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的“一堆破纸”贵如金
收藏行当里的“眼力”并不单单指用眼睛看,鉴定文物光用眼睛看还不够。它其实是综合运用过去所学知识,加上经验的积累,进行正确逻辑推理的一个过程。对一件文物真假的判断,实际上取决于一个鉴定者的综合素质。中医有一套“望、闻、问、切”诊断疾病的方法,我在长期交易、研究、鉴定苏区红色文物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套“望、闻、摸、想”的方法。
所谓“望”,就是用眼睛看。眼睛是第一感官,东西拿到手先仔细观察,看看它的纸质、包浆、油墨颜色、文字风格、印章色泽等等,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第一感觉非常重要,不少文物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反反复复观察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幌幌忽忽似对非对的感觉,这时候要想起第一感觉如何。第一感觉认为是对的,一般是对的,第一感觉认为是错的,一般是错的。
所谓“闻”,就是用鼻子闻。苏区纸质文物一般闻起来都有霉味或者火烟味。因为中国的南方属于亚热带气候,比较潮湿,纸质文物容易霉变。而聪明的南方人为了对付霉变,常常会把纸质文物吊放在柴灶上方,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火烟味。新仿的东西,大多数留有油墨味,或者新纸的味道。
所谓“摸”,就是用手摸。手的感觉很重要,手感大多靠经验积累,这个需要鉴定者长期的真枪实战,真假对照,才能练就。
所谓“想”,实际上就是进行逻辑推理。看了、闻了、摸了之后,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想一想,看看是不是符合逻辑,弄清楚这件东西合不合情理,即符不符合当时的史实,事物之间有没有矛盾,等等。这种想一想需要大量综合知识的运用,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靠头脑发热,拍脑袋做决定。
鉴定这东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形式,就是心态要好,要把你眼前鉴定的东西当作是别人拿来给你鉴定的,出于公道之心,而不是一开始就想“我要不要买这件文物”这个问题。
因为,人对一件文物真假的判定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你如果非常想要买这件东西,就会产生眼力偏向、思维定格,所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偏差。
图3 部分纸片显示相同内容
经过这“望、闻、摸、想”,对这堆碎纸片的综合分析,我很快做出了真品无疑的判断。因为纸张就是当年苏区普遍使用的毛边纸;字体风格具体苏区时期特点韵味;布告整体行文格式规范;钤印的位置和方法正确。特别是,在这堆碎纸片中竟有四张同一种布告的碎片(图3),而在这四张残片中,个别地方的留墨痕迹又不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数量之多,表明布告不是50年代初期的复制件。50年代初期的复制件是解放以后,中央档案馆或者国家博物馆,为支持地方博物馆举办文物展览而制作的影印件。
建国初期国家非常困难,经费有限,一切工作都遵循节约的原则,复制文物的数量不多,一个县有一张复制件就算不错了,不可能一下子给兴国县这样一个小县城四张。二是50年代初期的复制件采用的是照相制版技术,虽然有可能因为照相或者制版过程中,出现复制品比真品稍微模糊点现象(这也是区分复制品与原件非常重要的依据),但每一张复制品绝对都是相同的,不可能出现不同的留墨痕迹。
为进一步验证我的判断,我还特地用洁白的餐巾纸轻轻地擦试了一下印章,发现有很多被擦下来的红色印泥,说明在这张布告上的印章是盖上去的,而不是印刷上去的。50年代初期的复制件恰恰相反,印章是印刷上去的而不是盖上去的,复制品的印章是擦不下红色印泥来的。所以,这布告残片肯定是原件无疑。
就在那得出真品结论的瞬间,面对一堆残破的顶级苏区文物,我心里是无奈与惋惜并重,愤怒与喜悦交加。痛惜顶级文物曾遭受如此凌虐,又庆幸自己终于可以带她回家。
成交之后,我回到所住宾馆,小心翼翼地将碎纸片一张一张地铺在床上。一米二宽的单人床横着还不够放,只好又改成竖着排。虽然只是简单地拼凑排列,但也让我心头振奋。这是一张1933年9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关于查田运动的布告,第27号(以下简称27号布告)。除了前言之外,有十条关于查田运动必须掌握的政策。抬头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布告,落款为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图4),钤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鲜红大印(图6)。眼望着这张如此巨大的布告,细看那刚劲有力的文字,品读那简明扼要的政策,用心潮澎湃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是最恰如其分了。收藏苏区红色文物十几年来,头一回看到那么宽大、那么壮观,级别那么高的纸质文物。
这下子,我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美滋滋地一觉到天亮。
图4 落款名字
过了三个月,我带着这件苏区红色文物飞到了首都北京,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饭后我给聪明可爱的孙子讲故事,讲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如何打土豪、分田地、爬雪山、过草地……讲着讲着,我思绪万千: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经过多少努力抗争才得来的呀!苏区那时候,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劳苦大众艰苦抗争,战胜了反动派,消除了恶势力,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他们的牺牲才换得今天的太平盛世。
- 上一页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