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终极问题是劳动时间的稀缺性及其配置问题

更多内容请关注“经济哲与思”和“观世论道”

500

学术界一般认为经济学起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于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静心思考一下,世界上稀缺的是什么呢?

如果说稀缺的是用来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本身,可茫茫宇宙无穷无尽,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人们总能源源不断的将无穷的物质世界转化为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可恰恰人们没有这无穷无尽的时间,来对付无穷无尽的宇宙。更何况,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而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和消费所凭借的物质载体和手段越来越少,对时间的需求和依赖会越来越多。所以人类所面临的稀缺性,归根结底是生命时间的稀缺性。

时间的稀缺性是怎么造成的呢?首先是人类生命的有限性造成的。人的生命相对于无边无界的未知宇宙来说是极为短暂的,而且是一维的,把时间花在了这件事上,就必须把另一件事情暂时搁在一旁,人之短暂一生还能做多少事情呢。其次时间稀缺性是技术手段造成的。在技术手段极低的状态下,人们不得不把更多的生命时间花在维持自身和家人的基本生存上,比如衣、食、住、行等资源的获取上。

最早把时间引入经济学特别是价值分析的是李嘉图,虽然亚当·斯密早就认识到了世界一切财富都是劳动的耗费,一国财富多寡是由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和劳动生产率,但并没有发现劳动本质是体力和时间的耗费,而体力可以恢复时间则不可恢复,李嘉图则看到了劳动过程中的时间元素。但是李嘉图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是不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因为他没有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没有分析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真正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是马克思,他认为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同一生产部门,个别劳动时间如果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有一部分劳动时间得不到实现,个别劳动如果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使得个别劳动得到超额补偿,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偏离会激发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人们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的差异性和商品本身的稀缺性会导致商品交换价格和内含价值的偏离,这种偏离会导致劳动时间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和配置,最终使得价格和价值趋向一致。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问题,也就是维持人的基本生存所必须的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劳动时间所创造的财富。当然剩余价值并不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普遍有了养活自身以外的空闲时间的时期就有了。但是在个体经济下特别是小农经济下,人们的剩余时间归自己支配,可以用来休闲,也可以用来做生存以外其他的事情。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由于劳动者劳动时间和劳动成果被占有,一部分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会转嫁到另一部分人身上,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不用劳动反而活的很滋润,不但自己不用劳动,家人和子孙后代也不用劳动,而有的人劳动时间明明足够自己生存了,但是却不得不一直为生存而劳动。这种劳动转嫁是通过交易和分配实现的,即同一行业内效率低的人的劳动会被效率高的人的劳动占有,不同行业之间价值高价格的行业的劳动会被价值低于价格的行业占有,而生产资料所有者会占有劳动者的劳动,而且劳动的转嫁主要是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的。

所以,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和劳动成果的配置问题。技术会决定劳动时间在生存性必要劳动和非生存性剩余劳动时间的分配,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社会越发达。同一部门内,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之间的偏离会造成劳动效率高的生产者花更少的时间占有更多的劳动成果,最终刺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不同行业之间,价值和价格的偏离会造成价值低于价格的部门花更少的时间占有更多的劳动成果,刺激劳动时间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流动。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生产资料所有者会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刺激所有制结构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