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闯进TOP10,净利润狂增120%,滨江集团给民营房企上了一课?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周期里,“活下去”与“谋发展”的平衡成为所有房企的考题。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双双承压时,民营房企滨江集团却交出了一份打破行业阴霾的中期答卷——销售额稳居行业TOP10、净利润同比激增120%,成为头部阵营中唯一的民营房企,其背后的稳健逻辑与进击策略,正为行业转型提供重要参考。
不同于部分房企“全国撒网”的扩张模式,滨江集团始终将“区域聚焦”作为战略核心,在优质城市的深耕中构筑起独特的市场壁垒。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的16宗土地储备中,14宗落子杭州、2宗布局金华,延续了“以杭州为核心、辐射浙江优质城市”的布局思路。从土地储备结构来看,杭州区域占比高达73%,浙江省内其他经济发达城市占比17%,省外仅为10%。这一“少而精”的布局策略,既依托了杭州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经济韧性、人口流入优势,也规避了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波动风险。随着上半年交付楼盘体量的显著增加,前期储备的优质项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营收增长,推动公司营业收入达到454.49亿元,同比增幅87.8%,印证了“深耕优质区域”战略的正确性。
在行业资金链普遍紧张的背景下,滨江集团的财务稳健性更显难得。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并表有息负债较上年末减少40.83亿元,降至333.52亿元;权益有息负债同步下降近40亿元,债务规模持续“瘦身”。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债务结构的优化:银行贷款占比83.9%,直接融资仅占16.1%,低风险的融资渠道占比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短期债务仅94.08亿元,占总有息负债的28%,而期末货币资金达295亿元,现金短债比高达3.14倍,短期偿债压力基本为零。
从融资成本来看,自2020年起,滨江集团综合融资成本实现“五连降”,从5.2%逐步降至3.1%,这一数字不仅是民营房企中的佼佼者,甚至优于部分国有房企,背后是金融机构对其资产质量、经营能力与信誉的高度认可。此外,公司当前银行授信总额达1290.2亿元,剩余可用额度979亿元,叠加33亿元已注册未发行的短期融资券额度,充足的“弹药储备”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果说区域布局与财务稳健是滨江集团的“生存基石”,那么以团队、品牌、合作构建的多维竞争力,则是其实现“逆市增长”的核心动力。在组织管理层面,“人员精干、层级少、战斗力强”是滨江集团的鲜明标签。董事长戚金兴多次强调,稳定且专业的团队是公司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这支团队能够精准把握市场节奏,在项目开发中严控成本、保障品质,例如在2025年推出的揽云锦绣里、运翠轩等项目中,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管控,让产品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品牌力的沉淀则为滨江集团带来了持续的市场溢价。多年来,公司从“抓质量”到“做品质”,再到向“创名牌”迈进,逐步成为行业内的产品品质标杆。市场反馈显示,滨江集团的二手房不仅流通性强,价格较同区域其他项目往往存在明显溢价;交付环节的高满意度更转化为客户粘性,超过96%的老业主愿意推荐亲友购买,形成“口碑带动销售”的良性循环。2025年初,“好房子”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滨江集团迅速响应,在年中推出25大新品,以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践行“让老百姓都能住上一套好房子”的企业使命,进一步强化了品牌与政策导向的契合度。
合作生态的构建同样为滨江集团增色不少。公司高管团队在行业协会中担任重要职务,为企业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在与开发企业、工程供应商的合作中,滨江集团坚持共赢理念,95%以上的合作项目由其主导操盘,这一比例背后,是合作伙伴对其开发能力与品牌信誉的充分信任,也让公司能够在合作中牢牢掌握项目主动权,保障产品品质与利润空间。此外,滨江集团持续投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公益事业,既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也提升了品牌软实力,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房地产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滨江集团的逆市突围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坚持“稳健经营、品质优先”战略的必然结果。未来,随着“好房子”建设理念的深入推进,以及在优质区域的持续深耕,滨江集团不仅有望继续领跑民营房企,更将为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本,为市场注入更多信心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