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穷二白到成为地王:教员父亲的奋斗史
总计4030个字,预计阅读10分钟
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是奋斗吗?是坚持吗?是努力吗?
都不是。
是懂得“借势”。
一
1893年,在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中,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也就是现在的武钢集团汉阳钢厂,终于竣工投产了。在它的旧址上,现在建起了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
湖广总督,正式的称呼是“两湖总督”,总管湖南和湖北的军民政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之一。之所以被叫“湖广总督”,是因为在明朝的时候,湖南省和湖北省都属于“湖广省”,因此按照惯例,统称为湖广总督。
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对封疆大吏张之洞来说,这是他个人命运的一大步——他力推的“自强,求富”,从此有了扎实的依靠;对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来说,也是国家命运的一大步——从此,中国的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张之洞并不知道,就在这一年,在他辖区内的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发生了一件意义远远大于汉阳铁厂投产的事情。这件事情在当时,小到只有几个人关注。但种下因,就会得到果——几十年后,全世界因为这件事,引起的蝴蝶效应,带动了整个地球的风云变幻。
二
1851年,清咸丰元年,洪秀全在广西的金田发起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二年,太平军在洪秀全、冯云山等主要将领的带领下,出广西,掠鄂湘,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这个时候,清政府的军队腐朽堕落,心有余而力不足,自然无法抵抗太平军攻城略地。朝廷只好令各省放手大办团练,目的就是借着各省地主的手,把农民起义扼杀。洪秀全、冯云山他们打到哪里便会收割一茬地主的人头,并把地主的财产分掉,因此地主对他们恨之入骨。
清代的团练,大多是乡勇民团,没有正规的武器,没有成建制的编制,人都是就近的乡里乡亲,用的时候发点钱,招募一下,不用的时候就解散。
进行了虎门销烟的伟大爱国者林则徐,就曾经在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时候,组织乡勇民团抗击敌人,三元里抗英大获全胜,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在这之后,团练才正规起来。
后世被称为“半个圣人”的湖南人,曾国藩在湖南团练的基础上创建了更加正规的湘军。
顾名思义,湘军就是湖南本土武装,其将领多为湖南籍的书生,而士兵全是湖南的农民。自那以后,湖南人就有了从军尚武的传统。
在那个年代的湖南,有这么一种观念,“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但是面对着一穷二白的家境,韶山冲里一个叫毛顺生的年轻人还是对白花花的军饷动了心。
毛顺生,生于清朝同治九年,也就是1870年。他官名毛贻昌,字顺生。名字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是一个代号,但对于古代人则大不一样,古代人的名和字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辛亥革命的新风还没传遍神舟大地以前,当子女出生后,长辈要给子女取一个名,在一生中,只有这个名才是最正式的称谓。因此称大名,而在古代社会这个名要入官府的户籍簿,因此这个名又叫官名。
字是在子女长大成人以后,由父母或长辈起的又一称呼,在古代,除去正式场合,亲戚朋友都不会称名,这不礼貌。所以日常生活,大家都是互相称字。
毛顺生的官名毛贻昌,出生录户口肯定用了一次,由于他只读了两年私塾,没考中任何功名,所以很有可能,取了个大名就用了那么一次。为了礼貌,我们也称呼他毛顺生。
毛顺生本不该受穷。要怪,全怪毛顺生那个思路不清晰的爸爸,简直是坑儿子——毛顺生的爸爸叫毛恩普,家里原来有15亩土地,日子过的还不错,算是当时的小康之家。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毛恩普想让自己的地更多一点,虽然他人在清朝,但思维却非常现代化,他借了很多外债去增置田地——俗称,加杠杆买地,和现在的炒房炒股加杠杆,没什么区别。
小智谋子,中智谋局,大智某势。
毛恩普显然不懂这句话的意义,在那个年代借债加杠杆买地,结局就是杨白劳——形势都没有分清楚,就盲目要当地主。扪心自问,借高利贷能买得起房子么?这可能不?
所以债是越借越多,地是越买越少。为什么呢?全拿去还高利贷去了。还高利贷,仅靠收成的那点粮食,远远不够,还得卖地还钱。买了一辈子地,把15亩买成了8亩。于是毛顺生就受了穷。
但还不至于穷到娶不到老婆,地虽然越卖越少,但还是有的,就好比郊区的房子也是房子,也能娶老婆。十五岁那年,毛顺生与隔壁县一个叫文素勤的女孩结了婚,由于文素勤在家里排行老七,所以大家都叫她文七妹。
毛恩普又是一顿操作猛如虎,毛顺生十七岁那年,家里只剩下了薄田六七亩。买了两年地,又没了一亩,简直是韭菜炒股,本金越炒越少。
二十多岁的毛顺生,运气着实不是很好,老爹坑儿子,老婆怀了两胎,前后都夭折了。1893年,第三胎出生了,是个男孩。
这样的男孩,若是生在古代,那历史书上,一定会有特殊的记载:比如雷雨大风啊,到处冒香气啊,天上星星掉下来啊,或者进屋一条龙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出生不一样。
但这次,是例外。毛顺生的儿子出生了,没有异常。
他的母亲怕他像前两个孩子一样养不大,就把他抱到娘家那头的一座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还取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过了三年,毛顺生的第二个孩子又出生了,是个儿子。二胎养不起,是古往今来的通例。
家里一下子揭不开锅了。
知青曾经说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奋斗的最大力量。
毛顺生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劳作,除了耕种农田,还喂养猪牛,上山砍柴,张网捕鱼。农林牧副渔,搞了个遍。
每当日落黄昏,毛顺生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草草地吃罢晚饭,又在欲闪欲灭的油灯下,噼噼啪啪地打起了算盘。盘算着,憧憬着……
撂下算盘,他又打起了草鞋。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没日没夜地劳作,毛家境况也一点没有好转的势头。
所以他对白花花的军饷动了心。跑去当了兵。
如果不是毛顺生的这次从军行,恐怕中国历史的进程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搞不好,现在还是一穷二白。
因为,这个毛顺生的儿子,石三伢子,就是日后叱咤风云的教员。
三
毛顺生究竟哪年去当了兵?他当了几年的兵?
这些问题,已无法查证。至少,按照教员后来回忆,是“当了很多年的兵”。
多年从军,毛顺生也没混个一官半职,可长官发放的饷银,他一文钱也舍不得花,都细心而谨慎地攒着。
直到把钱攒到一个数,攒到能还毛恩普留下来的债;甚至还富余一些的时候,毛顺生退伍回家了。
人生看起来很漫长,但是关键的节点,就那么几个。几个关键时间的关键选择,构成了人生的主基调。
毛顺生的一次选择——从军,改变了他自己,也改变了毛家,更改变了中国。
湖南的地方军队在当时,都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兵。张之洞在两湖做的事情,远远不只有办了个汉阳铁厂这么简单。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武汉三镇,当起了一手遮天的封疆大吏。在任上,他办学校,兴工业,练军队。先后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新式学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湖广的地方部队,最先接触到了新的东西——新的武器,新的训练,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最主要的,新的思维。
二十年后,武昌的新军打响了埋葬清王朝的第一枪。
毛顺生在部队里,接触到了他能接触到的一切。从军这个选择,不仅充实了他的腰包,也充实了他的头脑。
毛顺生退伍回家后,偿还了传家的债务,开始一身轻松地经营起自己的小日子。
人生的道路很长,关键时刻的选择,一定要懂得“借势”,毛顺生当兵,就是借上了“洋务运动”的大势,在主办洋务运动的大臣张之洞的部队里,才接触到了最新的思想,并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四
吃不穷,用不穷,不会算计一生穷。
会盘算,才能过好日子。不会盘算,就是有金山银山,照样过穷日子。
毛顺生,这个善于盘算的庄稼汉,把节余的稻谷碾成白花花的大米,然后挑到集市去卖。碾剩的米糠,又用来喂养架子猪,等到架子猪长大后,又把架子猪赶到集市去出售。如此这般算计,他的积蓄多了起来,用这些钱赎回了当初被卖出去的15亩田地。
终于,扬眉吐气,实现了父亲的梦想,做了小地主。
毛顺生以经销买卖的手段赚了钱,尝到了甜头。从贩卖谷米和生猪,到贩卖耕牛,买卖越做越大。
每逢稻谷上市的季节,他便成批地买进稻谷,然后再加工成大米,雇船只由水路运到湘潭出售,闷声发大财。
家产大了,田地多了,活也多了,精于算计的毛顺生雇起了短工,后来又雇上了长工。毛顺生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攒足了钱后,什么事也不干,就用于买田囤地。终于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地王。
从古至今,知识改变命运,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在哪里?
是格局。
小智谋子,中智谋局,大智某势。
毛顺生的爸爸不懂这句话的意义,所以有了毛顺生一穷二白的昨天。
但毛顺生却懂,借上时代的“势”,积攒自己的本金,发挥自己的才智,才有了地王的今天。
懂得顺“势”的好品质,毛顺生言传身教,传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伟大导师,教员。审时度势的本事,被毛顺生的儿子发挥的淋漓尽致。
1918年,教员借着恩师杨板仓先生的势,来到北大当了图书管理员,由此结识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开始了辉煌的一生。
1919年,教员借五四运动的势,教员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名动三湘,一时大噪,坊间议论,国士无双。
1920年,教员借自己名气的势,创办新民学会,在湖南创立最早的党组织。由此参加一大。
…………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
此后,不论是万里长征中四渡赤水的壮举,还是延安窑洞里《论持久战》的韬略,都能看到一种从毛顺生那里学来的本事,在刀光剑影里,在挥斥方遒间,在雪山草地上,在纵横捭阖里放着最耀眼的光芒。这光芒,领导着我们站起来,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五
逆袭的人生,并不很难。
不信你看毛顺生。
想要逆袭,不能只是简单的学知识,学技能。努力,勤奋,知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借势。
看懂形势,你的努力,才有意义。
说回我们的故事。
毛顺生仅仅读过两年私塾,但他能左右开弓拨打算盘。教员在很小的时候,毛顺生就手把手教他打算盘、记账,6岁就开始让教员下地干农活,指望作为长子的他,能从他的手中接过家业,并把家族企业做大做强。
少年常常是叛逆的,特别是家境好的孩子,更容易“不听话”。
少年教员也是个叛逆的男孩,他拒绝了父亲明明白白的安排。
父子间为此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教员系列(一)到此结束,敬请期待下回分解!
----END-----
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