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战役是否导致了德军的失败?

先说结论:希特勒的这次战略分兵是完全正确的,这几乎是一次完美的分兵。

只是德国军官们在战后习惯性地把一切都怪罪到他身上,而且德军的后勤管理和协调意识一向较差。所谓"直接进攻莫斯科就能如何如何"的说法和元首的"我只要往门上踢一脚,整个房子就会垮下来"是同一个道理。

德军后勤的五百公里极限

德军在东线的每一场胜利都是以沉重的损失为代价换来的,可以说德军在苏联的每一场仗都是硬仗,几乎没有轻松获胜的时候;到9月16日,德军在东线的伤亡已经超过了50万人,而一些部队的伤亡已经接近了20%;仅仅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就损失了32000人。

例如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在开始入侵苏联的时候有200辆坦克,到了9月中旬只有10辆可以开动。当中央集团军群连续取得明斯克战役和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胜利之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前线已经被拉扯得很大。

当时中央集团军群后勤状况极度恶劣,已经处于半瘫痪状态,实际上围歼基辅的苏军的整个战役和中央集团军群整体发动对莫斯科进攻是不矛盾的。

当时中央集团军群平均每天需要超过117辆军列的后勤物资,但因为后方交通状况、铁路换轨、游击队骚扰以及管理混乱等等要素,中央集团军群平均每天仅能得到15-17辆军列物资。

其实早在战争开始前,德军高层就已经预料到了在对苏战争中后勤补给肯定会出现问题,但法国战役的胜利冲昏了他们的头脑,他们觉得只要三个月德军就可以完成对苏联的军事行动。

不重视后勤是德国的老传统,比如当初的施里芬计划中对后勤方面就只写了“反正总是能解决的”这类话。

军需总监爱德华·瓦格纳将军绞尽脑汁,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德军制定了一套公路补给系统,能把德军的补给纵深提高到500公里。

此计划是:德军的战略物资全部由卡车和马匹运输,所以每个集团军都要分配足够的马匹和卡车来运输两万吨左右的物资。同时将增设的储备品囤积在装甲兵团和跟随其后的步兵之间的某些地点,由装甲兵团使用所辖“轻型运输队”进行本身的物资补充,由步兵师向前派出专门的分遣队对那些仓库实施警戒。

虽然这个方案将德军补给距离提升了两倍,但很遗憾,德军的补给极限最远是道加瓦河-第聂伯河一线,而且卡车只能运输燃料、弹药和装备零部件。

500

红色部分即为道加瓦河

而士兵吃的粮食从哪里来呢?只要推进距离超过了500公里,除了随身携带的口粮,只能就地取材。

所以说这套方案有很大的漏洞,更重要的是此方案无法运输德军装甲部队所需的装甲车和坦克。坦克这种精密武器必须要用火车来运输,可是在最初几个月,苏联境内的铁路因为遭到了严重破坏而无法使用。

到了8月中旬,德军虽然取得了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胜利,但装甲部队的坦克损失率已经普遍达到了50%,而却无法得到补充。此时德军部队的直线推进距离已经达到了800公里,远远超过了500公里的运输极限,在此情况下,德国后勤部门要为300万士兵、50余万辆卡车和数十万匹战马提供补给,其难度可想而知。

而同时,德军的车辆在这个时候已经损失惨重,到8月末,东线德军的车辆损失率已经达到了22%,这还只是车辆损失率,那些等待修理的车辆尚未计算在内,可以预见,如果德军在8月份就向莫斯科发起攻击,那么德军的补给问题将更加严重。

克卢格元帅写道:“集团军的补给状况,从整体上说,可以认为是有保障的……但随着距离的增大,集团军几乎完全依赖于铁路,而铁路仅能保障日常消耗。根据运输情况,至今无法建立较大的仓库,使部队能根据作战情况领到其所需的物资。集团军的物资是随到随耗,油料尤其如此。”

如果选择合围基辅的苏军,中央集团军群将自己的库存和各个部队的剩余或冗余物资,燃料,弹药,食品,优先供应给第二集团军+第二装甲集团军,勉强可以做到。如果要直扑莫斯科,只够供应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军,连供应第二集团军去掩护他都难。

克卢格元帅

直到8月末德军才在斯摩棱斯克建立了可靠的战略支撑点,而一场进攻莫斯科需要的油料、弹药储备等到9月底才勉强完成,这还是只考虑到战事很顺利情况下的补给,结果台风行动开始后没多久各个集团军都出现了弹药即将告罄的情况。

所以从时间线上来看,德军并没有浪费时间。当古德里安成功合围基辅苏军,并等到基辅苏军被歼灭,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二集团军重新北上回归中央集团军群时。中央集团军群刚好基本解决了后勤困境,补充了足够的弹药,燃料,粮食等,可以重新开始发起大规模攻势。

侧翼的危机

此时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状态。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从普里皮亚季沼泽一直延伸到罗斯拉夫尔,而此时中央集团军群是没有足够的部队来保卫右翼,所以博克元帅不得不将第二集团军的兵力收缩,好把更多的兵力节省出来用来维持前线的稳定。

此时如果中央集团军群强行对莫斯科发起攻击,那么仅仅由于普里皮亚季沼泽的限制,南方集团军群就很难对中央集团军群提供援助,古德里安麾下损失惨重的第二装甲集团军也没有兵力给他进行补充

同时,更进一步的进攻意味着更进一步的拉长战线,彼时德军的第二集团军将不得不以一个集团军的兵力面对整个大半个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压力。

500

此时西南方面军的虽然经历了乌曼战役,但是主力尚存。而德军侧翼的第二集团军的编成内只有七个师,而所需防御的战线随着莫斯科方向攻势的发展,则会被拉长到700公里,届时一旦第二集团军的防线被突破,德军对莫斯科的攻击势必会受到阻碍。

而受到阻碍后这个时候德军就只剩下了两个选择:一、收缩兵力,击退苏联西南方面军,可这样一来对莫斯科的攻势注定无法进行;二、不顾后方补给线有被西南方面军截断的危险,强行进攻莫斯科,其结果要么是德国运气好硬是拿下来莫斯科(根本不可能),要么是德军没有拿下莫斯科,反而被苏联莫斯科守军和西南方面军包了饺子。

虽然此时的西南方面军大量缺少机械化装备以及坦克,坦克只有几百辆,大多数还是轻型坦克,但是西南方面军仍有3000余门各式火炮和迫击炮,而且兵力充足,想要突破第二集团军把守的漫长防线太容易了。

德军如果不分兵,则南线决不可能吃掉西南方面军,北线可能列宁格勒接进地都到不了。如果直接进攻莫斯科,为了南线漫长的侧翼,中央集团军群至少也要拿两个集团军去填线,而霍普纳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又支援不过来(莫斯科战役主力),如此一来德军用来突向莫斯科的还剩下多少部队?而且随着突向莫斯科,南北两翼又无法跟上,侧翼又会急剧拉长,越前进则突击力又进一步下降。

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之后,在莫斯科防线上苏联正规军兵力约为70个师40万左右,但德军实际能够投入的只有第九集团军、第四集团军、受损60%的第二装甲集群和受损50%的第三装甲集群,而且得不到来自南北两线的任何兵力支援,而随着进攻的继续还需要投入一个集团军保障侧翼。

所以如果直冲莫斯科,莫说是全线进攻,就算是重点进攻,以德军的兵力情况来说,也难以做到。

格兰茨写道:“不管冬天来临时德国军队的最终推进位置如何,他们仍然会在年底面临苏联新组建的10支集团军的反击。如果德国人没有拿下基辅,那么这些新组建的集团军将会得到基辅地区工业基础的装备加强,将更难对付。如果没有基辅战役的大胜,那么莫斯科战役国防军就不会是仅仅损失数十万人的灾难了,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将在1941年冬季就发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