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给柑橘搭大棚吗?湖南资兴这样干了,还年赚12亿!
听说过蔬菜大棚,但你见过谁给柑橘搭大棚的吗?
在湖南省资兴市的东江湖畔,漫山遍野的柑橘树被一层透亮的网室大棚轻轻笼住,呈现出一幅与众不同的景象。这哪是果园啊,简直就是柑橘的“科技豪宅”!
当其他地方的柑橘还在经受盛夏骄阳的“炙烤”,资兴柑橘早已在大棚里享受着“雾化增湿降温”的精致生活了。

为什么资兴要给柑橘这么好的“待遇”?
这要从现在的柑橘市场说起。农业农村部《2024年全国农业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中国柑橘总产量达6433.8万吨,位居世界前列。湖南是国内柑橘五大产区之一,柑橘产量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80%以上。全省有25个全国柑橘优势区县和38个全省柑橘生产重点县,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再加上,全国柑橘成熟期多集中在10月到12月之间,短期集中上市加剧竞争,“丰产不丰收”是常有的事。
若是还按照“老一套”很难打开市场,更别说遇上极端天气或者病虫害等情况,更是会赔的“血本无归”。
资兴同样面临这些困境。一方面,资兴通过优化品种结构——东江湖蜜橘主推由良、南柑20等早中晚熟优质品种,脐橙重点发展赣南早、纽荷尔等市场畅销类型,搭配爱媛28、沃柑等杂柑,形成“四季有鲜果”的供给格局,延长销售期以应对短期集中上市“卖不出价”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利用科技同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抗风险能力——这是资兴柑橘跳出“同质化内卷”,实现从“普通果”到“优质果”、从“低价走量”到“溢价增收”的关键突破口。
科技“兴橘”重构产业价值链
“网室栽培技术”就是资兴近些年重点推广的农业新技术——通过搭建全封闭网室大棚,有效隔绝柑橘木虱等害虫入侵,从源头上杜绝了柑橘“癌症”黄龙病的传播。
黄龙病是柑橘种植几乎都会遇到的问题,它主要靠柑橘木虱传播,一旦感染,橘树会从叶脉开始发黄,最后整株枯死。世界上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柑橘都会感染这种病害,并且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过去广东、广西不少产区因黄龙病“一片橘园尽枯槁”。

而资兴的网室大棚,就像给柑橘加了“防护盾”,阻挡木虱入侵,切断黄龙病的源头。同时也为柑橘提供了更稳定的生长环境,降低自然灾害对果实的影响,提升果实的商品率。
为在全市推广“网室栽培技术”,资兴市采取“政府补贴+果农自筹”的方式,对建设柑橘网室大棚的果农,给予每亩3000元至4000元的补贴;另外,资兴市还组织果农培训,让果农深入了解防虫网室的有效性,学习相关种植技术,促进柑橘果园基础设施升级和产品增产提质。据了解,资兴采用新栽培技术后,每亩柑橘产量可提高5%左右。
除了“物理防虫盾”,资兴还为柑橘打造了“生态防虫军团”:白天,彩色粘虫板挂在枝头,黄色粘粉虱、蓝色粘蓟马,像给柑橘树挂上了“防虫风铃”;夜间,柑橘园就亮起了频振式杀虫灯,通过不同颜色、波长、味道,诱杀不同种类的害虫……这些绿色科技的运用,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还有效提升了柑橘的品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资兴柑橘核心产区“清江镇”,还因此成为全国柑橘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

解决掉病虫害这只“拦路虎”,还有成本上涨这块“大石头”。
近来年,随着土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果农的种植利润被大幅压缩,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一些技术水平不高的地区,要么放弃种植,要么走上了“用低质量的化肥和农药”的歪路,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资兴则是靠科技把成本“省”了回来:
架在网室大棚上的全自动智能弥雾打药系统,只需1个人坐在控制室按按钮,高压喷头就能把药液变成50-100微米的细雾,均匀裹住每片叶子,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每次可节约三分之一的农药成本。
纵横交错的管道,像“输液管”一样将营养精准输送给柑橘——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需肥规律及气象数据,自动调配氮磷钾比例,并将水肥溶液精准输送至果树根系区域。以前施肥需要人工挖沟、搅拌,现在只需在控制终端输入指令,水肥就能直达果树“毛细血管”。数据显示,果园引入水肥一体化系统后,每亩年节约化肥成本1200元,肥料利用率从30%提升到60%。

资兴的柑橘多种植在山地、丘陵地区,过去靠人挑担运下山,运力有限。现在顺着山坡铺上了轨道,运输车一次能拖千余斤柑橘,在基地转一圈只要五六分钟。无人机更厉害,既能巡航监测数据,又能帮助运输农资、精准喷洒农药。与传统人工喷洒相比,无人机弥雾施药效率提升5倍以上,每亩果园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作业,且农药利用率可提高30%。
“虽然这些科技装备前期投入不低,两套系统花了30多万。但一算经济账、效率账,这样还是更划算。”清江镇种植大户李世孝说道,“而且果子品质上去了,价格也随之上涨,2024年的收购价还涨到了每公斤8到10元,这账怎么算都划得来!”

如今的资兴柑橘,个个长得“标致”,表皮橙红发亮,剥开来果肉细嫩、无核多汁,甜度稳定在12°左右——比普通橘子甜两三个度,让人忍不住想一吃再吃。
凭借这份品质,资兴柑橘的代表——“东江湖蜜橘”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多次在国家、省、市农博会中斩获金奖。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资兴柑橘不仅稳稳占据长三角、北上广的高端市场,还入选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甚至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资兴柑橘的成功,无疑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典范。但这条“科技兴橘”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资兴近40年深耕产业的结果。
从“糊口生计”到“富民强业”
目光回溯,资兴的种橘历史,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
别看现在资兴的柑橘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最初却是“不得已”的选择。
1986年东江大坝关闸蓄水,资兴6万移民选择了“后靠”,扎根在东江湖周边的山坡上。没有田地、生产资料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移民初期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发展一项“稳得住、能致富”的产业,成为当下最迫切的大事。
经过调研才发现,这里正是北纬25°“黄金水果带”——这条纬度线贯穿了世界众多知名水果产区,泰国的榴莲产区、墨西哥的牛油果产区,都分布在这附近。
在这里,东江湖的小气候、富含矿物质的微酸性红黄壤、长达300多天的无霜期,一起为柑橘的生长创造了绝佳条件。再加上柑橘本就是湖南水果产业的传统优势品类,产业基础扎实、市场渠道成熟。
就这样,柑橘树在昔日的荒坡上扎下根来。谁也没想到,当初为了生计种下的一棵小小的橘苗,后来竟长成了富民增收的大产业。

一开始,移民们缺乏柑橘种植经验,面对柑橘树的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等技术难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政府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柑橘种植,除了每年整合涉农资金1000万元以上给予重点扶持,还依托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定期举办柑橘技术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授课指导,提升果农的种植技术水平。
针对早期柑橘“量大质不优”的痛点,资兴市移民部门以科技为抓手推动转型升级——优化品种结构,推广“五改”技术(土壤改良、树冠改形、品种更新、绿色防控、设施配套),联合中国柑橘研究所、华中农大、湖南农大等院校,应用网室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建成一批标准化精品果园。

一系列实打实的措施,让柑橘产量与品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夯实柑橘的产业基础,助推乡村振兴,资兴选择“抱团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成为柑橘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品种、技术、销售“六统一”运营的方式,让移民户、企业、合作社共享增值收益。
社员王桂英回忆:“以前自己种橘,不懂技术,橘子熟了还要到处找销路,现在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员上门指导,果子成熟后直接卖给合作社,比自己卖橘子每斤还多赚了0.3元,去年我家5亩橘园赚了8万多元呢。”

柑橘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全面繁荣。2020年,曾经的省级贫困村黄嘉村通过柑橘种植实现了全面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9000元,较搬迁初期不足200元的年收入增长超百倍。资兴柑橘的核心产区清江镇,柑橘种植户的户均年收入也超过了10万元。据资兴农商银行清江支行统计,截至2024年11月21日,清江镇各项存款余额较2023年末净增7934万元,存款余额增速居资兴市各乡镇首位。
这一系列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柑橘种植,已经从最初的“糊口生计”,变成当地村民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经过四十年的摸索,资兴柑橘产业已经从最初的单纯种植,延伸到采摘、分拣、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产业链不断完善。截至目前,资兴柑橘种植面积已有13万余亩,年产25万吨,年产值近12亿元,柑橘产业已经成为资兴名副其实的富民强业。

资兴柑橘产业的崛起之路,是一部从“移民求生”到“科技驱动”,最终实现“富民强业”的产业升级史。这一成功实践,为我国探索开发性移民路径提供了鲜活的样本,被水利部盛赞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东江模式”。
来源:区县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