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陆军高层:与中国的战争——美军的巨大挑战与战略悖论
作者:徐秉君(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2025年6月2日,在菲律宾的马格赛赛堡进行的萨拉克尼布25演习中,士兵们向目标机动。陆军照片,拍摄者:Aiden O’Marra上士。
据外媒报道,7月22日,美国太平洋陆军副司令沃威尔在华盛顿特区乔治·华盛顿大学举行的国防作家协会活动中对记者说,“与中国发生潜在冲突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伤亡。”他明确指出,这种冲突的规模与残酷性,将与美国过去二十多年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反恐战争经验存在“质”的不同。其核心意图远非单纯描述战场医疗困境,这种“清醒”的言论背后,隐藏着美军高层深层次的战略焦虑——面对一个拥有强大区域拒止能力的对手,美国在印太地区苦心经营的威慑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可信性危机”,从而折射出美军面临的深层困境。
一、从“实力展示”到“代价预警”
特朗普的“以实力求和平”本质是单边威慑与利益交换的结合体,短期内通过施压获取筹码,但因缺乏战略连贯性、过度依赖“美国优先”,反而加剧盟友离心与对手反制。沃威尔表示,美国军队在对华战争中可能遭受的伤亡人数可能不像在9/11之后的战争中所经历的任何情况,“与中国发生潜在冲突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伤亡。”他的言论本质是一次公开的战略成本预警,其逻辑直指威慑的核心要素:
•传统威慑模式的失效。美国传统威慑模式是以核威慑和常规军事优势为核心,之所以日渐失效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矛盾在于冷战思维与多极化现实的脱节。表现为实力展示未能转化为可持续和平,却暴露美国战略能力的局限性。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必胜信念”的动摇:反恐战争塑造的“低伤亡、高技术碾压”形象,在面对大国竞争时彻底失效。美军高层发出与中国开战的“代价预警”,本身就是对“美国必胜”固有认知的颠覆。
•“延伸威慑”的可信性焦虑。沃威尔的言论,一方面对盟友暗示与警示: 勿过度依赖美军且勿采取可能引发冲突的冒险行动(如台独);另一方面也是在为可能的“有限介入”或“无法百分百保卫”做铺垫,降低盟友预期,防止“被牵连”。
•对中国的信号暗示:既是警告中国“冲突代价高昂”,也隐含着一种无奈——美国承认中国有能力让介入代价高到难以承受,潜台词是中国不要误判,并威慑中国为避免高昂代价而退却。这是一种危险的“边缘政策”话语。
二、兵棋推演的结果难以承受
再就是关键前提与局限性:“无地面战”假定的推演刻意排除美军大规模地面作战,恰恰暗示了决策者对此选项的极端恐惧。这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姿态的收缩。实际上是潜在的严重低估: 沃威尔和CSIS都警告,一旦美军地面部队直接介入(例如登陆台湾本岛或争夺外围岛屿如金门、马祖),伤亡数字将远高于CSIS的推演结果。陆军部队在固定岛屿或滩头暴露在中国强大的综合火力(火箭炮、导弹、航空兵)下,伤亡率会急剧攀升。
三、战略外延远超医疗后送的地缘政治困局
美军认为,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高超音速导弹和其他先进武器,这些武器可能对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美国船只构成重大威胁,航空母舰可以搭载多达5000名海军陆战队员。“这些潜在的伤亡人员就在那里,因此我们必须计算大规模伤亡事件,”沃威尔强调,“在与中国的冲突中,会有更多的军人受伤并需要接受医疗后送,这比美国在反恐战争期间所面临的情况要严重得多。”他认为,伤员后送是“巨大挑战”并“尚无完全答案”,其战略外延远超医疗后勤本身:
一是力量投送能力的终极考验。首先是地理因素与后勤难题: 7400英里(马尼拉到圣地亚哥)的遥远距离,象征着美国本土核心力量向印太前沿投送的天然劣势。然而,伤员后送之难,不过是美军整个后勤补给链、装备维修链、人员轮换链在广阔印太、面临强大拒止能力时脆弱性的一个缩影。其次是基地安全困境: 建立靠近前线的医疗枢纽(如关岛、菲律宾、日本基地),必然成为对手优先打击目标。沃威尔提出“与其他国家合作部署移动医院”,暴露了对现有固定基地体系生存力的深刻忧虑,也突显了依赖盟友提供“安全庇护所”的政治与军事风险。
二是联盟体系面临严峻考验。联盟体系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个是“借地”的敏感性与局限性: 在盟友领土部署前沿医疗设施和进行大规模伤员转运,涉及主权让渡、东道国民意、战时中立风险等复杂问题。并非所有盟友都愿意或能在战时承受此压力。另一个是互操作性与责任分担困境: 高效的多国协作医疗后送,要求极高的标准化、通信互通和资源共享。沃威尔的提议暗示,美军现有与区域伙伴的协作深度,可能不足以应对真实的高强度冲突需求,联盟体系的凝聚力面临严峻考验。
三是持续作战能力的“阿喀琉斯之踵”。无法及时有效救治和后送伤员,将严重打击前线部队士气,瓦解战斗意志,并成为士气的“隐形杀手”。沃威尔提及二战马尼拉公墓的深意即在于此,他直言“我们不想再这样做”。这深刻揭示了美军高层对战争代价的认知——大规模冲突不仅意味着高昂的伤员救治成本,甚至可能使传统的“带每位士兵回家”的承诺在战时都变得遥不可及。再就是大量经验丰富的战斗人员、技术人员伤亡且难以补充,将迅速耗尽美军的长期作战能力。这种人力资本空洞化现象,在高技术兵种(飞行员、舰员、导弹操作手)中尤为致命。
2025年5月24日,美国和澳大利亚士兵在菲律宾马格赛赛堡进行吊运训练课期间模拟医疗撤离,为联合太平洋多国准备中心可移植训练做好准备。军方照片由军士长布莱恩·阿格马索拍摄
四、结语:避免战争与战略悖论
美国陆军高层的言论和战争模拟结果都清晰地表明,与中国的潜在冲突将给美国军队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从战争形态的转变到伤亡估计,从伤员撤离的难题到战略后果的评估,每一个方面都凸显了中美军事对抗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尽管沃威尔最后“理性”地提出,“最终目标是避免战争。”这是美军高层基于残酷现实而得出的战略评估。然而,这一目标却深陷于一个棘手的战略悖论之中:
一是“威慑-避战”的两难:美军的战略是“有效威慑”中国,因此美国必须展示足够强大且可信的介入意愿和能力,让中方确信行动的代价远超收益。然而,以沃威尔为代表的美军高级将领却“坦诚”地面对现实,如“与中国发生潜在冲突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伤亡。”美军将承受高昂伤亡、后勤噩梦、能力短板,以及CSIS推演的惨重损失和代价。这不仅在客观上削弱了这种威慑的可信度,而且它还可能让对手产生误判。
二是后勤与医疗的“致命弱点”:印太战区的地理特性和中国强大的反介入能力,使得美军无论是整体后勤补给链,还是装备维修链及人员轮换链等,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使最基础的战场人道需求——救治和后送伤员,也成为一项可能无法有效完成的“巨大挑战”,这将直接打击士气并削弱持续作战能力。
三是战略威慑的根基动摇: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后勤困境,本身就对美国在西太平洋进行军事干预的意愿和能力构成根本性质疑。威慑的有效性依赖于对手相信你愿意且能够承受代价并达成目标。然而现实中暴露的巨大短板,可能削弱威慑的可信度或诱使误判。悖论在于:若美军全力强化战力以维持威慑(如前沿部署“移动医院”、武装盟友“豪猪化”),将被中国视为威胁升级,刺激反制措施;若收缩力量以避战,则可能诱发对手“误判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战略悖论的警示:当军事机器沦为唯一话语权时,避免战争的口号终将湮没于枪炮轰鸣。若美国不能挣脱“武力即真理”的思维惯性,那么马尼拉公墓的17,000座墓碑,恐将成为印太战场的新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