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是香港贫富问题的祸首
李嘉诚——香港贫富问题的祸首
香港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诚发家了,堵死了下一个李嘉诚的路子。以李家为代表的香港四大家族,操纵港府政策,严控香港的土地供应,迄今香港的建设用地面积不到10%,这就一方面造成了房价地价比天还高,另一方面也拉抬了人工成本。畸高的营商成本,让大部分工农业企业关门大吉。至于零售、酒店等服务性行业,则大多为四大家族所控制,乃至香港有“李家的城”的称谓。类似“自由行”等中央给香港的经济蛋糕,好处基本被控制了零售、酒店等产业的财阀拿走,普通民众所获寥寥,却承受了人潮拥挤、物价抬升的弊端。占人口80%的中产和底层民众活得太苦,自然就把气撒在港府和中央政府身上。
1.八万五公屋计划被房地产开发商弄死
18年前,董建华的尝试从房地产开始,也从房地产开始溃败。
香港能否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心,能否铲开创新土壤上面的混凝土,能否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开辟空间,全盘升级自己竞争力,其实是一个房地产问题。有见于此,董建华全盘升级香港的计划一开始就是拿房地产开刀的。
1997年,香港回归,董建华上任之初,正是香港楼价疯狂飙升之时,民众要求平抑楼价,这一年香港还碰上了亚洲金融风暴,暴露了自身经济的脆弱性,风雨飘摇。
为了升级香港的竞争力,董建华打算一方面加大土地与住宅供应,降低创新与生活成本,为香港后续的发展开辟空间;另一方面大刀阔斧,改革教育、增加科技投资以及项目,为香港的未来增加新的增长动力。
董建华一上任,就制出了“八万五”大计,为特区政府订下三个目标: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不少于八万五千个;在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以及把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三年。
为此港府成立了房屋用地供应督导委员会,专责解决房屋问题。同时,公布一项5年卖地计划,在1999年3月前提供120公顷土地,并在其后的3个财年内,再供应260公顷土地。
董建华是真刀真枪上阵的。董氏家族靠航运起家,这与香港大多靠房地产发家的富豪不一样,也是为什么董建华后来能制定出真正打击房地产垄断集团利益的政策,甚至过于激进而引起了后来反对者的强烈反弹。
高远的梦想、视野以及建立在这种视野上的顶层设计,具有改变现实的力量,董浩云这个已经被遗忘的老船王就是最好的榜样。同样,臃肿的欲望与利益,就像身上的肥肉一样,会妨碍一个人的行动,也会妨碍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升级。
2000年前后,香港其实已经成为这两种力量的角力场,而且后者基本完胜。
这一年,首批“八万五”计划中兴建的房屋正式推向市场,有85710套住宅建成;其后的2001年,又有10万套住宅推向市场,大大超过计划目标。2002年大幅减少至6.7万套,社会舆论已经开始猛烈抨击此计划。
"八万五"计划,恰逢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楼市凄风惨雨,楼价下挫二至三成。这时候如果全力推行,必将彻底扭转香港的房地产绑架经济政策,但是香港富豪开始怂恿高价买房上车的中产游行闹事。
当时香港有60万个负资产者,账面损失达6000亿港元。在楼价高时,以1000万港元买下一栋房子,首期只需付300万元,剩下的700万到银行按揭。楼市下跌后,房子只值500万元,将房子抵给银行,还净欠200万元(利息未计)。
要求董建华取消“八万五”目标的呼声趁势而起。为了安抚负资产者、稳定楼价,1998年6月份,香港政府已经宣布冻结卖地。2000年董建华发表的声明回顾称:“金融风暴来临,根本无机会实施‘八万五’政策,楼价已经下沉,跌得很快。”正式放弃“八千五”计划。只是政府没有预料到后来房地产集团的反扑,金融危机一旦结束,香港房地产就会像火箭那样一飞冲天。在2003年的时候香港爆发了50万人大游行,抗议香港房价下跌,要求香港政府把房价救市把房价拉回上去!最后这个八万五公房计划自然也被放弃。
2003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更是制出“投资移民计划”,只要在香港投资650万港元,即符合移民资格,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继续推高楼价。
自2003年12年之后,直到2015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才首次发售新居屋,而且只有两千间。
董建华的计划,至今仍然为港人所抨击。
2.香港数码港计划
曾经有希望引领全球科技行业的数码港愣是被李嘉诚家族弄成了地产项目。地产的吸血透支了新一代的发展未来!
香港就又有识之士提出要建中国硅谷,以此来提升香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当时阿里巴巴才刚刚出现,华为也处于逆境之后,更没有小米、美团、滴滴这些公司。
当时香港提出这个计划可以说是非常高瞻远瞩的。当时香港计划在香港大学旁边兴建一个数码港,吸引来自全球优秀科技企业入驻,同时帮助香港年轻人进行创新。配合这个计划,香港还提出了降低房价降低创新成本等等。可以说如果这个计划成功了,那么香港就会转型成功,从金融之都变成科技创新之都。
1998年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出手了。他也提出了一个数码港的计划,并且提供给了香港官方。最后李泽楷的计划跟董先生的计划不谋而合,最终成功拿下了这个项目。香港官方拨出一片优质的土地,总面积达到了64亩,无偿提供给了李泽楷,李泽楷负责兴建数码港的计划。
说白了李泽楷靠着一纸计划,就空手套白狼获得了一片64亩的黄金宝地。如果按照市值计算,这片土地的市值至少超过了百亿。不过这个项目落入了李嘉诚家族的手里,就注定了它的结局。最终这个项目还是变成了一个地产项目,不过是披上了一层科技外衣而已,李泽楷靠着这个项目疯狂捞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数码港最终流于形式,香港建设中国硅谷的计划破产。按照计划李泽楷将投入158亿,兴建8栋低层写字楼,同时所有写字楼将配备最快的网络设配,成为当时最智能的大楼。项目建成之后,还邀请了IBM来验收。
事实上数码港确实建得十分漂亮。不过却是虚有其表。美国硅谷的成功是有许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制度上的优势,二是人才优势,三是开放的环境,四是好的商业基础跟生活条件。
本来香港发展硅谷就是难度极大,需要用心去培育,可惜的是这个非常好的项目,最终落入到地产家族李嘉诚家族的手里,自然成为了一个赚快钱的项目。李泽楷的投机天赋也在这个项目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泽楷通过数码港的计划,成功拿下土地,随后建好了数码港。之后李泽楷再花3亿买下一家上市公司,并且把数码港装入上市公司中。随后李泽楷的盈科数码公司在香港股市获得疯狂热捧。在公司没有任何盈利的情况下,盈科数码的市值疯涨到了600亿。
当年盈科数码更是成为全球30大科技公司。李泽楷成为了时代的骄子。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以科技来包装的地产项目而已,跟一般的写字楼没有两样。很快内地十几个城市纷纷效仿李泽楷建设数码港或者数码城项目。说白了即使在今天,就算是在中关村也不敢说是中国的硅谷。
李泽楷却是一个投机高手,他知道自己的公司就是一个空壳,为了成功做实公司,他于是想到把另外一家赚钱的公司装入到上市公司体系中。于是就有了李泽楷18天跟30家银行借了130亿美元,然后以现金跟股票收购了香港电讯。当时香港电讯的总资产超过了3千亿,年利润超过了百亿。
随后盈科数码跟香港电讯合并,整个资产市场都沸腾了。电讯盈科公司市值一路被炒高到了5600亿元。李泽楷的身家也差一点就超过了父亲李嘉诚。
香港曾计划建中国硅谷,后落李嘉诚家族手里,被搞成地产项目捞金,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数码港最终没有成为中国硅谷,只是成为了几栋普通的写字楼。香港的年轻人依然是创新能力不足,甚至在这里没有人愿意去创新发展互联网跟科技,他们更愿意成为下一个李泽楷,靠着资本实现一夜暴富。
3.李嘉诚反对港珠澳大桥
前些年,有一个巨大的桥梁工程竣工了,那就是港珠澳大桥。不过这个庞大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却充满了各种曲折和变故,虽然建成大桥耗费了8年左右的时间,耗费资金近千亿,但其实早在1983年,这个建造构想就已经被人提出了。大桥真正地实施建造工作,实际上是在21世纪到来以后才开始的。这个人叫做胡应湘,他认为,建造一座连接港珠澳的桥梁工程,可以将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从而促使各地的经济发展得更为迅速。无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构想,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建筑师,因此对于这个想法十分推崇,并且很早就提出了这个想法。但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李嘉诚就曾经特别反对这个计划,因为他在香港码头有很多的港口业务,这些生意为他带来了很多的利益。而一旦大桥建成,势必会冲击到自己的港口生意,这一定会给自己造成巨大损失,自然不会答应。不够胡这次是准备充足了的,他联合了其他几个香港富豪一起,并且获得这这些人的支持。有了这些富人的支持,胡应湘的实力和话语权就有了很大提升,相信李嘉诚也没什么办法了。但后者并不甘心,背地里非常不服气,但作为一个商人,还是一个特别有身份地位的公众人物,他不会亲自出面去和胡对着干,但并没有禁止手底下的一些人去炮轰胡。曾经就有一个叫做霍建宁的总经理,以成本问题为由,质疑了胡应湘的这种想法。
大桥的建造成本的确是一个问题,毕竟要连接三地,而且总长度应该不会短,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极其烧钱的工程项目。不过,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顺利,同时期的很多富商都很支持胡的做法,并且都站在了他的阵营之中。但是李嘉诚也不是好惹的,这个有着英国爵位的首富谙熟香港的英国法律,让手下安排一个老太太出头,找几个无良律师,成功狙击港珠澳大桥,让香港段推迟开建好几年。
全长近50公里、工程造价逾700亿港元的港珠澳大桥,竟被一位家住香港东涌的66岁老太,通过法律途径挡住建设步伐,计划2016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或许无法如期完工。
香港东涌66岁的老太朱绮华认为港珠澳大桥工程没有评估臭氧、二氧化硫及悬浮微粒的影响,因而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于去年通过申请法律援助入禀香港高等法院,就大桥香港段环评报告申请司法复核。4月18日下午,香港高等法院裁定香港环保署2009年完成的环保报告无效,败诉的环保署更需支付朱绮华1/3诉讼费。环保署表示,会研究高等法院的判词,并就下一步行动征询法律意见。——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太犯得上这么热心环评吗?有那么多钱请律师团打官司吗?背后李家的运作真绝,用一个身体不好的老太太代表弱势群体,替自己家族出头。李家还可以继续在内地赚钱而不会直接面对大陆的怒火。
4.提高香港房价,榨干香港财富,卷钱跑路欧洲
李嘉诚早年搅动香港房地产市场,香港地价飙升,并且先借钱再盖房的期房和公摊面积也是在李嘉诚、霍英东的手下被创造出来。在香港炒房、炒地发财之后,压力全都转嫁给了香港的老百姓,如今香港的年轻人也是深受其苦。李嘉诚在香港赚了钱之后,完全从香港撤资,把钱都投到了欧洲。这时大家才意识到,李嘉诚本质上只是个逐利的商人,爱国爱港什么的,都不存在。这也许就是典型的便宜占尽,好话说完,得了便宜还卖乖吧。
稍微了解了一下,原来中国的房子全世界第一无二,唯独中国房屋交易带有公摊面积;
再深入了解一下,原来发明公摊面积的,是我们中国的一位名人,那个如今开始转移资产去发展外国佬的李嘉诚。
科普一下:房屋公摊面积包括了哪几样?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公摊面积居然一共有9项之多!
一、电梯井:
尺寸是按照电梯选型来确定的,井壁上安装电梯轨道和配重轨道,预留的门洞安装电梯门;
二、管道井;
走各种管道的空间,有垂直的,也有水平向的,有贯通的,也有分隔的;
三、楼梯间:
容纳楼梯的结构,包围楼梯的建筑部件(如墙或栏杆),同时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的建筑部分,联系整个建筑的交通运输;
四、变电室:
小区的电力系统中对电能的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集中和分配的场所;
五、设备间:
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电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建筑物配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的场所;
六、公共门厅:
进入住宅后的一个较大公共空间,属于室内空间,采暖和制冷要求一般按建筑物功能要求设置;
七、过道:
住宅套内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
八、值班警卫室:
设在小区大门口一侧的门房,警卫室外门口处还有升降栏杆;
九、共用墙体:
住宅主体承重结构部位(包括基础、内外承重墙体、柱、梁、楼板、屋顶等)、户外墙面等。
原来这些都是我们的。。。加上霍英东搞出的期房,开发商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一本万利。
不知道李嘉诚的妻儿老小和他家房子什么的算不算我们的公摊面积?能不能供我们使用?
李嘉诚把内地开发商也教坏了,现在经常买房子公摊面积3成甚至更多,买个100米房子,使用面积才70米,三室一厅的钱买两室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