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逆亡!特朗普再次清洗白宫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当地时间8月24日,美国多家媒体的头条被同一类新闻霸占——财政部副部长卷铺盖走人、国防情报局长突然“下课”、前国家安全顾问遭FBI搜查……

500

一连串看似独立的事件,顺着线索一捋,全指向同一个源头:特朗普正在兑现他2024年竞选时喊出的那句“报复承诺”。

这场由总统亲自导演的“政治清洗”,已经从内阁蔓延到国会,从行政系统烧到司法领域,把本就撕裂的美国政坛搅得更浑。

内阁里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最先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是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福尔肯德。

《华尔街日报》8月22日的独家报道里,把这位高官的离职过程扒得明明白白:不是主动请辞,是被特朗普“逼着走”的。

500

事情的导火索,说起来有点“迁怒”的意思。

特朗普最近正因为美联储的政策跟鲍威尔闹别扭,而鲍威尔能当上美联储主席,当年的推手之一就是前财长姆努钦。

特朗普心里窝着火,转头就发现财政部副部长福尔肯德跟姆努钦走得近——用知情人士的话说,“特朗普觉得福尔肯德是‘姆努钦的人’,不是自己人”。

500

更让特朗普不满的是,福尔肯德还敢跟他的亲信叫板。

前美国国税局局长比利・朗是特朗普的“老班底”,今年初刚被召回白宫协助制定税收政策,结果跟福尔肯德在国税局运营方式上吵了起来:比利・朗想给富人减税松绑,福尔肯德坚持要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务监管,两人吵到特朗普面前,特朗普当场就站在了比利・朗这边。

接下来的剧情就顺理成章了:特朗普给财政部长贝森特施压,贝森特只能找福尔肯德谈话。

8月21日,福尔肯德提交辞呈,财政部发的声明里只字不提离职原因,只干巴巴地说“感谢其服务”——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操作,在美国政坛早就成了“被迫离职”的标配。

福尔肯德的遭遇还没凉透,国防部又爆出新动静。

500

8月23日,《华盛顿邮报》援引五角大楼内部文件称,国防情报局长克鲁泽中将被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紧急解职,解职令下发时间是8月20日,比福尔肯德离职还早一天,但直到三天后才被媒体曝光。

为什么要炒克鲁泽?答案很简单:国防情报局捅了特朗普的“马蜂窝”。

此前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后,特朗普在“真实社交”上宣称“伊朗核能力已被彻底摧毁”,结果国防情报局的初步报告显示,伊朗纳坦兹核设施的受损率不到30%,离心机修复只需2-3个月。这份报告被内部人士泄露后,特朗普气得在椭圆形办公室拍了桌子,骂克鲁泽“不懂政治”“给美国丢脸”。

赫格塞思作为国防部长,自然要替总统“出头”。解职声明上写的理由是“工作协调存在分歧”,但五角大楼一位不愿具名的军官跟媒体吐槽:“什么分歧?就是报告没顺着总统的话说而已。现在情报部门不是给国家提供参考,是要给总统的言论‘背书’,这哪是情报机构,是宣传部门。”

三类人成特朗普的“眼中钉”

美联社8月23日的一篇深度报道,直接点破了特朗普这波操作的本质:“他不是在‘整顿吏治’,是在兑现2024年竞选时的承诺——报复所有‘对他不好的人’”。

500

2021年特朗普卸任后,先后面临佐治亚州选举干预案、国会山骚乱案、商业欺诈案等多项刑事指控,虽然部分案件被最高法院驳回,但他始终咬定“民主党把政府武器化对付我”,还在竞选集会上喊出“如果我当选,要让那些人付出代价”。

现在看来,他确实在一步步把“竞选口号”变成“行政行动”。

梳理美国媒体曝光的信息,特朗普的“报复清单”主要分三类,每一类都有明确的“打击目标”。

第一类是他口中的“背叛者”——也就是曾经跟他共事,后来又批评他的人。

500

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就是典型例子。8月22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司法部授权下,突然搜查了博尔顿的住所和办公室,理由是“调查其是否泄露国家安全机密”。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秋后算账”。博尔顿7月底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直言特朗普政府是“复仇总统制”,还说特朗普“把白宫变成了私人复仇工具”。这番话被特朗普看到后,他在“真实社交”上骂博尔顿是“叛徒”“疯狗”,说“要让他知道背叛我的下场”。

搜查行动发生后,博尔顿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反击:“他们找不到任何机密文件,因为我从来没泄露过。这只是特朗普的政治报复,他害怕我说出更多真相。”

而司法部的搜查令里,只模糊地提到“涉及2020年伊朗政策相关文件”,连具体要查什么都没说——这种“无差别搜查”,在美国司法史上都少见。

第二类是“查过他的人”——也就是之前调查过特朗普或其家族的检察官、议员。

500

首先倒霉的是纽约州总检察长利蒂希娅・詹姆斯。

2022年,詹姆斯牵头调查特朗普集团,指控其通过伪造资产估值骗取贷款和税收优惠,最终让特朗普支付了2.5亿美元罚款,还被禁止在纽约州经营商业活动5年。

今年8月,特朗普政府突然让司法部对詹姆斯展开调查,理由是“她在调查特朗普集团时滥用职权”。

《纽约邮报》获得的内部文件显示,调查内容包括詹姆斯办公室是否“非法获取特朗普的税务记录”“是否接受外部资金干预调查”——但这些指控,跟当年詹姆斯调查特朗普的理由几乎一模一样,被媒体称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拙劣模仿。

500

另一个目标是加利福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亚当・希夫。

希夫曾在2019年主导对特朗普的第一次弹劾,指控其“滥用职权向乌克兰施压”。今年7月,特朗普政府的国土安全部突然启动对希夫的调查,说他“在国会山骚乱案调查中泄露证人信息”。希夫在参议院发言时怒批:“这不是调查,是政治迫害。特朗普害怕批评他的人,所以用政府权力来打压我们。”

第三类是“政敌民主党人”——只要是民主党议员,尤其是反对过他政策的,都可能被“盯上”。

500

新泽西州民主党众议员拉莫尼卡・麦基弗就是个例子。

8月中旬,麦基弗在纽瓦克市参加一场反对特朗普移民政策的抗议活动,现场和平有序,没有任何暴力行为。

但8月22日,特朗普政府的司法部突然指控她“煽动骚乱”“妨碍执法”,还说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麦基弗在记者会上拿出视频证据,证明自己只是在现场演讲,没有任何违规行为。她讽刺道:“特朗普连一场和平抗议都容不下,他害怕民众的声音,所以只能用虚假指控来吓退反对者。”

而民主党众议院领袖杰弗里斯则表示,特朗普政府已经对超过20名民主党议员发起“无根据的调查”,目的就是“干扰国会正常工作”。

制度失灵,信任崩塌

特朗普这波“报复风暴”,看似是“快意恩仇”,实则给美国埋下了一堆隐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政府机构的“功能紊乱”。

500

先看经济领域。

在财政部,福尔肯德负责的是国际经济政策和金融稳定事务,他离职后,财政部没人能牵头跟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原本计划9月举行的美欧贸易磋商已经被迫推迟。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在记者会上说:“我们不知道该跟谁对接,美国财政部的政策连贯性现在是个大问题。”

再看国家安全领域。

克鲁泽被解职后,国防情报局陷入“人才流失潮”。

《防务新闻》8月25日报道,已有5名资深情报分析师提交辞呈,理由是“不愿为政治牺牲专业判断”。一位退役的美军中将在接受采访时担忧:“情报部门的核心是客观、准确,如果情报要顺着总统的意思改,那我们怎么判断敌人的动向?这会让美国陷入危险。”

更严重的是,特朗普的“报复”正在摧毁美国所谓的“制度制衡”。

美国宪法规定,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但现在特朗普却把行政权力用到了极致:让司法部调查政敌、让FBI搜查前官员、随意解雇不“听话”的部门负责人——这些行为,正在打破美国长期以来的政治惯例。

布鲁金斯学会8月2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特朗普的做法正在削弱美国的民主制度基础。当总统可以用政府权力报复反对者时,三权分立就成了摆设,司法独立就成了口号,这会让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下降”。报告还提到,目前美国民众对联邦政府的信任率只有19%,是195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国际社会也在密切关注这场“美国式闹剧”。《经济学人》8月25日的封面文章标题是《特朗普的复仇:美式民主正在褪色》,文章里说,“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民主灯塔’,但现在特朗普的行为却向世界展示了‘民主’可以被政治报复利用。这会让其他国家对美式民主的信任度下降,也会影响美国在全球的软实力”。

社交媒体上,网友的吐槽更是不留情面。X平台#TrumpRetaliation(特朗普报复)的话题在8月24日登上趋势榜第二,有网友留言:“以前觉得白宫是美国的行政中心,现在看是特朗普的‘私人复仇俱乐部’,每天都在‘清理门户’”。

遮羞布下的美式民主,还能撑多久?

特朗普的“报复风暴”还在继续。

有美媒爆料,下一步他可能会对曾经调查过他的联邦调查局前局长科米、前特别检察官穆勒等人发起调查。

而民主党方面,已经准备在国会发起对特朗普“滥用职权”的调查——一场新的政治对抗,眼看又要拉开序幕。

500

回望美国历史,不是没有总统跟政敌博弈,但像特朗普这样把“报复”当成执政重点的,实属罕见。

现在的美国,就像一艘在风暴中摇晃的船:国内经济波动、社会分裂加剧、国际形象受损,而船长却在忙着“清理船员”,不是想着如何稳住船舵。

正如《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法里德・扎卡利亚所说:“特朗普的报复行动,伤害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政党,而是整个美国的制度和信任。当人们不再相信政府是公平的、数据是真实的、法律是公正的,这个国家的根基就会动摇。”

特朗普的“报复清单”还在变长,但美国民众的耐心,恐怕正在变短。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有理儿有面」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