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名片到全球27位,平安如何把金融战场推进“3.0时代”?

5月20日,《福布斯》援引《2025年世界富裕城市报告》展开的话题讨论让全球金融圈炸开了锅。

人们拿着这份报告看了又看,发现纽约、东京和深圳分享了全球最富、亚洲最富以及全球财富增长最快三个头衔。

来自中国南海之滨的深圳,以高达142%的增速,得以与纽约、东京比肩。

500

对此,《福布斯》杂志发表评论称:

中国深圳可能还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但它的发展速度比其他任何城市都快。

一个年仅45岁的特区,何以成为全球顶级城市的后起之秀?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追溯这座城市的初心:蛇口精神。

中国改革看深圳,深圳改革看蛇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带有时代烙印的口号,便是从蛇口工业区管委会的门口喊起。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口号其实还有一句:“顾客就是皇帝”。

这两句看似悖反的宣言,恰似DNA双螺旋结构,缠绕出深圳改革最深邃的密码:用极致的效率争夺时间,以虔诚的服务供奉用户。

前者积聚时代进步的能量,后者紧握人文的温度,让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拥有不被抛弃的尊严。

在房地产“退场”、千亿级生育补贴出炉,我们从“投资于物”切换到“投资于人”的当下,深圳竟早在四十多年前便埋下伏笔,不得不佩服,当年“蛇口之父”袁庚的前瞻。

而在袁庚眼中,蛇口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最好的传承者,是中国平安。

深圳孕育了那么多大企业,为什么中国平安成了袁庚口中继承衣钵的那一个?

中国平安又何以从“蛇口的孩子”,成长为深圳的骄傲,甚至中国的一张名片?

500

蛇口血脉:“敢为天下先

年初,一场源自人工智能的风暴让中国东部一座城市名声鹊起,而此刻,南海之滨的深圳也决心马力全开。

但很快,人们发现,这种焦虑不过是深圳自上而下的又一次进化,就像一位在深圳生活二十多年的投资人感慨的:“深圳是一座很有危机感的城市”。

因为深圳的创新实力,就摆在那里,这里不止有华为、平安、腾讯、大疆这些大企业在顶天立地,更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深入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

2024年,深圳民营企业数量达262.3万家。其中,A股上市民营企业286家、市值5.1万亿元,数量和市值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民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6家、位居全国第一;

民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独角兽企业分别有2.37万家、34家,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

可面对如此庞大的创新雨林,深圳却一直居安思危,不断自我鞭策,自我进化。

这种精神的根源,或许离不开深圳从蛇口第一声炮响时便接过的重任——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必须敢为天下先,即只能是制度与观念的革新者,而不能是跟随者。

这是时代,给深圳的使命。

这样的理念,也自然而然地被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奉为圭臬。

中国平安的诞生,正是这一精神的绝佳注脚。

上世纪80年代,深圳已是一片开放的热土,外商涌入投资建厂,几乎每周都能看到新企业落户深圳。

随之涌现的,是全新的服务需求。

然而,彼时全国只有人保一家传统的保险机构、一种固定的服务模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1986年,适逢招商局百年华诞,彼时还是蛇口工业区干部的马明哲翻阅历史书籍发现,原来百年前招商局就有保险业务。

“百年招商,当重操旧业”——得到了时任招商局集团掌门人袁庚的支持。

在2006年中国平安寿险明星高峰会上,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亲口讲述了当时为平安“跑牌照”的情景:

“1986年7月16日,我向人民银行深圳分行递交了一份申请成立保险公司的报告,之后就带着一个秘书、一名司机,开始了筹建。两年间,三次北上首都,两次直书,屡挫屡战。”

1988年5月27日,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险企业终于在蛇口开门营业。

500

一位部级领导还托人转达了一句话:“希望把平安办成改革的产物,而不是改革的对象

彼时初创的平安只有13名员工,3台老式电脑,5个人的宿舍只有4张床,总有人打地铺。

但就像蛇口精神那样,这里没有天生的奇迹,只有敢闯的凡人。

在《迷失的盛宴:中国商业保险史1919——2023》中,平安创业元老之一孙建平回忆,到平安报到的第二天,深圳代理处的主任孙兵,指着窗外的国贸大楼说:

“这半个月先跟着我跑。我们这半个月的任务就是摸清情况,从51层深圳房地产公司开始,一直到最底层。”

员工们出去跑业务,甚至都要随身揣着三个物件:地图、名片、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

只因许多人不懂保险,以为平安是卖“保险箱”的,更害怕他们是当时流行的“皮包公司”。

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白天骑自行车跑业务,晚上回公司打保单,夜里就睡办公室地板。

平安一步步打开局面,“试验田一点点突破计划经济的藩篱,金融保险服务迈入市场化运作

马明哲在内部会议上叮嘱,“除服务态度好外,只能靠口勤、腿勤,我们和竞争对手比没有其他优势,靠的就是平安的服务。”

据当年的创始团队回忆,业务员们的服务精神已经到达这种地步,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下班,一接到客户要求保险的通知,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去。

一个业务员为了拜访企业,居然1个月内跑上门去30多趟。

但平安的“敢为天下先”,远不止于此。

500

超越传奇:从深圳走向全球

如果把日历翻回1995年,民族企业挑战国际巨头的氛围随处可见。

这一年,一位叫乔赢的退伍军人开出“红高粱快餐店”,宣布挑战全球快餐霸主麦当劳,上海新亚集团则推出“荣华鸡”,宣布“肯德基开到哪,我就开到哪”。

不止餐饮,家电、美妆等国内企业纷纷雄起。

也是这一年4月,深圳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

这年,平安公司的1000名员工收到了一本书——《亿兆传奇》。

书里叙述的是中国台湾国泰人寿的创业历程,其用30年的时间,成长为当地最大的保险企业。

书中还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一定能够创作出比‘国泰’更壮观的奇迹”。

几十载春秋走来,平安已经从一家小小的产险公司成长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

500

2008年,平安首度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62位,当年中国大陆企业共27家上榜,平安是入选该榜单中最年轻的一家公司。

此后,平安在《财富》榜单一路狂飙。

2025《财富》世界500强,连续16年入榜的平安以1586.2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来到全球第47位,比前一年再度上升了6位,排名全球金融企业第9位。

在《福布斯》2025“全球企业2000强”排行榜中,中国平安更是成为入围的中国企业第5,全球第27位。

1.8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更是让平安连续多年蝉联全球保险集团第一名。

这样的资产规模——在2024年全球经济体中,GDP超过万亿美元的,只有19个,其中韩国1.87万亿美元、墨西哥1.87万亿美元、澳大利亚1.8万亿美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平安服务了近2.47亿客户,也就是每6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个人选择了平安。

而这个数据,依旧在一年比一年地攀升着:

2024年,新增客户3207万,同比增长9.8%;2025年上半年,又新增了1571万客户,同比增长了12.9%。

在深圳创新“四姐妹”(华为、比亚迪、腾讯和中国平安)中,中国平安更是唯一一个在2024年营收达到万亿级别的企业,且现金分红连续13年上涨,市值重回万亿。

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平安,也早已不再只是一家保险公司,而是一家拥有保险、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租赁、普惠等全牌照的金融集团。

不断壮大的平安,从未放下进取的精神,一次次引领行业风气之先,包括:

第一家引进国际资本、第一家引进国际会计制度、第一家采用国际精算体系、第一家聘请国际战略咨询机构。

实力的背后,是平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客户的初心。

那么平安何以持续进阶,和同行拉开差距?

500

预见未来:“跳出金融做金融”

平安走到今天,与他们“总是比同业看多几步,总是比同业提前走几步”分不开。

譬如当现代人寻求金融保险、医疗、养老服务时,往往要穷尽各种政策文件,找遍了各种资讯公司,“费心、费时、费钱”。

平安却用“一个客户、多个产品、多个账户、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打造出了“省心、省时、省钱”的“三省”服务。

这种模式创新,依赖于平安在近年来的“关键两跃”,从金融1.0到2.0直至跃进3.0。

第一跃,便是“金融+科技”。

今年高盛一份中国AI投资组合的名单令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名单中不单有腾讯、阿里巴巴、宁德时代等一众科技企业,赫然在列的还有中国平安。

一所金融机构登上华尔街巨头的AI投资名单,信息本身,便足以说明平安在人工智能布局的实力与深远。

而这背后,是平安长达17年的布局。

十余年间招募近3000名科学家、3.5万名研发人员,最早建成亚洲最大的综合金融集中后援平台、最早投身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

平安,实际一直是一个有着强大“科技基因”的公司。

比如全球首个图像识别车险闪赔系统就是平安研发,通过拍照上传,几秒钟就可以进行定损;反欺诈系统的智能化拦截,直接把骗子拦在门外……

这些颠覆全世界保险理赔模式和效率的创新,背后都是平安的科技力量。

近期被新华社广泛报道,在平安中报董事长致辞里详细讲述的给西藏牦牛“打耳标”的故事,同样是平安科技向善,用科技践行普惠金融的一个案例。

在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的雪域高原,牦牛被称为“雪域之舟”,也为牧民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保障。

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传染性疫病和自然灾害也使牦牛面临着风险。

为此,牦牛养殖险便被提上日程,而保障的前提则是,必须能对牦牛进行快速的识别。

平安产险业务员,翻山越岭,在牦牛夏季下山的窗口期内,和牦牛“搏斗”,终于抢在一个月内,为西藏那曲比如县的20万头牦牛,打上了“耳标”(物联网标签)。

500

自此,每头牦牛有了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被精细化管理,被天上的卫星定位,一旦发生意外,牧民用手机上传资料,理赔款最快24小时内到账。

让身处中国最偏远的角落,也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目前,平安有庞大的数据库,有服务、理赔、风控等全世界金融行业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更有多个算力中心的支持。

截至2025 年 3 月 31 日,平安集团累计获得人工智能国内外竞赛冠军 45 项,专利申请数累计达 55,435 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这种科技主导的综合优势,也让平安的“三省”服务成为可能。

而当全球最迅猛的老龄化浪潮拍岸而至,平安再次率先嗅到时代脉搏,实现关键第二跃:

“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

50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已突破3亿。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040年60岁以上人口规模预计达到4.02亿,也就是每三个中国人,就有一位是老年人。

这是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也是空前巨大的。

在NHK纪录片《悄然逼近的老后破产》里,一群日本老人在退休前兢兢业业地工作,退休后却只有养老金作为唯一的生活来源。

面对泡沫破裂、物价上涨,面临着“老后破产”的危机,一场大病、一次受伤,便能成为压死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日本团块世代老人的经历,是否会发生到我们身上?

没有人希望会这样,但是老年人数每年飞速增长、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却是事实。

2019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75%的老年人同时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

在老龄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平安一面继续让科技赋能——

在纪录片《老家上新》里,从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家中兼顾洗澡、坐便和移动的三合一椅子,到防跌倒智能检测,再到新闻泰斗范以锦家中的适老化改造,背后,都是平安用科技的方式,从不同的养老需求出发,给予老人温情与关照。

500

另一面则是,打造“金融+医养”的新生态。

平安已经让自己的医养大健康版图成长为巨轮:

5万名医生团队、近3.7万家合作医院,更重要的是,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平安的服务是100%覆盖;

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85个城市,近21万长者享受居家养老服务,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已布局5 个城市;

平安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数据库之一,截至2025年6月末,AI医生精准诊断覆盖疾病超1万种,诊疗准确率达93%。

500

生态制胜:国民生活的“操作系统”

一家金融公司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平安从综合金融、金融+科技,到如今金融+医养的战略布局让我们看到答案:

成为赋能国民生活的“操作系统”。

这绝非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平安“小胜靠机遇,中胜靠人才,大胜靠平台,长胜靠生态”理念的实践。

比如许多人没有看懂当下平安的医养布局,其核心逻辑在于:

以医疗、养老为战略支点,撬动综合金融价值的裂变式增长。

医养,不过是作为精准流量的超级入口,比如一次体检、一次健康咨询,就是一次精准的客户画像。

它能清晰识别谁需要高端养老规划,哪个家庭重视教育金储备,从而将金融产品的匹配效率提升至全新维度。

500

财报数据印证布局的前瞻:

截至2025年6月末,2.47亿平安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6.14万元,这样的成绩,是那些不享有医养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5倍、4.1倍。

这就是生态圈与非生态圈的区别。

而金融,才是生态闭环的价值金矿。

这完美诠释了“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本质——医养是高频、刚需的入口,金融则是深埋其下的富矿。

如同美团以外卖切入本地生活,平安正构建其“健康-保障-财富”的黄金闭环。

这背后,依赖于平安这个“大甲方”的整合能力和“一站式”解决方案。

如果说过去的养老保险、医疗险是“事后赔钱”,并没有真正解决养老需求,那么平安的策略是,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提供性价比最佳的医疗养老服务。

一方面,平安拥有扎实的基本盘,近2.47亿的客户,天然具备“大甲方”议价能力,能聚合优质服务资源,优化成本。

与此同时,平安业务触角非常广,全金融牌照,在内部,又打通了旗下银行、寿险、产险、证券、平安健康等13家子公司APP,让数据和业务不再是孤岛。

另一方面,平安灵活推出“一个客户、多个产品、多个账户、一站式服务”,从而开辟出金融业的第二增长曲线,把金融战场推到3.0时代。

比如过去找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客户至少对接三个团队,整个过程咨询公司、了解业务,耗精力又费钱。

现在,平安通过培养自己的“三专”铁军——专业的金融顾问、专业的家庭医生、专业的养老管家。

客户无需对接多个团队、反复咨询,通过平安单一触点,即可获得覆盖健康管理、疾病诊疗、养老规划、财富保障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打造出“省心、省时、省钱”的“三省”服务。

近期一个被广泛报道真实的案例是:一位客户在印尼突发急性脑炎,他第一时间拨通95511,平安立刻成立医疗专家、航空协调、海关通关小组,安排国内三甲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线上会诊,并将ICU的专业设备搬上医疗专机,开启跨境绿色通道,在48小时之内完成患者跨国转运,从印尼接回广州三甲医院进行救治,成功抢回黄金救援时间。

平安的整合能力,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与升级,其触角已悄然延展、覆盖全球。

平安方面介绍,“上半年,平安升级‘全球急难救援服务’,依托全世界8大运营中心和60万家医疗健康合作机构,服务覆盖至233个国家及地区”。

所以对同行而言,平安以高频、刚需的医养场景切入,构建生态护城河,无异于一场降维打击。

500

结语

深圳特区45年,平安37载。

从蛇口炮响中诞生的“试验田”孩子,到如今支撑亿万国民健康与财富的生态巨擘。

平安的成长轨迹,深烙着这座先锋城市的灵魂印记:

敢闯的基因、前瞻的视野、服务的温度,以及对“大而不强”的永恒警惕。

它们的共生共舞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

伟大的企业,必然是时代的产物,亦是时代难题的解题者。

当中国迈入深度老龄化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新周期,平安以“金融+科技+医养”生态布局重构服务逻辑的探索。

不仅关乎自身基业长青,更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投资于人、守护尊严”这一宏大命题,书写着来自深圳湾的答卷。

在效率与温度的双螺旋上,深圳与平安的故事,远未终结。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