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聚势赋能,助推西南医工创新“加速跑”

8月23日上午,以“医研聚势 无界生态”为主题的“共筑西南医工转化生态融合新引擎”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盈康一生·海医汇协办,吸引100余位各界专家齐聚,聚焦西南医工转化核心议题,共探“医工金服用”深度融合创新生态体系构建路径,旨在加速创新药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论文走向产品,为西南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500

锚定西南痛点:政策导向下的医工转化破局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而医疗健康领域的科技成果转移与孵化,正是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当前,西南地区医疗健康产业虽具备科研基础,但仍面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协同转化生态尚未形成等核心问题,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本次交流活动精准聚焦西南痛点,围绕“政策创新-科研动能-技术革新-体系支撑-质控保障”全链条展开深度研讨,为区域医工转化搭建起政策解读、经验共享、资源对接的核心平台。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魏于全在会上指出,西南医工转化要实现突破,需精准锚定临床需求方向、汇聚高端科研人才、搭建专业化转化平台、建立完整临床技术链并创新研究模式,这五大要素是科研成果成功落地的“基石”。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愈发凸显。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研发中心执行主任张小燕提出,生物样本库正从传统“银行”模式向开放共享的“数据产品超市”转型。这一理念与当前西南医工转化所需的资源互通、数据共享思路高度契合,为区域打破成果转化数据壁垒提供了新方向。

多方实践献策:构建西南医工转化协同新路径

从前沿技术落地到优质资源下沉,从单点项目突破到区域生态共荣,本次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汇聚多方实践经验,为西南医工转化提供可借鉴、可落地的路径参考。与会医院代表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了不同场景下的转化模式创新,为区域生态构建注入多元思路。

作为西南医疗科研标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成果转化管理上颇具突破。该院临床科研管理部部长刘芳介绍,华西创新推行“一体两翼”模式,以医学伦理为核心纽带,推动GCP临床试验与IIT试验融合创新、统一管理,既保障了科研合规性,又提升了成果转化效率,为西南大型公立医院参与医工转化提供了“范本”。

社会办医的灵活机制则成为成果转化的“加速器”。盈康一生四川友谊医院院长何晓晨表示,社会办医决策链条短、资源整合效率高,能快速联动医产研各方资源,让潜力创新项目更快从科研阶段走向临床应用,这一特性可与公立医院形成互补,丰富西南医工转化的主体生态。

跨学科协作更是当前医工转化的核心趋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王冬梅强调,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西南医工转化需打破“医、药、工”学科壁垒,从不同专业视角共同解决临床痛点,例如搭建高效智能医疗辅助系统、研发适老化创新药械等,这一观点为区域聚焦民生需求、精准推进转化提供了重要指引。

海医汇:以平台之力护航西南医工生态升级

在西南医工转化生态构建中,专业化平台的支撑作用不可或缺。早在去年4月,海尔大健康产业盈康一生便牵头搭建了全国首个医工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海医汇”,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与科研需求链接多方资源,目前已有14个全球首创项目在推进中,初步形成了“需求导向-资源整合-成果落地”的转化闭环。

从全国实践到区域深耕,海医汇的转化模式已实现从“单点孵化”到“生态共建”的升级。此前,海医汇已在北京联合首都医科大学研发血管内靶向温度管理系统,在广州携手广州国家实验室打造PBMC自动化工作站,在天津链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开展细胞与基因药物研发,形成“一地突破、多点开花”的全国布局。而本次聚焦西南的交流活动,正是海医汇从关注城市单个项目,向推动区域医工转化融合生态跃迁的关键一步。

未来,盈康一生和海医汇将以西南用户临床真实需求为核心导向,持续链接全国优势科研、产业资源,推动西南“医工金服用”生态深度融合。通过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模式,加速创新药械落地西南临床,让更多科研成果惠及区域民众,既为“健康西南”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也为西南医疗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