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应该也必然在乌克兰入局
昨天在金政委谈中国不会出兵乌克兰维和的帖子下回帖“喷”了金政委一口,说他的观点已经OUT了。
我认为金政委的思维存在巨大的误区,这个思维错误在中国的国际政治专家中普遍存在,那就是研究国际政治不懂什么是权力,而对于权力无感是国际政治学者的致命缺陷。西方的国际政治学者有一个算一个,对于权力都是极度敏感的,这是西方学者的优势,同时是中国学者的缺陷。
我曾经写过国际政治的基本知识,其中关于国家利益我是这样分析的,国家利益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国家利益是权利,那就是国际法赋予的国家主权权利。上一个层次的国家利益是经济利益,通过贸易,投资和合作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最高层次的国家利益是权力。权力是国家制定国际政治经济游戏规则,分配和获取资源的机制,是大国特有的国家利益。中国学者不懂这个道理,总是把自己等同于小国中等国家,强调最低层次的权利,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最高层次国家利益的权力,这作为专家是不可接受的错误。老百姓关心油盐酱醋是正常的,专家之所以是专家他必须有高于老百姓认证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都是通过流血的战争获得的,如果有不流血而获得权力的机会,那就是天赐良机,是真正的战略机遇,中国古话说“天赐不取,必受其咎”。
拿中国历史来作分析权力收缩与扩张。近代以来中国的权力是不断收缩的,这也是中国衰败挨打的历史。传统上越南和朝鲜都是中国的势力范围,是中国权力所在。中法战争中国丢掉了在越南的权力,越南变成了法国殖民地。甲午战争大清朝输掉了朝鲜,朝鲜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中国的辽东半岛也让日本占据了,中国的东北成为日本和沙俄争夺的势力范围,也就是他们权力线争夺的区域,为此爆发了日俄战争。918事变是发生在中国的东北,77事变是发生在北平旁边的卢沟桥。”庚子事变“之后列强在东交民巷驻军监视中国政府,这就是帝国主义的权力已经深入中国的内地和权力中枢,中国的主权也就是国家基本权利受到严重损害,这些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权力都是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件建立的,这些帝国主义权力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构成所谓的”国际秩序“,也构成至今的国际法体系的一个部分。
新中国一建立采取的政策就是革命,驱逐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权力,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这就是”打扫完屋子再请客“,完整自己的国家权利。那种新中国如果一开始就搞”改革开放“的说法是根本就不懂政治的胡说八道其根据就在这里。如果哪个时候搞什么”改革开放“前提就是接受当时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法,接受所有帝国主义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接受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权力,这个是可以接受的吗?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以接受帝国主义权力为前提的经济利益是可以接受的吗?这种经济利益就是裹着糖衣的毒药。
然后就是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的爆发不在毛主席的战略预期之内, 要不要介入党内分歧极大,党内领导层内只有2个半人支持介入。毛泽东,彭德怀是支持的,周恩来是半个支持的,绝大多数都反对直接介入。这个事实说明在重大历史时刻大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错误的,这也是领袖的历史时刻,领袖做出历史性决策承担历史性后果和历史性的荣誉。
金一南在讲解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策的时候很强调”中国必须入局,入局被打回来也比不入局好“,因为被人家打回来我还可以再打回去,不入局就没有发言权,将来就没有权利再打回去,这就是战略思维,入局比胜败更重要。入局不入局是战略问题,损失和胜败是战术问题,所以毛泽东有”中国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电报。
在朝鲜战争的决策可以作为今天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分析的样本,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
朝鲜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把自己的权力线前推到38线,近代以来第一次权力线超出国境线实现的国家利益的扩张。作为朝鲜战争附带利益,西方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承认了中国在越南的权力线在17度线。国家权力是流血牺牲换来的,苏联在雅尔塔获得的权力那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流血牺牲了2000万人取得战争胜利得来的。中国在第一次大战的巴黎和会上遭受的羞辱是中国没有在战场上击败自己的敌人,尽管是战胜国,这种投机式的战胜国地位是得不到国际承认的。
今天在乌克兰中国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不用流血战争就获得把自己的权力扩张到欧洲的战略机遇。那种消耗欧洲和俄罗斯的想法对比战略机遇太小资了,战略机遇到来的时候必须紧紧抓住。
这种战略机遇可遇不可求,朝鲜战争是危险与机遇并存,而是是高风险决策,毛主席终于把高风险机遇转化为战略机遇。1971年中国政府重返联合国也是一个战略机遇,当时联合国大会通过驱逐蒋介石政权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地位的决议,当时外交部囿于惯性思维和既定政策建议不参加本届联合国大会,毛主席当即决策立即派出代表团参加会议,这就是在历史时刻应该毫不犹豫地抓住历史机遇,即便是有风险有损失也要毫不犹豫地抓住战略机遇。
美俄在阿拉斯加谈的不错,俄罗斯有意让中国加入乌克兰战争后的维和行动。乌克兰表示拒绝。中国是不是要加入乌克兰战后维和行动?国内有许多人或者大多数人是反对的,但是我认为这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是不用通过战争就把自己的权力扩张到欧洲的战略机遇。你以为中国去乌克兰是保障乌克兰的安全吗?错了,中国去乌克兰根本战略目标是阻止北约东扩,没有中国的许可北约一寸也不许东扩这才是中国的战略目标。为达成此战略目标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安全保障以抵消北约对俄罗斯的安全威胁。
现在美国和欧洲正在推动北约东扩,甚至要扩张到亚洲,中国怎么对抗这种军事扩张?在欧洲对欧洲国家施加压力是最有效的办法,中国只需要对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就可以对欧洲造成极大的安全压力,迫使欧洲的军事力量留在欧洲防卫自己,这就自然打消了北约力量向亚太的转移。
现在法国,英国把航母派往亚洲太平洋方向,北约国家对中国的统一问题指指画画,立陶宛捷克这样的国家的领导人也敢对中国口出狂言,如果中国在乌克兰入局了,中国有几只合成旅就驻扎在他们门口,中国的空军作战旅驻扎在俄罗斯,我想他们一定安静许多。
很多人不懂战略思维,对于靠近国境的安全压力很敏感,而对于远离边境的安全关切麻木,这是常人的直觉。但是战略思维是逆向的,当安全问题离你的国境越近,你离安全就越远;而安全问题离你的国境越远,国家就越安全。这个道理一说出来大家就明白了。所以如果国家能力够国家的安全战略就是把安全问题推的越远越好,对于中国来说拒北约于乌克兰是好的战略,更不要说这个安全线是俄罗斯帮着中国看着。
对于国家战略来说,权力线离国境线越远越好,这给国家战略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中国抗战可以以空间换时间其前提就是中国有巨大的地理空间,可以节节抵抗以空间换时间重整军事力量消耗敌人。国际战略上也一样,中国的权力线前推到乌克兰,即便是失败了也第一步不过是退到俄罗斯边界,离中国边境还远呢。如果朝鲜38线失守,敌人就到了鸭绿江边了,中国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至于乌克兰和欧洲的反应,我肯定欧洲是反对的,这根本就无关紧要,中国战略是拒北约于万里之外,手段是给欧洲提供集体安全保障,但是前提肯定是乌克兰的中立,不允许加入北约,欧洲不接受中国的建议不妨碍中国给俄罗斯提供安全保障,同样是中国的权力体现在乌克兰。让俄罗斯继续推进到乌克兰不得不接受和平。
别跟我谈”中立“,道德约束,杜勒斯早就说了”中立是不道德的“。中国在乌克兰战争中的中立是无用的,欧美人历来的观念就是”不给我当催巴就是我的敌人“,中国现在要做的是让欧美看看中国这个敌人有多恐怖,让他们打消以中国为敌的念头,更让他们打消掉打一场世界大战来拯救自己的经济的念头。
印巴5.7空战让中国的实力展示了一点,中国还需要更有力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