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穿越点餐指南:想要酱料得这么点!
【本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吃货研究所,ID:Food_Lab】
吃货研究所的日常
在平凡的生活中,酱就像万能的方便面调料,哪里需要哪里搬。一勺肉酱能拯救一顿本让人毫无胃口的餐食,一瓶老干妈能抚慰无数留学生的中国胃,甚至一份芝麻酱就能撑起北京人的整个夏天。今天,咱就来聊聊不起眼却哪哪儿都有的酱。
01
肉酱和豆酱
/ 曾经分得很清楚 /
在我国,酱作为调味料有悠久的历史,在《周礼》中就有对于酱的记载。不过当时的酱主要以动物性原料制成,被称为“醢(hǎi)”,使用各种动物的肉,切成肉丁肉末,拌上熟米或其他粮食,再加入曲、盐等调料,用酒腌渍。按照制作的原材料分为醓醢(tǎn hǎi,意为带汁的酱肉)、鹿醢、兔醢、魚醢等等。
肉酱
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谷物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蛋白质来源,而豆类逐渐进入酿造领域,于是慢慢出现了各种以豆类为原料的发酵食品,我们现在所吃的各种“酱”就孕育而生了。
以大豆为原料,通过发酵工艺制成的“酱”,最早应出现于西汉。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中有“芫荑盐豉醢酢酱”的记载,唐代颜师古对其注释:“酱以豆合面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臡(ní 指带骨的肉酱),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在马王堆一号墓中,发现了大量食物遗存,鉴定报告中证实,就是大豆发酵制成的豆酱。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豆酱制作的方法,而且在书中,“酱”已经作为豆酱的特指,其他种类的酱都需要加上定语如:“麦酱”、“虾酱”等等。
味噌也是黄豆酱的一种
02
黄酱是啥?
/ 甜面酱又是啥? /
到了现代,又对酱有了不同的定义,在《新华字典》中,酱作为名词解释的有两种:1. 用发酵后的豆、麦等做成的一种调味品;2. 像酱的糊状食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原料的丰富,酱的种类也更加丰富。
黄酱
以前老北京的黄酱和现在卖的黄酱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区别。以北京的黄酱为例,以前黄酱是“战略物资”,因其耐储存,一旦遇到战事,可以作为副食佐餐,所以几乎各家各户都会自己“酿酱”。按照传统做法,一般在每年春天,将黄豆磨成面(也有在黄豆中添加玉米或者麦子的),用箩筛去其中杂质,上锅蒸熟,放入容器中盖盖,待其长出黄绿色绒毛,将毛刷去,加盐和水搅拌均匀,再将盖子盖严发酵,每天中午将盖子打开“晒酱“,并且时不常地搅拌缸里的酱,到了夏至,酱基本就酿好了。但现在家庭酿黄酱的很少见了,大多都是直接买现成的黄酱。
用黄酱和甜面酱配合做的炸酱面|豆果美食网网友DD食单
甜面酱
制作甜面酱的方式和黄酱类似,将面粉加水和匀,揉成大小均匀的块状,上锅蒸,蒸熟以后切成块,放到席子上,避光置于阴凉室内,大约2-3天待其上面生满白色菌丝后适当翻动,7-10天菌丝变成黄绿色,再去掉菌丝晒干,把面块倒入容器中,加水搅拌均匀,定期晒酱并且定期翻酱,大约半年左右甜面酱就制好了。
甜面酱出现最多的场景就是配烤鸭了
豆瓣酱
豆瓣酱大体分为甜豆瓣酱和辣豆瓣酱两种。豆瓣酱的主要产地在四川地区,以郫县豆瓣酱、资中豆瓣酱、资阳豆瓣酱、绵阳豆瓣酱等有较高的知名度。
豆瓣酱
豆瓣酱的制作,先将挑选过的个儿大饱满的蚕豆和黄豆按照一定比例剥皮,下锅煮熟,盛出放凉后将其捣碎,将其放置到室内阴凉处的席子上,放置15天左右长出黄绿色的菌丝,再重新捣碎,加适量水和调料(如果是辣豆瓣酱调料中需要有腌制好的辣椒。)放入容器中晒制,酿半年左右即可。豆瓣酱经常在菜肴里出现。
提到川菜、豆瓣酱,就不得不提回锅肉
辣椒酱
辣椒酱的种类很多,这里我们只选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油辣酱、糊辣酱和糟辣酱举例。
油辣酱先将辣椒烤制成辣椒干,捣成辣椒面,随后加入滚烫的热油炼成辣椒油,再将干辣椒段为主料,加入花生、菌菇等其他材料加入到辣椒油中炒制,出来的就是油辣酱。现如今闻名遐迩的老干妈,就是改良自当地的油辣酱。
油辣酱
糊辣酱则需要选用两种辣椒,长辣椒和灯笼椒。辣椒剪去蒂,下铁锅内干炒,炒干以后放凉手工搓碎,之后再加入食用油、豆豉菌菇等调料炒制;糟辣酱选用花溪辣椒,将辣椒、姜、蒜剁碎以后,放入容器中,加入白酒、盐等调料后密封,置于阴凉处1个月左右即可食用。
糟辣酱的一种
芝麻酱、花生酱
芝麻酱和花生酱都是将芝麻或者花生炒熟磨制而成,北方一般多为白芝麻酱,而南方有黑芝麻磨酱食用的。纯芝麻酱吃起来会有微微的苦头,但回味有香味,有人不习惯芝麻酱的口味就在芝麻酱中掺入一定比例的花生酱,这样就能中和苦味,根据芝麻酱和花生酱的比例被称为“二八酱”和“三七酱”。
麻酱是老北京火锅蘸料的精髓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酱,比如虾酱、沙茶酱、叉烧酱、照烧酱和鱼子酱等等,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吧,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