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贝拉财报首秀:数字漂亮,真相沉重
8月,圣贝拉公布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账面上的表现看上去很体面:收入4.50亿元,同比增长25.6%;毛利1.69亿元,同比增长38.9%;毛利率提升至37.6%;净利润3.27亿元,实现了由亏转盈;经调整净利润3878万元,同比增长126.1%,同时,公司现金流也大幅改善。
这份成绩单乍看之下相当漂亮,也符合投资人对新上市公司“要有一份亮眼首秀”的期待。故事的包装同样顺畅:轻资产模式搭配奢华酒店,品牌矩阵拉动高客单,门店网络迅速扩张,再加上“家庭护理+功能性食品”的生态延展,仿佛一座护城河已经建成。
然而,财报数字光鲜,并不意味着逻辑坚固。仔细拆解,背后仍然有几道绕不开的拷问:净利润的质量如何?所谓“轻资产”,究竟轻在何处?生态延展能否撑起真正的第二曲线?这几道题目,圣贝拉必须回答。
01 亮丽数字与隐蔽暗面
圣贝拉的半年报亮点足够抓眼球。收入高增长,毛利率上行,费用率下降,净利润扭亏为盈。对刚上市的公司而言,这是完美的开场白。
但冷静一看,这3.27亿元净利润,主要来源是公允价值变动。去年同期,这一项是-4.62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变为+3.18亿元,直接得益于上市后优先权终止带来的估值重估。
换句话说,这并不是门店生意本身突然爆发了盈利能力,而是资本层面的重估扭转了报表的盈亏。若将这部分剔除,真正反映经营能力的经调整净利润只有3878万元,利润率8.6%。数字远不如表面那般耀眼,却更接近业务的真实体温。
成本端确实有改善。销售费用率下降至12.0%,行政费用率下降至22.1%,说明数字化和规模效应在发挥作用。但结构性问题依旧坚硬:租赁成本高达9530万元,人力成本更超过1.02亿元。对以护士和康复师为核心的服务密集型行业来说,这些开支是铁板一块,无法通过所谓“轻资产”模式被轻描淡写。
门店扩张同样带来两面性。半年内,公司门店总数从59家翻倍至113家,其中自营60家,受托管理53家。快速扩张确实拉动了收入和毛利率,但质控风险同步飙升。对于依赖服务口碑的高端品牌来说,网络过快膨胀往往会带来不可控的口碑崩塌风险。服务业最忌讳的就是“失速感”:扩张的快感很短暂,负面体验的扩散却足以毁掉多年积累。
因此,从圣贝拉的财报看,漂亮的净利润更多来自资本重估,真正的经营利润仍薄弱。
02 轻资产的真相
外界最津津乐道的,是圣贝拉的“轻资产”模式:不投重金自建物业,而是与半岛、华尔道夫、文华东方、柏悦等奢华酒店合作,把月子中心搬进五星级环境里,辅以护士24小时轮班与模块化康复服务,营造“高溢价+可复制”的模式。平均客单价稳定在20万元以上,吸引的是愿意为环境、私密与仪式感买单的高净值家庭。
但所谓轻资产,并不等于轻成本。酒店租赁费用一分不少,人力薪酬成本丝毫不可动摇。财报上9530万元的租赁成本与1.02亿元的人力成本,就是最直白的注脚。
事实上,奢华场景与高端护理并没有降低难度,反而让运营更沉重。五星酒店的租金是刚性的,护理团队的持证上岗与轮班制度无法节省。所谓“轻”,只是资本开支轻了;真正的日常运营,却重得惊人。
获客模式也是同样的悖论。圣贝拉擅长在小红书、短视频场景营销里讲故事,明星和KOL为它背书,确实带来流量。但月子中心的复购率天生偏低,生育频率决定了客户生命周期短暂。营销费用率下滑到12%,更多来自规模摊薄,而不是获客压力减轻。流量这场仗,停不下来。
要知道行业前辈爱帝宫在重资产与轻资产之间徘徊多年,最后财务承压,甚至因治理与审计问题延迟年报、股票停牌。圣贝拉的轻资产模式看似优雅,但本质困境未能规避:这是一个高人力、高场景、高成本的重运营行业,规模本身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整个行业也不太平。价格虚高与跑路事件时有发生,标准参差,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圣贝拉依靠酒店合作与专业护士,把客单价拉到行业顶端,但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性价比。价格天花板已近,再靠提价推利润的空间非常有限。
一位长期研究消费服务业的投资人直言:“轻资产不是万能解药。你的租金、人力一分钱不少,唯一的变量是能否通过效率与标准化跑赢风险。”
03 生态延展的希望与陷阱
面对高客单、低复购、成本刚性的宿命,圣贝拉选择延伸产业链。一端推出“予家”到家护理,另一端补齐广禾堂食品、S-bra孕期内衣,叠加“百日随行”等延伸服务,试图把一次性消费延伸成长期关系。
从数据看,这一方向并非空谈:
家庭护理收入3.86千万元,同比增长41.4%,毛利率36.5%;
食品业务收入2.43千万元,同比增长10.5%,毛利率高达72.4%。
食品业务的高毛利令人欣慰,到家护理的增长也可观。但问题是体量太小,短期不足以重塑整体利润格局。尤其是到家护理,服务体验高度依赖个体差异,标准化难度大,客户粘性和复购周期仍需时间检验。
“合伙门店计划”也是把双刃剑。受托管理门店半年内增至53家,带来更轻的资本开支和更快的复制速度。但质控链条更长,契约复杂,品牌短板效应更突出。对一个依赖高端口碑的品牌而言,一家门店的失误,可能吞掉多年溢价积累。
国际化和高端城市渗透同样面临挑战。圣贝拉在新加坡、洛杉矶试点拓展上限,国内则集中在北上广深与强二线。但海外市场监管复杂,文化差异明显,本地人力成本更高;国内市场的对手如“茉莉”等品牌正贴身竞争。奢华酒店里的月子房,并不是圣贝拉独有的专利。
最终还是要落到利润。经调整净利3878万元,对应净利率8.6%,毛利率37.6%。数字不错,但本质仍是“高客单+高成本”的模式。改善路径只有两条:提高管理门店分成贡献,扩大到家护理与食品的占比。否则,只要租赁、人力或获客任何一项成本走高,利润逻辑立刻穿透。
04 结语
上市后的首份财报,圣贝拉交出了一份看似完美的答卷:扭亏为盈、收入增长、毛利改善。但数据背后,真实的经营逻辑仍薄如纸。净利润的转正主要源于估值重估,经调整利润才是业务的真实写照;门店扩张带来规模效应,却也埋下质控隐患;生态延展方向正确,却还不足以形成稳健支撑。
投资人真正要盯住的,是三条硬指标:剔除公允价值变动后的利润能否连续几个季度稳步增长;管理门店扩张下的客诉率、复购率与单店回报;家庭护理与食品在收入和毛利中的占比能否持续提升。
如果三条线能齐头并进,圣贝拉的“轻资产重运营”就有可能站稳脚跟;否则,再华丽的财报,也不过是幻象。
撰文:梅江
编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