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总统”特朗普:面子、金钱与权力|多极视角
Club提要:在特朗普的第二个任期里,美国的全球角色正从“保险公司”急剧转向“收保护费者”。
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像全球保险商:提供航运安全、金融信用与制度保障,以换取盟友的信赖与投入,通过高效治理降低风险赔付率,并凭借垄断地位赚取最多利润。然而,特朗普否定了这一模式——他大幅提高“保费”、缩小保障范围,甚至主动制造风险,以威胁换取顺从。全球风险并未减少,但最大的“保险公司”开始违约与收缩,为新业态和替代性安排的崛起留下空间。
相比遥远和抽象的“全球大事”,这届美国政府将“本土安全”打造为执政合法性的基石。移民危机与芬太尼泛滥成为核心议题,特朗普也通过军事化巡逻、驱逐出境与关税威胁制造秩序恢复的形象。对墨西哥等邻国,特朗普既避免长期军事介入,又能借经济施压和司法合作迫使其屈服;至于吞并格陵兰、加拿大、巴拿马运河,攻打委内瑞拉,也以口头威胁为主。上任至今,特朗普在外事上的投机大多局限在试探,并不会纠结实质突破,遭遇强硬反抗就会搁置议题。
特朗普的“真功夫”放在“抢班夺权”上,他不断借“紧急状态”实现集权。他在军队、执法、司法、金融、能源与外交等关键部门安插亲信,绕过程序,将联邦政府重塑为服务个人意志的机器。军队被动员进城维稳,美联储独立性遭削弱,能源政策以“安全”为名倒向化石燃料,外交谈判更是由私人密友与家族网络主导。这一切都让美国治理模式进入个人威权时代。
在海外,特朗普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和气生财”的增量领域。他很少关心欧洲与亚太的传统盟友,因为那里的利益早已被瓜分;相反,他更在乎打造自己的“一带一路”,以海湾国家为枢纽,将拜登提出的“印度-中东-欧洲走廊”(IMEC)改造为“人工智能走廊”。以海湾资本和能源为核心,结合印度劳动力与美国技术,还嵌入加密货币与私人金融利益。该项目既满足海湾国家转型诉求,支持了科技新贵的扩张欲望,也为特朗普家族开辟变现通道。
本文认为,目前美国早已进入“个人威权治国”的新阶段,因此国内外当前对美内政外交理念的分析只是“刻舟求剑”,应更关注关键人事变动及其带来的制度变革。特朗普大量安插军官、媒体人、联邦法官和忠诚高级官僚,这些人不会被选举替代,将长期推动行政国家改革。而他的家族与私人网络,则可能在未来数十年内继续通过资本与外交影响美国及全球格局。换言之,“特朗普主义”不会成为系统化的意识形态,却已通过家族与人脉结构固化为另一种“深层国家”,并在可预见的未来持续发挥效力。
一、当“保险公司”开始“劫道为生”
美国的全球经济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二战后近八十年的“全球保险商”,变成了直接收取“保护费”的角色。
长期以来,美国像保险公司一样,提供航运安全、财产保护、贸易规则和美元信用等公共品。各国以接受美方规则、投资美国经济、依赖美元体系、在安全上听命华盛顿的方式支付“保费”。由于美国的安全承诺降低了全球风险,这套体系几乎不用真正赔付,却能坐收垄断红利。它带来的稳定与增长,让美国与盟友形成了互利的格局。虽然“保险公司”也不时搞腐败投机,但总体依然是立足服务,维持该体系运转。
特朗普们作为新任高管,认为自己并非这家“公司”的核心受益人,所以当运营成本不断上升时,否定了这个商业模式。
首先,它大幅提高“保费”,却缩小保障范围。例如对日本征收15%的关税,甚至要求设立由特朗普个人支配的投资基金。其次,美国从风险缓解者变成风险制造者。它通过制造不确定性,逼迫盟友接受更高代价,把市场准入与军事保护捆绑,赤裸裸地将关系转化为“收保护费”的生意,让客户为避免美国的打击而付费。
受打击最重的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和英国等长期把国家战略押在美国的“保险”上,如今普遍感到背叛。日本几十年来深度投资美国安全与经济,却换来回报缩水与控制权丧失。短期内,部分盟友和伙伴只能无奈接受更高的代价,但长期来看,他们正积极寻找替代方案。日韩、加拿大、东盟等持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扩大与欧盟的贸易往来,以降低对美国的依赖。
相比之下,美国的“竞争对手”反而受冲击较小。中国早已着手构建“自主保险能力”,降低对美国出口、技术和资本的依赖。凭借庞大国内市场,以及与欧洲和东南亚日益紧密的供应链,中国具备了自我“投保”的条件。同样的,俄罗斯凭借军事、能源、金融和信息产业的相对独立性,反而能在美国撤退的过程中不断扩大战略自主空间,并长期在欧洲、中东和非洲攫取地缘利益。
当美国退出全球“保险市场”后,世界必须寻找替代者。未来要么是各国自行建立分散、低效且昂贵的保障体系,要么由新的主导者接管。欧盟与东盟已经开始加深彼此以及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形成部分替代格局。欧盟甚至在探索与CPTPP合作,尝试建立新的规则与稳定框架。中国未来是否会成为新的“保险商”,抑或成为另一个收“保护费”仍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经济版图正在加速碎片化,各国都在为摆脱被美国抛弃的困境寻找出路。
▲ 2025 年 8 月 19 日,特朗普在白宫接待泽连斯基及欧洲多国领导人后,官方发布两张标有 “以实力求和平” 的图片,画面中特朗普坐在办公桌后的老板椅上侃侃而谈,泽连斯基与欧洲多国领导人则围坐在对面小板凳上,此场景被指是对欧洲的不尊重,相关欧洲领导人也未发布这些图片。欧洲领导人此次陪同泽连斯基访美,旨在防止泽连斯基受辱及争取参与涉欧利益谈判,却遭特朗普安排先候场、被展示其遇刺油画与 “再干 4 年” 红帽,且在会谈中,特朗普反驳默茨停火提议,称自己平息战争无需停火,还透露曾中断会议致电普京,同时表示不会向乌克兰部署美军,称乌无法收回克里米亚、难入北约。欧洲虽松口气却未获实质成果,这一场景也被认为折射出美欧权力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来源:Axios
二、捍卫边境,兼并邻国?威慑而非真干预
相比宏大叙事,特朗普找到了更扎实的执政根基,那就是“国家安全”。
本届政府将核心议程投入到“边境危机”与“芬太尼泛滥”。尽管特朗普口头上谈及吞并加拿大和格陵兰、收回巴拿马运河、攻打委内瑞拉,但真正有延续性的政策却是国内整肃、封锁边境、展示对毒品贩运集团的强硬姿态。当然,在执行层面上,他依然采取的是商业思维——寻找低成本、高回报的收并购交易,而非长期投入。
2025年初,美国南部边境逮捕人数比2024年底下降逾九成。这并非偶然。特朗普向边境大量增兵,动用装甲车,划定“国防区”,甚至援引“叛乱法”出动海军陆战队镇压反对移民执法的抗议者。这些高调举措营造出秩序恢复的形象。在拜登任期,移民大规模聚集的混乱画面削弱了公众信心。特朗普则通过军事巡逻、大规模驱逐、废除上百万拜登时期的移民假释来改写叙事。他传递的信号明确——美国拒绝非法移民入境。
禁毒政策同样服务于这一合法性叙事。特朗普将贩毒集团列为恐怖组织,借此推动诉讼与制裁,甚至提出将芬太尼定性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种象征性升级,强化了“唯有他能捍卫美国安全”的政治话术。
在这场国土安全的故事中,墨西哥是关键配角。特朗普避免直接军事介入,因为墨西哥国内对主权极度敏感。2024年上任的总统谢恩鲍姆坚决拒绝美军进入墨西哥:“我们的领土不可侵犯,主权不可出售。”特朗普于是转向经济施压。2025年初,他威胁全面加征关税,迫使墨西哥迅速部署一万名国民警卫队,并引渡29名贩毒集团头目,相当于前五年总和的一半。这一幕凸显了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合作是被勒索出来的,而非通过联盟塑造。
然而合作并不稳固。执政的莫雷纳党长期与腐败和贩毒集团交织,美国已吊销部分与黑帮关系密切的州长签证。谢恩鲍姆的公信力更多依赖其安全部长加西亚·哈尔富奇(Omar García Harfuch)。这位曾在哈利斯科新生代贩毒集团(CJNG)暗杀中幸存的强硬人物,使墨西哥城犯罪率下降,全国凶杀案下跌超25%。但面对12万名全副武装、武器多来自美国的贩毒集团,战斗注定旷日持久。特朗普把墨西哥当成美国边境工程的外包商,而非真正的伙伴。
其他对外扩张的喧嚣更是幻象。当选后与上任初期,特朗普高调宣称吞并加拿大、购买格陵兰、收回巴拿马运河,引发外界不安,但加拿大、丹麦和格陵兰均断然拒绝,巴拿马重申运河主权不可谈判。美国国会也提出“禁止入侵盟友法案”,阻止总统轻启战端。这些言论本质上是谈判戏码,用来制造新闻、挑动支持者,而不是实际政策。类似逻辑出现在委内瑞拉。2025年8月,特朗普派出导弹驱逐舰、悬赏5000万美元捉拿马杜罗,委内瑞拉则动员450万民兵反制。对抗激烈,却远离真正战争。对特朗普而言,展示力量比长期占领的成本更有价值。
这种姿态恰似上市公司的并购策略,不断泄漏消息和计划,再顺势而为。他不愿像创业者那样长期培育,也不愿像战略竞争者那样忍受消耗。他更像公司高管,寻找廉价、快速的胜利,一旦不合算就随时抽身,至少能从股价波动中做短期套利。边境军事化、恐怖组织定性、对墨西哥的关税威胁,都像交易:投入有限资源,制造胜利幻觉,避免长期束缚。吞并与入侵听上去轰动,却成本高、风险大、回报不明,因而停留在口头表演。
墨西哥最能揭示这种矛盾。一方面,美国无法越境直接决定墨西哥安全局势。另一方面,特朗普又能通过关税、引渡、签证手段迫使对方配合。这种依赖压力而非伙伴关系的模式,短期奏效,但无法根除毒品集团深植社会的根基。若谢恩鲍姆动摇,或哈尔富奇失势,特朗普可能发现,交易与威慑完全无法替代跨境制度建设。
但无论如何,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边境和邻国就是他能随时进入或撤离的“完美战场”。相比“遥远的”欧洲和亚太业务,在美洲总部玩弄权术更符合他的能力、兴趣和利益。
▲拜登执政期间美国边境和芬太尼危机急剧恶化。非法越境人次在2023财年创下历史新高,超过320万;芬太尼查获量也达到纪录,2023财年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在西南边境缴获了超过27,000磅;此外,边境巡逻人员的自杀率显著上升,2022财年有15名边境巡逻人员自杀。而在特朗普再次执政后,边境执法力度增强,非法越境人次从2024年秋季的高峰降至2025年初的每月低于10万,毒品走私现象也有所减少。来源:American Affairs
三、以“安全的名义”,实现美国总统个人集权
此前,美国政府用“国家安全”实现对外压迫,特朗普却将视其为改造政府的工具:清除异己,安插嫡系,快速推进优先事项并削弱制衡。
他的操作模式一以贯之:宣布紧急状态或援引安全理由,动员联邦权力,将亲信安排在关键机构,然后推出人事与政策调整,确保议程固化。这种做法同时产生三重效果:绕过正常程序,把政治议题塑造成生死攸关的问题,并把军队、执法、司法、金融、能源与外交等核心权力集中在少数忠诚圈子。
实质性改变往往从军队开始。2025年6月,洛杉矶因移民执法引发抗议,特朗普以“叛乱”为由,调动国民警卫队与海军陆战队,发布总统备忘录并与加州政府争夺指挥权。路透社、美联社、ABC等媒体实时报道了数千名警卫队员与数百名海军陆战队的进驻。这种“安全化”法律框架也被用在南部边境:划设国防区,把联邦土地划归国防部,以便进行军事拘留与拦截。
在首都华盛顿,特朗普同样动用国民警卫队。他从首都与六个共和党州调来近2300人,以“应对失控犯罪”为名执行治安任务。此前警卫队未携带武器,如今已获准持枪巡逻地铁站、联合车站、国家广场等地。已有法律专家警告,《1878年禁止军队担任国内警察法》本应限制总统动用军队执法,但特朗普利用《第32条款》作为漏洞:白宫出钱,州长名义管辖,实际任务由联邦决定。特朗普公开表示,行动已导致465人被捕,并暗示下一步是芝加哥与纽约。
紧随其后的是人事布局。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部等安全机构迅速被政治盟友接管。卡什·帕特尔火速获任FBI局长,立刻对批评者与政治对手采取强硬立场。南达科他州前州长克里斯蒂·诺姆升任国土安全部长,负责执行移民与边境政策。特朗普的边境事务由“沙皇”汤姆·霍曼集中掌控,涵盖南北边境及海空执法。通过人事安排,机构被改造成执行政治任务的机器。
权力随后延伸至金融。特朗普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冲突并非口水战,而是将货币政策纳入国家安全框架。他持续施压要求降息,指责高利率损害住房与经济,把利率问题描绘为威胁国家稳定。这一叙事削弱了美联储独立性,为立法或行政干预埋下伏笔。
能源政策更清楚展现“国家安全”逻辑。白宫高调提出“释放美国能源”,以安全为名复兴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削减风能与太阳能支持。行政令叫停新英格兰大型海上风电项目,监管机构被重新塑造,化石能源利益集团获益明显。能源官僚体系被重建,使管道审批、出口许可和土地租赁围绕狭隘的“安全”目标,而非减碳与长期韧性。
外交也在同一模式下运作。特朗普“挚友”——商人维特科夫以特使身份高调穿梭于欧亚大陆,参与俄乌调解、中东能源与重建谈判,并协助勾兑商业利益安排。鲁比奥等忠诚政客被赋予国务院高位,用以维持外交门面并减少官僚摩擦,而真正的谈判常由私人密友操刀。这种双轨安排,把外交塑造成表面合法性与幕后经济分肥的结合体。
长期布局同样明显。白宫加速任命保守派法官,填补终身制的联邦法院席位;清洗检察官,撤换情报与FBI高层,安插“临时代理人”执行政治意志。这种组合确保即使选举更替,当权者也难以遭到“反动倒算”。
特朗普成功塑造了一种“紧急状态治理”模式:先塑造威胁,再夺取权力工具,最后用忠诚代理人将短期杠杆转化为长期控制;“国家安全”只是管理手段,不是集体防御的框架。然而,由于缺乏制度基础,现团队虽行动迅速,却基础脆弱。亲信能一夜之间改变部署、冻结项目、施压独立机构,但无法重建支撑法治、央行独立、市场信心与能源转型的深层制度,各界反弹此起彼伏,也让当前政府因“朝令夕改”而与公众渐行渐远。
▲ 特朗普政府在华盛顿特区大规模部署联邦力量(包括国民警卫队、接管特区警方),宣称要“恢复首都秩序”,还扬言接下来将针对芝加哥、纽约等城市采取类似行动,但其口中“治安混乱”的多地(如DC、芝加哥、洛杉矶等)实际暴力犯罪率均处于数十年低位。对此,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纽约、巴尔的摩等多个民主党主导城市的市长及官员纷纷抵制,指责特朗普此举是为掩盖施政失败、破坏城市自治、煽动恐惧与分裂,认为联邦力量介入无必要且可能扰乱地方治安工作,加州等还就联邦化国民警卫队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特朗普政府还以削减资金、威胁起诉施压不配合移民政策的城市,而相关城市则强调自身依法治理、治安向好,部分地区甚至酝酿立法阻止联邦接管地方警力。来源:LA Times
四、“唯一重要”的海外业务:打造特朗普版“一带一路”
当然,这届美国政府并非完全放弃了“海外扩张”。其最核心关切,可能就是打造特朗普版的“一带一路”。
项目的核心是拜登政府提出的“印度—中东—欧洲走廊”(IMEC),但特朗普及其盟友的野心并不是抽象战略,而是彻底私有化的操作。他要打造一条“技术—经济动脉”:把海湾的资本、可调度能源和“主权算力”对接印度的劳动力和西方的市场,再通过家族品牌、寡头盟友和私下交易,掌控关键节点并变现。该项目的主导并非官方的多边机构,而是主权基金、企业和私人特使。
如今的IMEC已被重塑为“人工智能优先(AI First)走廊”。拜登版本强调铁路、港口和制度性纽带来对冲中国,而特朗普版本加了一层数字外壳: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海底光缆、芯片供应协议、“主权AI区”。算力本身成为可出口的商品。恰好契合OpenAI CEO奥尔特曼提出的“万亿算力”愿景:海湾提供资本、土地和能源,美国公司提供模型和技术,印度承担规模化劳动力和运营。该计划已是过去数月来持续出现在峰会、合作公告和总统出访中的具体安排。
以能源与资金为筹码,海湾国家成为该计划的枢纽。海湾王室掌握充足且可调度的能源,为高功耗的数据中心训练模型提供保障;他们控制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可以承诺数十亿美元的长期项目。阿布扎比发展控股公司(ADQ)承诺250亿美元数据中心融资,MGX和Humain等主权AI基金已成型,多个GW级能源项目在筹备。这些正是人工智能走廊不可或缺的投入:电力、土地和耐心资本。
人脉让资源变成动力。谢赫·塔农·本·扎耶德被称为海湾的“AI沙皇”,既主导MGX和G42集团,又频繁对接美国科技CEO。他是奥尔特曼算力方案的制度化伙伴,也是特朗普交易的目标。中东特使维特考夫则作为特朗普的代表,把商业关系转化为外交通道:只要华盛顿提供“安全外壳”,海湾资金既能作为和平筹码,也能成为可银行化的投资。此二人与奥尔特曼一道,构成特朗普私有化IMEC的“黄金三角”。
具体案例揭示了逻辑。2025年2月14日,莫迪—特朗普峰会公开将IMEC定义为“AI走廊”,把印度、海湾算力和欧美市场串联起来;白宫将海底光缆、港口和数据中心统一包装为一个项目。几乎同时,商务部撤销拜登时期的“防人工智能扩散规则”,放开出口管制,就在总统出访海湾前夕生效,立即允许芯片与算力自由流动。这套操作先通过峰会定下框架,再用监管松绑打通交易。
金融与加密货币也被嵌入架构。特朗普家族的加密与地产项目(如World Liberty Financial推出与MGX挂钩的稳定币,都由特朗普两个儿子操盘)并非附带,而是资金流的媒介。主权基金需要专属渠道,私人路径能加快资本配置。Token2049等加密大会上,特朗普家族人物宣布的数十亿美元协议,就把政治行程与收入来源合二为一。
海湾国家的政治动机与特朗普高度契合。他们想减少对石油依赖,想通过“主权AI”塑造全球地位,也需要主权基金能消化的大额回报。报道显示,海湾领导人主动拉拢美国科技公司,要求放松管制,并以融资数据中心和液化天然气项目作为交换。美国技术、印度劳动力、海湾资金的互补格局,使私有化IMEC具备可行性。
从该视角出发,特朗普的外交重心也更加清晰。出口管制的逆转与监管放松,直接服务于芯片与算力转移;在红海的军事行动和对胡塞武装的打击,被包装为保护走廊的“生命线”,不仅是贸易航线,更是算力与光缆;关税、制裁与签证工具被当作筹码,在海湾则换成项目独享权、主权基金承诺和豁免条款。若以私有化基础设施网络为视角,这些操作都合乎逻辑。
这也是为什么私人外交盖过了多边机制。维特科夫在欧亚大陆穿梭推销“安全保障”,库什纳的Affinity Partners继续推进海湾资金合作,特朗普集团扩大地产版图,把地缘政治转化为合同化的商品。白宫放任私人代表主导谈判,并随之修改联邦规则,把政策降格为交易流程。
但风险同样明显。把关键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嵌入中东动荡地区,等于放大了战略脆弱性:光缆、数据中心、电厂随时可能遭遇空袭、代理战或政局逆转。胡塞武装袭击引发的红海危机和“重骑兵行动”已做出示范:保险飙升、航运停滞、业务瘫痪,证明私建走廊极易被常规动荡冲击。私有交易的高速度意味着治理、争端解决和监管滞后,而这恰恰是私人联盟最容易忽略的环节。
▲ 2025年5月特朗普中东之行中,与沙特、阿联酋、卡塔尔达成多项数十亿美元科技交易,包括在阿布扎比建美国境外最大人工智能园区、向阿联酋出售50万块英伟达先进半导体芯片、向沙特主权基金旗下AI初创公司出售数十万英伟达 Blackwell芯片,还涉及思科、亚马逊云服务、高通等企业在AI、云计算、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沙特企业也将对美科技和制造业进行部分投资。特朗普此次带数十位科技CEO(如英伟达黄仁勋、OpenAI奥特曼、马斯克、亚马逊贾西等)随行,他们与海湾国家领导人当面谈判,这些交易打破了拜登政府对尖端科技出口的严格管控(拜登曾因海湾国家与中国关联禁止相关芯片出售)。尽管特朗普政府宣称获三国万亿美元投资承诺,但交易虽能大幅丰富科技CEO财富、推广美国科技权力模式,却存在海湾国家是否会将科技转交给中国的不确定性;此外,马斯克此次随行虽与AI关联不大,但旗下星链与沙特达成海事和航空领域使用协议,其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还为特朗普和沙特王储表演舞蹈。来源:The Guardian
五、高度个人化的集权统治后,“特朗普主义”何去何从
特朗普第二任期凸显出一个悖论:他的执政手法带有浓厚的个人威权色彩,但暂未推动系统性制度变革。他的套路是宣布紧急状态、动用国家安全名义、安插忠诚人员、迅速发布可执行的政令。这种模式运转高效,却脆弱,因为一切系于个人,却不能在权力更迭后延续的政治运动。
从美国宪政角度看,仅靠“人治”能留下的痕迹有限。文官制度、独立机构、法院和美联储等关键机制仍然存在,许多重大举措最终被诉讼或制度约束。最高法院多次裁决涉及国防区、军队执法和剥夺机构权力的行政令,证明了制度韧性。然而,人事调整与监管重写已经改变了行政层面的运作方式,这些改变往往更持久。
从第一任期开始,特朗普首先推动司法体系的变革。终身制法官的任命持续重塑联邦法院格局。参议院共和党推动确认的法官多持放松监管、扩大行政权的理念,他们的存在将在未来数十年塑造法律环境。若他们能持续推动制度变革,其影响力显然远超任何一纸总统令。
作为新的“深层国家”成员,特朗普家族的“年轻一代”已系统性渗透共和党、官僚体系、司法与私营部门。儿子们和女婿在商业上快速变现,女儿和媳妇则抢占政治和媒体的核心位置,无论是否参加选举从政,他们都将是未来美国政治和经济的核心人物。相比副总统万斯这样的“外臣”,抑或是马斯克等“智囊”“盟友”,家族嫡系才是特朗普政治遗产的真正守护者。
海外资金与私人外交模式正在这一模式固化。数十亿美元海外资金已流向与总统关系密切的机构,并逐渐形成完整商业闭环。资金流动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提升了反对该体系的政治成本。获益方会倾向游说、操控舆论或资助亲特朗普力量,确保秩序延续。
目前看来,这种建立在利益和个人威望上的体系总是脆弱的。它依赖个体和商业利益,市场逆转、司法问责或政治失败都可能击碎其外壳。法院依旧是强有力的制衡,文官体系保留制度记忆,海外金主也会根据自身利益转向。
▲ 2025年8月22日,特朗普钦点的佛罗里达州共和党参议员乔·格鲁特斯,经全票口头表决正式接任共和党全国委员会(RNC)主席,接替辞职竞选参议员的迈克尔·沃特利。他明确目标是全力助特朗普、保共和党中期选举参众两院优势,称上任时RNC有8400万美元资金,将通过诉讼挑战不认同的选举法,支持特朗普对邮寄投票的批评,却认可佛罗里达选举制度,还称无需选区重划就能保多数。
格鲁特斯与特朗普渊源深,曾助佛罗里达成为共和党稳固地盘,民主党则批其是特朗普“傀儡”。他曾获特朗普背书拟竞选佛罗里达财政部长,却被州长德桑蒂斯(曾与特朗普竞争总统候选人,格鲁特斯当时支持特朗普)安排盟友接任,德桑蒂斯还批评过他,但格鲁特斯称凭特朗普背书本可赢该职位;近期也为德桑蒂斯安排活动,淡化矛盾。来源:Politico
* * *
特朗普为美国开启了一个他不关心,也无法想象的新时代。他的家族和盟友忙于国内斗争,在司法、执法、资本和外交的关键位置安插家族与亲信,也为不断在海外创造出越来越大的秩序真空。
当最大的“保险公司”开始涨价、违约、业务收缩,乃至转行收起“保护费”,所有的客户都变得警觉。
如今,美元仍占主导,但若美国政策长期交易化且难以预测,美元的无条件信用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金砖扩容、区域联盟复兴、央行和企业强化对冲、签署更多地区协议,甚至供应链多点布局,都是应对措施。
全球企业与中小国家已行动起来,加速区域化重组:深化地方伙伴关系,分散支付体系与供应链,建立本地保护机制。美国依旧是巨大市场和军事强国,但依赖其单一保障更具风险。并行构建区域联盟与私人安全层,成为更稳妥的路径。
■ 北京对话 Beijing Club
参考资料:
[1] ABC News, Fed Chair Powell faces fresh challenges to Fed independence amid Trump attacks, ABC News
[2] ABC News, LA protests timeline: How ICE raids sparked demonstrations that prompted Trump to deploy National Guard, ABC News
[3] Albertus, Michael, Land Power: Who Has It, Who Doesn’t, and How That Determines the Fate of Societies, Basic Books, 2025
[4] Allie, Nicolas and Ben Bartenstein, Kushner's Affinity Sees Assets Hit $4.8 Billion on Gulf Money, Investment Gains, Bloomberg,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