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开局,vivo引路

500

  自从1968年,世界上第一款头戴式显示器诞生以来,人类就在幻想:

  有朝一日,可以戴上头盔,进入虚拟世界,像《黑客帝国》一样,生活在数字世界里。

  为了这一天,谷歌、苹果等美国科技巨头,前仆后继。就在刚刚,一款全新MR产品再次推动了行业进步。

  这一次,主角是vivo。

500

  2025年8月21日,vivo发布首款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vivo Vision探索版。

  尽管外界对这款产品早有预期,但真正拿到手后,还是有很多惊喜。

  vivo Vision并非一款炫技型产品,而是切实聚焦为很多困扰MR行业的核心痛点提供解决方案,比如轻量化。

  一年前,苹果发布革命性的Vision Pro,用库克的话形容,它开启了空间计算时代,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方式。

  但苹果Vision Pro重达600g,沉重的机身,带来极大的穿戴负担,有用户抱怨:使用半小时就颈椎报警。

  笨重,成为MR用户体验的“负担”。

  vivo Vision很好地解决了这一行业痛点,它以极致的轻量化,直击用户痛点,398g的整机克重,足足比苹果轻了1/3。

  vivo产品经理韩伯啸在体验vivo Vision原型机后,直呼很上头。

  “非常轻,整机克重给人感觉就跟AirPods Max那种头戴式耳机差不多。”

  不仅如此,vivo Vision还实现了眼动+手势的无感交互,眼睛看到哪里,手势就能精准操控哪里。

  无感化的穿戴和交互体验,解决了足够好用的问题,而在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看来:

  MR要想普及,还必须穿越另一重门——足够有用。

  过去,用户花很多钱买了MR,却发现没多少应用场景。

  vivo基于场景,重新解构体验,为用户提供了180度视频、巨幕观影、空间多任务处理等众多玩法。

  同时,它还打通与手机、PC等设备的多端互通,实现空间计算生态闭环。

  比如,通过手机生态协同,支持用户以X200 Ultra拍摄3D内容,然后在vivo Vision上沉浸式回看。

  过去三十年,科技史上发生了三次屏幕介质的迭代:从电视、手机到MR头显。

  MR的沉浸式、移动式大屏体验是手机所不具备的,它满足了用户对极致体验的追求。

  对此,胡柏山在vivo会客厅的圆桌对话上,做了大胆预判,他认为MR是手机场景的迭代和补充,并表示:

  “MR是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500

  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催生新的应用场景。过去十年,MR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

  仅2025年,全球预计就将有15万款MR应用上线。

  来自Trendforce的数据显示,全球VR/MR出货量呈倍数级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3730万台。

  然而,相比医疗、教育等场景,MR受限于技术、场景等因素,在大众市场上的潜力一直未得到充分释放。

  多年来,从苹果到谷歌,全球科技巨头一直在推动MR普及。

  现在,以vivo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也加入了这个进程。

  vivo Vision以无感化的穿戴和交互体验,解决了MR足够好用的问题,并以用户场景挖掘,手机、PC等生态协同,解决了MR足够有用的问题。

  未来,随着产业链的成熟,MR设备的价格预计将不断下调,让消费者的尝鲜成本大幅降低。

  当技术、场景和市场,三者同频共振,一个人人MR的崭新时代终将到来。

500

  在MR这条赛道上,苹果有生态,Meta有社交,索尼有内容。

  与这些巨头相比,vivo同样有自己的优势。

  过去十年,vivo在手机影像上积累深厚——算法、传感、实时渲染、低延时传输,都能用到MR和空间计算上。

  这种移动环境下的视觉能力,是MR的基础,它一开始并非为MR专门定制,而是vivo在手机行业长期积累的能力,向MR领域的自然延伸。

  比如,在光学显示方面,vivo通过自研技术,可以提升显示的清晰度、色彩还原度与对比度,为用户呈现逼真的虚拟画面。

  在空间定位上,通过优化算法与传感器融合,实现了高精度定位,让用户在虚拟空间中的操控更加精准、自然。

  影像和视觉能力,只是vivo能力的冰山一角。

  过去30年,vivo聚焦用户最痛、最高频的需求进行饱和投入,打造了一个庞大的蓝科技体系。

  它涵盖芯片、续航、AI、系统和影像等五大核心领域。

  这些底层技术上的积累,成为vivo进军MR的跳板和加速器。从这个意义上讲,vivo Vision并非从零开始,而是vivo技术能力的复用:

  影像算法用于空间感知,低延时传输用于多设备互联,AI大模型用于智能交互。

  这种能力的延伸,也并不仅仅局限在技术领域。

  在生态上,vivo一直坚持开放路径,这与苹果、Meta形成鲜明对比。

  苹果MR采取一贯的封闭策略,限制了生态丰富性,Meta等互联网大厂则更多将MR作为自身业务的入口,对MR的用户体验考量不足。

  相比之下,vivo积极拥抱开放标准,与虎牙等内容方合作,丰富了用户在MR下的使用场景,并通过手机设备与MR设备应用互通,实现内容创作与体验的生态闭环。

  为了推动MR产品的发展,vivo还充分运用自己的供应链整合和产业协同能力,共同突破轻量化材料、微型显示模组等壁垒。

  从这个意义上讲,vivo之所以能在MR时代加速,靠的是:

  多年的技术沉淀、生态共建与产业协同,最终逐步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再到生态完善的完整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彰显了vivo的战略能力,也为vivo构筑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500

  早在2025年初,vivo就成立了机器人Lab,聚焦未来的家庭机器人。

  在vivo会客厅的圆桌对话上,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进一步阐述了vivo的科技战略蓝图:

  “我们致力于通过手机AI、影像和MR能力,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远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搭建未来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

500

  在这个科技蓝图里,MR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不做MR,机器人就没办法真正理解世界。这不仅揭示了vivo做MR的动机,同时也藏着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产业判断:

  目前,大多数机器人还停留在结构化环境中。比如,物流机器人,它们依赖预设地图与规则运行。

  但家庭,是非结构化场景。

  一个孩子突然丢在地上的玩具、老人缓缓站起的动作……这些场景充满不确定性,无法靠传统传感器全面捕捉。

  解决这类非结构场景,需要机器人拥有人一样的认知-决策中枢。

  而MR经过训练之后,可以承担这一角色,比如通过高精度扫描、空间建模、动态手势与语义理解,让机器拥有人一样的视角。

  也因此,在胡柏山看来,家庭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要以MR的能力跨越鸿沟。

  “未来,家庭机器人是vivo要做的,MR在这里找到了未来机器人结合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我们更能理解,vivo从手机到MR再到家庭机器人的战略路径,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

  长期主义下的水到渠成。

  过去十年,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弥漫着一种快文化:追逐风口,行业内卷。

  而vivo从不盲目跟风,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

  从电话机到手机再到机器人,过去30年,vivo始终在做一件事:

  围绕与个人紧密关联的家庭场景和用户最高频需求,饱和式投入,并把技术沉淀为可生长的能力模块。

  在这个过程中,vivo始终坚持自己的节奏,渐进突围。

  这种做法与快时代的今天,似乎格格不入,但拉长时间周期,我们会发现:

  vivo长期沉淀的每一项能力,到后来都不是单次使用,而是在新的场景中迭代、放大、交叉增益。

  这使得vivo越到后面,势能越大,往往成为最终的领跑者。

  vivo Vision的发布,恰逢vivo成立30周年。这不仅是新产品亮相,更是vivo站在十年关口上,又一次新的出征。

  过去30年,从电话机到手机再到MR,vivo始终保持极大的战略定力,坚持在不同阶段做正确的事情,由此积累了大量可延伸的能力。

  放眼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AI井喷,家庭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个超级赛道,也是vivo认定的事情。

  而过去30年积累的能力,也正释放出更大的势能,助力vivo赢得下一个十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