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和昌营收净利润承压: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研发费用率远弱同行
《港湾商业观察》陈钱
7月28日,北交所披露了武汉吉和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吉和昌)的审核问询函,公司于今年6月末递表北交所,保荐机构为国信证券。
业绩的增长乏力,核心业务产能利用率的骤降,以及远低于同行的研发费用率,或许都将引发外界对吉和昌前景的关注。此次IPO,公司拟募资2.9亿元,其中2.07亿元用于扩产,5262.34万元用于研发。
一季度营收净利润下滑,毛利率好于同行
招股书及天眼查显示,吉和昌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表面与界面处理相关特种功能性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按下游应用板块划分,吉和昌的产品分为表面工程化学品、新能源电池材料及特种表面活性剂三大业务。
2022年-2024年(简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4.27亿元、4.38亿元、5.1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08.86万元、5621.29万元、5634.63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98.71万元、5376.3万元、5405.48万元。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滑7.54%,为1.19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7.67%,为1509.55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9.85%,为1435.26万元。
公司表示,2025年一季度营收的下滑主要系光伏硅片市场阶段性产能过剩导致终端客户开工率偏低,净利润减少主要系收入的同步减少及研发投入的增加和新三板挂牌费用开销所致。
据了解,吉和昌99%的收入都是来自主营业务的收入。各期,表面工程化学品的主营收入占比分别为30.10%、28.09%、31.41%,新能源电池材料的主营收入占比分别为41.73%、35.77%、30.03%,特种表面活性剂的主营收入占比分别为27.62%、35.58%、37.88%。
利润下滑的同时,公司的毛利率值得关注。
各期,吉和昌的毛利率分别为31.06%、31.59%、27.28%,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的26.63%、17.42%、9.93%。
具体来看,表面工程化学品的毛利率各期分别为28.76%、31.80%、31.07%,2024年下滑0.73个百分点;新能源电池材料的毛利率分别为45.49%、44.70%、36.01%,2024年下滑8.69个百分点;特种表面活性剂的毛利率分别为12.15%、18.52%、17.55%,2024年下滑0.97个百分点。
公司称,毛利率的波动主要系原材料价格波动、售价波动等一系列成本管控因素的影响。
据悉,吉和昌各期的直接材料占成本的比例分别为70.65%、66.97%、61.94%,其中,环氧乙烷的采购单价分别为0.66万元/吨、0.57万元/吨、0.61万元/吨;异构醇的采购单价分别为1.35万元/吨、1.37万元/吨、1.27万元/吨;丙烯醇的采购单价分别为3.17万元/吨、2.94万元/吨、2.40万元/吨;丙炔醇的采购单价分别为5.66元/吨、5.84元/吨、5.35元/吨;环氧丙烷的采购单价分别为0.95万元/吨、0.88万元/吨、0.83万元/吨,均有所下滑。
应收账款上升,与第二大股东的关联交易
各期,吉和昌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分别为33.86%、38.16%、34.62%,虽不算太过集中,但需要注意的是与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奥克股份,300082.SZ)的关联交易。
审核问询函显示,奥克股份持有吉和昌37.71%的股份,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并且吉和昌的部分董监事来自奥克股份。
报告期内,吉和昌曾向奥克股份及旗下子公司零星采购环氧乙烷,公司表示是由于当时主要采购方中石化因工厂检修等原因出现临时供应紧张,因此向奥克股份采购部分环氧乙烷以作补充。
此外,公司还曾向离职员工宋盛宇设立的武汉晟浩物流有限公司采购物流服务,各期的采购额分别为511.24万元、549.86万元、704.67万元。
各期,吉和昌采购的商品及服务的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1029.31万元、1007.88万元、888.71万元;销售的商品及服务的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1334.12万元、276.61万元、263.63万元。
审核问询函显示,请发行人:(1)列示报告期内发行人与奥克股份及其下属企业所有发生关联交易的主体名单、交易内容及数量、占同类采购/销售内容的比例,逐一分析说明相关交易发生的背景及必要性,结合市场价格或第三方交易价格说明交易定价公允性,是否存在关联方代垫成本费用或利益输送的情形;(2)说明奥克股份2023年、2024年持续亏损的原因,客户供应商与发行人重合情况,相关经营风险是否会传导至发行人相关业务板块。
此外,虽然吉和昌下游客户较为分散,各期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0.28%、22.54%、21.25%,但公司的应收账款相对集中。
各期末,吉和昌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5005.66万元、6777.17万元、7568.07万元,占当期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7.47%、17.50%、19.87%,其中前五名应收账款回款客户的应收账款余额占比分别为37.48%、47.64%、47%。
同时,吉和昌的信用期内应收账款余额占比分别为90.71%、74.37%、82.90%,信用期外的应收账款余额占比分别为9.29%、25.63%、17.10%。
各期末,公司的按坏账计提方法披露的坏账准备分别为298.06万元、387.35万元、574.35万元。
公司表示,应收账款增加主要系近年来公司紧跟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聚焦于服务细分行业大客户,业务规模提升所致。
各期,吉和昌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9.87、7.03、6.76,逐年下滑。
产能利用率偏低,研发费用率远弱同行
此次IPO,公司拟募资2.9亿元,其中1.02亿元用于年产1.2万吨光伏材料、表面处理化学品和相关副产品项目,1.05亿元用于年产2000吨集成电路用电镀化学品项目,5262.34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3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不过,公司的核心业务表面工程化学品和新能源电池材料的产能利用率很难说得上乐观,其中新能源电池材料的产能利用率近年来更可谓骤降。
各期,吉和昌表面工程化学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3.95%、47.59%、44.16%,新能源电池材料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5.15%、83.40%、57.34%。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主要生产设备的成新率仅为57.13%。
而在研发方面,公司与同行的差距可谓明显。各期,吉和昌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48%、4.10%、3.39%,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的6.96%、9.80%、11.58%。具体来看,各期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484.90万元、1796.14万元、1753.03万元,2024年下滑2.4%。
与此同时,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56%、4.09%、3.78%,与同行均值的2.52%、3.36%、3.83%较为接近。
审核问询函显示,请发行人:补充披露公司所处各细分领域整体产能、产能利用率情况,公司各细分产品目前的市场供求和竞争状况,包括但不限于市场供求情况、目前从事与公司同类产品生产的主要企业的数量及各自的产能和产量、上述产品目前在目标市场的容量及未来增长趋势,公司产品在目标市场的占有率及排名情况。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向《港湾商业观察》表示,公司扩产是为了抢占未来的市场份额,同时技术的升级也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公司研发费用率常年低于同行可能导致其难以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在这种情况下扩产,加之产能利用率的不稳定,或会导致公司不能有效消化新增产能,进一步带来存货减值的风险,加剧企业的经营压力。
股权结构上,公司控制权的清晰性和稳定性也受到监管层关注。
招股书显示,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宋文超和戴荣明两人分别直接持有公司3.94%股份,分别持有吉和昌投资50%股权,分别持有吉祥岛投资24.61%、25.22%的股权,分别持有和盛投资25.85%的财产份额,宋文超和戴荣明合计控制公司62.29%股份,为公司共同实控人。
宋文超与戴荣明分别于2014年9月、2018年2月及2021年12月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协议约定“除关联交易需要回避的情形外,任何一方拟就有关公司重大事项向股东大会、董事会提出议案之前,或在行使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等事项的表决权之前,均事先与其他方对相关议案或表决事项进行沟通及协调,自行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保持投票一致,即一致投赞成票、反对票或弃权票”。
审核问询函显示,结合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具体情况、相互关系,以及《一致行动协议》的主要内容、有效期限、相关主体在公司生产经营中的分工及作用、意见不一致时的纠纷解决机制、股份限售安排、减持计划等,说明公司控制权能否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是否可能导致公司治理僵局或控制权变动。
合规层面,吉和昌子公司武汉特化因存在“V501A(环氧乙烷)储罐安全阀出口氮封阀被关闭问题”被武汉市应急管理局认定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相关规定,被武汉市应急管理局于2023年10月20日作出“限期改正,并处以1.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