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价值到气候政策:诺奖经济学家汉森的“不确定性解法”

2025年8月29日,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拉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在第八届林道诺贝尔经济学大会发表了主题为“不确定性、社会价值评估与气候变化政策”的演讲。他为听众剖析了一个贯穿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的核心难题:我们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做出理性的决策?

500

复杂问题的思考者

有人打趣说:“问两个经济学家一个问题,你会得到三个答案。”这句话放在2013年诺奖得主拉斯·汉森身上,格外贴切。当时,尤金·法玛(Eugene Fama)强调金融市场是有效的,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则坚称它们常常非理性,而汉森则回答:“事情没那么简单。”

汉森指出,有效市场理论和理性预期假说都是抽象的框架,它们并非现实的完全写照。他更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改进现有模型?”以及“哪些替代模型能够带来可检验的新见解?”正是这种开放与批判的思维,让他成为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汉森不仅与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共同推动了理性预期理论的计量经济学检验,还发展出了革命性的广义矩估计法(GMM),使经济学家能够在模型并不完全的情况下,依然提取有用的信息。这一方法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宏观和劳动经济学研究,被誉为“经验研究的标配工具”。

凭借这些贡献,他与法玛和席勒一同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诺奖,他还曾获得弗里施奖、奈梅斯奖、BBVA知识前沿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从金融市场到气候不确定性

在长期的研究中,汉森始终聚焦于一个关键词:不确定性。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带领团队构建宏观模型,监测金融市场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而在近年来,他将目光投向了气候变化——一个比金融危机更为深远和复杂的挑战。

在林道大会主会场,汉森直言:“如果我们只依赖‘最佳猜测’,就会忽视那些低概率却极端严重的后果。在气候问题上,这种忽视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他强调,传统的风险模型(已知概率下的不利事件)不足以刻画当下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是概率未知的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冰川消融的临界点何时到来,不清楚技术突破能否及时出现,也难以预料极端天气会如何冲击社会。

立即行动还是静观其变?

在政策选择上,不确定性导致一个关键两难:是立即采取措施,还是等待更多信息?汉森指出,这正如气候政策的核心争论:立即行动可以降低未来可能的极端风险,但可能带来巨额成本;等待观察或许能获得更准确信息,但一旦最坏情况发生,代价将不可逆转。这类取舍不仅存在于气候议题,也广泛出现在宏观经济、金融监管等政策领域。

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

汉森通过一个简化的经济模型,分析了资本、能源、温度与技术研发之间的互动。他发现:绿色技术突破的时机,是决定未来气候政策成败的最关键不确定性。如果绿色能源技术在几十年内实现突破,气候危机有望迎刃而解;如果突破迟迟不来,人类只能依靠严格减排来延缓损害。

更耐人寻味的是,即便公众因为“不确定性厌恶”而怀疑技术能否及时成功,他们也会更倾向于支持研发投资。原因在于:一旦有所突破,不仅解决了能源依赖,还消除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心理上的“解脱”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颠覆了人们的直觉:不确定性并不会减少研发的必要性,反而让研发更具迫切性。

被低估的极端事件

汉森还提醒,极端事件在模型中常被忽视,却可能决定政策成败。比如,突发性的技术突破、剧烈的气候灾害,都可能让经济体系出现“跳跃式”转折。他提出了一种方法,将这类低频风险纳入动态分析,并通过分解边际估值,评估它们对政策的潜在影响。这不仅是学术创新,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从风险厌恶到不确定性厌恶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用“风险厌恶”解释人类行为:人们会避免已知概率的不利结果。但汉森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更常见的是“不确定性厌恶”:当概率本身都无法确定时,人们会变得更谨慎。在气候政策中,这意味着透明地传递科学中的不确定性,并不会导致社会无所作为,反而可能促使更积极的行动。“面对不确定性,最危险的不是行动过快,而是无所作为。”

学术使命与跨学科融合

作为芝加哥大学大卫·洛克菲勒讲席教授,汉森不仅利用数学和统计工具推动了金融经济学的发展,也不断跨界整合控制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决策科学与气候科学的方法。在他看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用不完美的模型,做出尽可能理性的判断。正如他在演讲结尾强调的:“未来的不确定性无法被消除,但我们可以用更智慧的方式去应对它。” 

从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到气候变化的深层不确定性,拉斯·汉森始终坚持着同一个研究使命:理解人类如何在未知中做出选择。在林道诺贝尔大会的讲台上,这位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学者,再次展现了他特有的冷静与深思。气候政策不是单纯的科学推演,更是社会价值与人类选择的映照。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无法袖手旁观,而必须以理性与勇气,共同书写答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