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动中国”的清华学子到诺奖得主,输在起跑线为何走得更远?
一、扑朔迷离的起跑线输赢
8月16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生庞众望,实至名归地获颁《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成为“励志启华章”的典型。
1999年2月8日出生于河北沧州吴桥县沟店铺乡庞庄村的庞众望,其出生就面临三重困境:家庭贫困;父母是残疾人,其父亲因病无法与人交流,母亲下肢残障行动不便;他自己有先天性心脏病:他,可谓是不折不扣地输在了起跑线上。
家庭贫苦和个人的不幸,关闭了他像其他孩子一样,到处跑培训班赢在起跑线的可能,却让他收获了精神的坚韧和自由学习的空间。
在中央台为庞众望颁奖的视频里,庞众望提到母亲教育自己:“你面对什么,你就要去解决什么,因为你总是要走下去的。”所以他中学在面对一道数学题的时候,能从早上做到晚上;在2017年考入清华大学之后,面对两年多时间里科研攻关的多次失败,他能坦然接受结果并不断地推倒重来。
庞众望在9分54秒视频中曾经分析过,这种跌倒之后又爬起来的韧性,都来自于家庭特别是母亲给他打上的人生底色。
这世界对孩子进行知识培训的机构很多,但是能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主动的求知精神的机构却寥寥无几。而坚忍品质和主动精神,才是人一辈子取得成就的最重要支撑。
试问有几个家长,能做到看着孩子一整天做不出一道数学题,不会去干涉孩子或者帮他想办法找答案;试问有多少家长,会想到即使子女即使考上清华大学,还需要在两年时间里面对不断的科研攻关失败,需要面对人生最大的心理考验;有多少家长思考过,世俗所说的赢在起跑线上,培养孩子多种才艺等观念和培训的各种学科知识,真的有助于孩子赢得未来人生吗?
庞众望的事例提醒我们,对于人生的长跑来说,抢跑的优势到底是福是祸,其实还是要根据人的自身情况来判断!
央视网的颁奖视频链接如下:
https://tv.cctv.com/2025/08/17/VIDEvrmgW6koIk9enpvY8Jb0250817.shtml?spm=C55953877151.PjvMkmVd9ZhX.0.0
二、从造纸厂员工到院士候选人
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8月20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推荐的西湖大学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柴继杰。
柴教授又是一个输在起跑线的典型。
1966年出生的柴继杰教授,在中学时的成绩不算特别好,他在17岁那年考入了如今的大连工业学院造纸专业就读,毕业后顺理成章的进入丹东鸭绿江的造纸厂工作!
如果柴教授一直在造纸厂工作,那么他肯定会经历上世纪末的大下岗,成为彻底的人生输家。但热爱科研的柴继杰决定学习更多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选择了边工作边考研!并在1994年32岁时获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97年37岁时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博士学位。
柴继杰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年纪比他的导师施一公还要大。他2009年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已经43岁,2017年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洪堡教授”时51岁,2023年与周俭民一起获得2023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时,已经57岁。
柴继杰和周俭民合影
从造纸专业到从事植物中介导先天免疫反应的受体激酶(RLK)和NOD样受体蛋白(NLR)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柴继杰教授的经历诚如施一公教授的评价:“(他)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但比许多天子骄子走得更稳、更远。”
三、输在起跑线的诺奖得主这样批评亚洲教育
《广州日报》记者曾经对柴继杰教授进行过专访,他寄语想要进入到科研领域的青少年,青少年就要培养自己在科研方面的一些兴趣爱好,多尝试一些东西,至少让自己知道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真正喜欢,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任何功利的想法,都不可能是科研长久的动力。”
柴教授与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
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诺奖的中村修二,也是一个输在起跑线的非典型日本科学家:
他出身普通渔民家庭,在中小学成绩很一般,只考上了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而这所大学甚至没有物理系。但他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非常强,经常自己调仪器、做实验,对物理学的理解独到而且深刻。
中村修二认为日本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就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不同的事情。
亚洲的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其实源自于十九世纪普鲁士教育体系。为了适应社会的工业化和对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工人的大量需求,普鲁士教育体制强调统一的课程、标准化课程表和严格的纪律教育。
如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越来越迅猛的智能化,让仅仅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类逐步丧失了用武之地。当今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每一个个体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终身学习,并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可惜亚洲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将趣味盎然的人类思想领域切割成零碎的条块,并冠以学科的名称,将源自生活融会贯通的概念分成了单独的“课程单元”,进而制作成了标准化的课程表。
而实施标准化的课程表的教育教学体系,正在系统性地忽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细微差别,忽视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的多样性。
亚洲的青少年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与我们违背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违背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规律,总是以“赢在起跑线”的主观愿望扭曲儿童的成长过程密切相关呢?
如何培养孩子对文学和数理化的兴趣?
你可以用《中小学大语文能力提升通道》这本书,
帮助自己的孩子爱上阅读,
点击下图即可查看书籍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