氏璧做的了吗?有!
首先从材质来看。和氏璧出于楚国荆山,是荆山玉。而传国玺的材质据南朝萧梁时期的大臣沈约在《宋书·礼制》中记载,是蓝田玉。有人可能就会问了,你说崔浩的说法不太可靠,那么比他生活年代还晚一点的沈约的记载就那么可靠吗?据史书记载,在北魏和宋齐梁对峙时期,传国玺在南朝手中,因此崔浩没见过传国玺。而沈约在南齐当过尚书左丞,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厅主任;他帮助梁武帝萧衍推翻南齐建立梁朝后,很受重用,先后当过尚书左仆射(国务院副总理)、尚书令(国务院总理)等高官,而且跟梁武帝私人关系也非常融洽,应该见过传国玺的真容。所以,沈约说传国玺是蓝田玉,是可靠的。
其次从外形来看。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玉璧是什么形状的?扁的、圆形,中间有孔。玉玺是什么形状呢?方的。扁的璧能雕琢成方的玺吗?我们凭经验都可以明白,这不可能。
既然传国玺不可能是和氏璧雕成的,那和氏璧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么著名的玉玺,其流传过程应该不至于在各种史书没有一点痕迹吧。所以我猜测,传国玺应该是秦朝用一块蓝田玉雕刻成的,而和氏璧要么是在秦朝灭亡的大动荡中丢失了,要么就是被当做秦始皇的陪葬品埋在了巨大的秦始皇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