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营收增长48.02%,现金池仍在枯竭,荣昌生物“入不敷出”问题怎么解?

拿下一笔总额超12亿元的“license-out”后,荣昌生物及时交出了上半年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8.02%;归母净利润-4.50亿元,上年同期为-7.81亿元,同比减亏42.40%;扣非净利润-4.46亿元,上年同期为-7.94亿元,同比减亏43.88%。绩后荣昌生物港股股价高开近4%。

500

显而易见,荣昌生物冲刺速度正持续加快,但是在抵达重要里程碑之际,亏损问题犹在、现金流吃紧,反映出公司身上包袱仍然比较沉重,增长步伐其实并不轻快。这种情况下,荣昌生物有什么“解压神器”?

两款商业化产品带来增量

现阶段,荣昌生物的核心驱动力显然是商业化产品。

该公司财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加,就主要系泰它西普(商品名:泰爱®)和维迪西妥单抗(商品名:爱地希®)销量及销售额持续增加。

其中,泰它西普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同类首创(first-in-class)的注射用重组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增殖诱导配体(APRIL)双靶点的新型融合蛋白产品,可同时抑制BLyS和APRIL两个细胞因子与B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双管齐下”阻止B细胞的异常分化和成熟,从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500

目前,泰它西普于国内获批的适应症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重症肌无力(MG)等。

另一款核心产品维迪西妥单抗,是公司研发的中国首个原创抗体偶联(ADC)药物,也是我国首个获得美国FDA、中国药监局突破性疗法双重认定的ADC药物。

据了解,该产品以肿瘤表面的HER2蛋白为靶点,能精准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在治疗胃癌(GC)、尿路上皮癌(UC)、乳腺癌(BC)等肿瘤的临床试验中均取得了全球领先的临床数据;其用于治疗胃癌、尿路上皮癌的新药上市申请经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并作为具有突出临床价值的临床急需药品分别于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中国获附条件批准上市。

自上述产品上市后,近年来荣昌生物集中火力加速商业推广,构建增长基本盘。

财报就提到,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荣昌生物已组建约900人的自身免疫药品销售队伍、超500人的肿瘤科药品销售队伍,均分别完成超过1000家医院的药品准入。

值得一提的是,FIC药物尤其是面向自身免疫、肿瘤等热门赛道的首发产品本就占据天然优势,很容易通过医保快车道以及积极的商业化布局,释放出不小增量。因此,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两款产品撑起荣昌生物的业绩,应该在市场的预期之中。

相比商业化产品带来的实际效益,我们可能会更关注这背后荣昌生物支付了何种代价以及如何实现付出和回报的平衡。

增势掩盖不了资金压力

荣昌生物的财务状况虽明显转好,但算不上健康,“缺钱”问题仍然突出。

根据Wind数据,2022-2024年,荣昌生物净亏损分别为9.99亿元、15.11亿元、14.68亿元;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2.60亿元、-15.03亿元、-11.14亿元,上半年这一数据达-2.46亿元,虽同比增加,但仍然为负。

另外,根据财报,荣昌生物上半年货币资金为12.74亿元,短期借款则高达13.2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59.70%,较去年同期增加6.01个百分点。

这背后,荣昌生物迈着“商业化+在研”的沉重步伐前进,各项成本着实难控。

财报显示,随着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准入医院数量及覆盖药房数量大幅度增加,上半年荣昌生物销售费用为5.26亿元,同比增长34.93%。

另一方面,公司也在有意识地减少研发费用,如2025年上半年这一指标已同比下降19.72%至6.47亿元,但仍然处在高位,充分反映了多项研发布局下控费空间并不大。

具体来看,目前荣昌生物共有六个分子处于临床开发阶段,覆盖几十种适应症。

针对商业化产品,公司正在拓展应用维度,如推进泰它西普用于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症(pSS)、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探索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治疗HER2表达UC的各类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等。同时发现并研究新靶点或新作用机制,RC28、RC88、RC148、RC278、RC288等在研管线就承载了荣昌生物的扩张野心。

500

而与之对应的就是仅两款产品上市,贡献的商业化增量显然难以覆盖各项支出。这种情况下,荣昌生物仍然刚需“输血”。

荣昌生物的“解压神器”

首先募资是必要的。

公开资料显示,在2024年3月,荣昌生物推出25.5亿元A股定增预案,然而这一融资计划落地困难,公司后于2024年7月将定增募资额下调至19.53亿元,但截至目前这笔融资也未完成。

另外,此前荣昌生物公告称,公司已于2025年5月29日按配售价每股配售股份42.44港元的价格,向不少于六名承配人成功配发及发行合共1900万股新H股,占经配发及发行配售股份扩大后的已发行H股总数约9.11%,以及已发行股份总数约3.37%;公司将收取的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经扣除配售事项的佣金及估计开支后)合计约为7.96亿港元。

这些资金利于缓解荣昌生物的短期运营压力,但显然难填长期创新药开发的“无底洞”。于荣昌生物而言,要实现可持续的经营,还需要BD等手段来撬动在研管线的潜在价值。

今年,荣昌生物就推进了好几笔重磅BD。比如,2025年6月,该公司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泰它西普有偿许可给Vor Bio,Vor Bio将获得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

作为对外许可交易对价一部分,荣昌生物及其全资附属主体荣普合伙将从Vor Bio取得价值1.25亿美元现金及认股权证,最高可达41.0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高个位数至双位数销售提成款。于2025年7月14日,公司已收到由Vor Bio支付的4500万美元首付款。

今年8月,荣昌生物发布公告称,拟将自主研发的眼科创新药RC28-E在大中华区及韩国、泰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有偿许可给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在华子公司。

根据协议,荣昌生物将取得2.5亿元人民币的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5.2亿元人民币的开发及监管里程碑付款和最高可达5.2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里程碑付款。此外,荣昌生物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这笔交易正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超12亿元“license-out”。

至此,荣昌生物的重要“输血”路径已经较为清晰,不过效果有多大尚未可知。尤其是BD,虽然利于公司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但其中变数较大,常受到合作伙伴发展状态、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影响。

据悉,Vor Bio近年经营情况不佳。今年5月8日,Vor Bio宣布暂停所有临床和生产活动,裁员约95%,仅保留8名员工以维持基本运营并寻求战略替代方案。

而荣昌生物与参天制药的交易中,RC28-E这款产品的竞争力也在影响市场预期。

公开资料显示,RC28-E是全球首个VEGF/FGF双靶点融合蛋白药物,可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等,目前处于三期临床阶段,计划明年下半年在中国申报上市,主打双靶点、长效化等差异化优势。而现阶段类似药物正在不断涌现,拜耳、罗氏、诺华等跨国巨头都是强有力竞争者。

或许也是基于这些因素,荣昌生物这两起BD并未在二级市场掀起太大波澜。对外授权参天制药的消息传出当天,荣昌生物A股上涨1.66%,港股上涨1.18%。

来源:医药研究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