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之后的世界:斯蒂格利茨为全球贸易开出新药方
“如果你在经济学界公开质疑自由贸易,可能会有人威胁要没收你的‘经济学家资格证’。”2025年8月29日,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第八届林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大会的演讲开场,就以这样一句调侃引来全场笑声。但在幽默的背后,他抛出的问题却沉重而尖锐:在一个技术进步内生化、全球权力不对称愈发突出的世界里,世界贸易组织(WTO)所代表的“自由贸易共识”是否还站得住脚?
从理想到幻灭:WTO的困境
斯蒂格利茨回顾道,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贸易体系,最初带有一种“乌托邦式的高尚愿景”——经济一体化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降低战争的可能性。自由贸易理论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以来便是经济学的基石,而新古典模型甚至证明了自由贸易在某些条件下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问题在于这些条件几乎从未在现实世界出现。”斯密和李嘉图的框架是一个静态的工厂经济,而我们所身处的,却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动态经济。在现实中,自由贸易往往并不使所有人受益,反而会制造赢家与输家,甚至加剧国家间的不平等。 他举例说,WTO的制度设计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合法存在,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政策却被严格限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始终难以在技术上追赶。更糟糕的是,WTO名义上的规则平等,在执行时却对大国网开一面,尤其是美国。规则对小国有效,对大国无效,这就是所谓的“规则为幌子,权力为真章”。
特朗普与规则的破产
在斯蒂格利茨看来,即便没有特朗普,WTO体系早已千疮百孔。但特朗普的再度上台,使得这个本已摇摇欲坠的框架彻底“碎成渣”。美国在绿色补贴上的大手笔本已违背WTO规则,却无人敢追究;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美国更是赤裸裸地利用关税和制裁作为谈判武器。欧洲在最新一轮谈判中被迫接受美方条件,却仍然自我安慰至少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对此,斯蒂格利茨毫不留情:“与特朗普签署的任何协议都不值纸张的成本。这不是和平,只是暂时停火。”
“疫苗种族隔离”与制度的道德赤字
他特别提到,新冠疫情期间,知识产权规则暴露了制度的“道德短板”。尽管一百多个国家支持疫苗专利豁免,但最终在德国、英国和瑞士的阻挠下被否决。结果是数百万人因无法及时获得疫苗而感染、住院甚至死亡。“当制度在关键时刻选择保护专利利润而不是人类生命,它还能称作一个‘规则体系’吗?”斯蒂格利茨发问。
理论的根基为何动摇?
作为信息经济学与不完全市场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斯蒂格利茨对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根基进行了系统批判。他指出,传统模型假定市场完整、信息对称、技术外生。然而现实中,信息不对称、市场缺失和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无处不在。他与合作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证明:在这些条件下,市场并不会自动达到“约束效率”,自由贸易甚至可能让所有国家同时变得更糟。尤其在技术进步问题上,自由贸易带来的“配置效率提升”,往往伴随着“创新动力的削弱”。“过去250年的生活水平提升,几乎完全来自创新,而非贸易带来的边际效率收益。”斯蒂格利茨强调,“如果自由贸易削弱了创新,那么它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产业政策:被误解的工具
在谈到产业政策时,斯蒂格利茨再次展现了“犀利而调皮”的风格。“有人说特朗普滥用了产业政策,所以产业政策不可取。这就像说格林斯潘搞砸了货币政策,所以我们应该取消中央银行一样荒谬。”他举例道,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供应链韧性等问题,市场都没有合理定价,如果没有政府干预与战略性政策引导,社会根本无法应对。在他看来,设计良好的产业政策不仅能够弥补市场失灵,还能通过“学习效应”和“知识溢出”促进长期增长。而且,这种知识扩散往往在一国内部比跨国之间更为高效,这意味着“自由贸易不一定最大化全球增长,反而可能降低增长并加剧不平等”。
新的框架:超越WTO?
在演讲的尾声,斯蒂格利茨抛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既然WTO既不公平,又已失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全新的体系?”他给出的答案并非“回到丛林”,而是“在残缺中重建”。其核心建议包括:(1)接受不完美的规则:即便WTO不理想,也可能比彻底无序更好。(2)纳入现代经济学现实:新规则必须反映技术内生化、知识产权、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市场失灵等问题,而不是停留在李嘉图的静态框架。(3)大协议已成过去:未来难以出现新的“乌拉圭回合”,多边体系将更多依赖区域性、专题性“俱乐部式”协议,尤其是在绿色产业、气候合作等领域。(4)“G-1世界”的挑战:当美国单方面破坏规则时,其他国家必须探索“G-1”合作,即在不依赖美国的情况下建立自我执行、自我激励的规则体系。“不能让一个占全球GDP不到20%、贸易不到20%的国家,绑架整个国际秩序。”斯蒂格利茨说。
幽默背后的警示
整场演讲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斯蒂格利茨一如既往地在学术与政策之间游刃有余。他引用了课堂上的老掉牙笑话,又不忘夹带对特朗普的调侃;他能把萨缪尔森—斯托尔珀定理说得生动,也能用CNN主播的轶事来解释贸易争议的两面性。但在笑声之余,听众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深刻的警示:当权力凌驾于规则,当市场失灵被忽视,当创新动力被稀释,所谓的“自由贸易”便失去了它的正当性。“如果我们真的关心全球效率与公平,就必须设计新的贸易规则,以促进创新与知识扩散,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期的配置效率。”他总结道。演讲最后,全场掌声雷动。正如一位年轻学者在会后感叹的那样:“斯蒂格利茨不仅是在批判WTO,他其实是在提醒我们,经济学的使命从来不是维护某种教条,而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
(图源:Nobel Lindau Laureate Mee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