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档节目为何能成为综艺界「素人选角」天花板?| 对话《爸爸当家》制片人明艾晴

50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ID: yiyuguancha),文/王心怡。

对于一档综艺节目而言,“选角”是其成功的关键环节。

当前,常见的选角思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追求高话题度为目标,通过嘉宾间的化学反应制造传播热点;另一类则倚重成熟的明星阵容,以此保障观众的熟悉感与接受度。然而,有这样一档节目,它走的是第三条路:它既不追求情绪极端化,也不靠明星光环,而是用一种几乎老派的方式——去找真实家庭,在他们的生活里找故事,且季季都能发掘出让全网观众“云养”上头的“互联网儿女”,它就是《爸爸当家》系列。

500

这条路在当下很难,因为它得跟时间赛跑。家庭要等孩子长到合适的年龄才能拍,故事要等到成熟才能讲,观众的兴趣又不能等太久。

当壹娱观察(ID: yiyuguancha)将“选角眼光毒辣”的评价抛给《爸爸当家·慢享季》(下文简称《爸爸当家4》)的制片人明艾晴时,她却笑着摇头,坦言“每年找人,真的太难了。”

所以,当你看到一季季萌娃和性格各异的爸爸妈妈出现在屏幕上时,背后不是“随便找四个家庭”,而是节目组用上千次接触换来的四个确定答案。

01 顶层设计下的“巧合”:选角门槛与社会情绪的共振

“留大胡子,是《爸爸当家4》选人的新门槛吗?”

当第四季三位外形硬朗、蓄着胡须的爸爸集体亮相时,这样的疑问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不少人猜测,这是节目组在有意复制第二季马杨一家的成功路径。

“这真的是个巧合”明艾晴对此回应道,“我们是定下了所有家庭之后,才发现有三位胡子爸爸。我们并未觉得他们与马杨相似,因为每个家庭的故事和爸爸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500

外形相似,但故事、性格、家庭状态都不一样。

而且,《爸爸当家》的选角,不是从“好看”“有梗”开始的,而是先定顶层逻辑——这一季想讲什么,再去找合适的家庭。

“巧合”背后,实则是节目组一套严谨“顶层设计”的必然结果。

上一季收官后,主创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中弥漫的“内卷”情绪,由此提出了一个核心命题:在快节奏的奔忙中,爸爸们是否可以适当放慢脚步,不错过孩子成长的宝贵瞬间?——“慢享季”的主题应运而生,而所有家庭的选择,都成为了对这一主题不同侧面的折射。

02 四个家庭,四种切面:第四季的“慢享”主题

四个爸爸,正好是这个主题下的不同折射面:

王永鸿一家,是节目组“跟踪”了三年的样本。这个“瑞典妻子+西北丈夫”的跨国家庭本身就极具看点,而王永鸿这位大家长身上强烈的责任感、严厉外表下渴望亲近孩子的柔软内心,以及他作为一个家庭“顶梁柱”所面临的真实育儿困境,需要肩负起一家八口的经济来源,都与“慢享”的主题高度契合。他并非一个完美的父亲,但他那份想要改变、想要学习的真实诉求,构成了这个人物弧光的核心。

500

王永鸿家庭

以力一家,则代表了更广泛的普通家庭画像。他为了还贷身兼数职,在“搞钱养家”与“有效陪伴”之间挣扎,这正是当下许多年轻爸爸的真实写照。他与儿子“似父子似朋友”的关系,以及在妻子面前偶尔流露的“脆弱感”,让这个家庭的故事充满了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点。

萨琪拉一家,则呈现了“两地分居”这一愈发普遍的家庭模式。这位蒙古族汉子十几岁便离家漂泊,对“家”有着极强的渴望。他身上“女儿奴”的温柔与外形的粗犷形成鲜明反差,其家庭故事精准地击中了那些为生活在外打拼的观众的内心。而女儿小宇宙强大的语言天赋和可爱表现,则成为了这个家庭故事中最亮眼的“加分项”。

500

萨琪拉家庭

郑思维一家,虽然是世界冠军,实则是一个极具典型性的“新手全职爸爸”样本。作为世界冠军,他长时间封闭式训练,长期缺席孩子的成长,如今“回归家庭”不仅要面对大儿子艾登,还有一个刚出生的二女儿七月。

谈及郑思维一家,明艾晴特别提到:“我们发现这对90后夫妻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方法,可以说是四季以来、科学育儿的年轻爸妈代表。”这为节目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知识增量。

抛开外形,四组家庭实则代表了四种不同的社会切面,他们共同指向了“慢享”这一核心母题。节目组并非在复制某个成功的单一案例,而是在搭建一个能与当下社会情绪同频共振的家庭群像矩阵。

03 “家庭库”不是金手指:为何人选越广,找人越难?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家庭,《爸爸当家》的选角导演们几乎“翻遍了”所有能触及的渠道。四年下来,节目组已经积累了一个庞大的“家庭库”。然而,明艾晴却反复强调,“找人”的难度并未因此降低。

这背后的核心,是《爸爸当家》一套层层叠加的选人标准。

首先,是“顶层逻辑”的筛选。如前所述,每一季的主题都决定了选人的大方向。

500

其次,是“多维魅力”的考量。一个理想的家庭样本,需要满足“爸爸、妈妈、孩子”三个维度都具备各自的魅力点和真实诉求。爸爸要有改变的意愿,妈妈要有自己的期盼,孩子要有天生的吸引力,甚至整个家庭的表达能力、故事的延展性都在评估范围之内。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点,是“故事的唯一性”。节目组需要确保新一季家庭所承载的故事,是前几季从未深入讲述过的全新篇章。

在这套严苛的标准之下,男孩女孩的比例、地域的分布等因素也需被纳入考量。当所有维度叠加,选人的难度便呈几何级数增长。

四年找了上千组家庭,庞大的“家庭库”,虽是宝藏,却不意味着其中的家庭在任何时候都“可用”。

500

郑思维家庭

值得庆幸的是,四季积累下的良好口碑,为节目组与家庭之间建立了极高的信任度。

明艾晴透露,节目组找到的家庭,99%都几乎没有犹豫。“比如郑思维,他退役后有好几档节目都在找他,但他就在等我们。”这种双向的奔赴,或许是对节目组在“选人”这件事上“很卷”的最好回报。

他们来参加节目的原因也很简单:有人觉得这是记录家庭生活的机会,有人觉得这是给孩子的礼物。

04 “养成感”的取舍:流量不是唯一,故事才是核心

开播前选人的争议、播出后的口碑逆转……《爸爸当家》系列播出,似乎总伴随着这样一条熟悉的情绪曲线。这背后,是老观众对往季家庭深厚的“养成感”与情感粘性,于是,“返不返场”成了每一季都绕不开的话题。

节目组深刻理解观众的情感,但依然在“换人”这件事上,坚持着自己基于内容创作的理性判断。

“我们不可能因为网友的喜爱就不更换家庭,”明艾晴解释得十分坦诚,“对我们而言,顶层的叙事逻辑至关重要。这个家庭、这位爸爸身上,是否还能带给观众新的故事?孩子在3-5岁之间都很可爱,但这个家庭的故事我们是否已经讲完了?爸爸身上的特质,还能不能支撑我们去讲一个全新的故事?这才是我们考量一个家庭是否‘返场’的核心因素。流量是重要的,但讲好故事,永远更重要。”

500

返场家庭 昌炯家庭

这种坚持,并非对观众呼声的漠视,而是对内容品质的更高追求。节目组会通过在特定阶段安排老家庭“返场”的方式,来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但触发“返场”的,一定是新家庭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互助诉求,而非单纯的流量考量。

比如第一季“负经验爸爸”肖杰,在第二季不仅要升级成“天花板”爸爸,随着儿子和女儿的长大,故事的重心也适当地转移到了陪伴女儿上来;第四季里昌炯和儿子八喜就与郑思维和艾登完成育儿互助……

05 《爸爸当家》系列:一份社会情绪的切片

在壹娱观察(ID: yiyuguancha)看来,《爸爸当家》的成功,从来不只是“选人选得好”这么简单。

四季走来,《爸爸当家》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档普通的真人秀,它的四季历程更像一份社会情绪的切片——有意无意间,记录并推动了社会对于“男性全职育儿”这一现象的情绪变迁:从第一季时外界普遍存在的偏见与爸爸们的消极,到二、三季时爸爸们心态的乐观与主动,再到第四季“科学育儿”带来的成就感。

500

《爸爸当家(第一季)》剧照

节目没喊口号,但的确在记录、推动这种变化。它让爸爸们学到沟通方法,让妈妈也从中获得育儿支持,甚至让观众开始相信——男性也能成为靠谱的全职育儿担当。

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的价值悄悄发生了迁移——它不只是娱乐内容,而成了某种情感参照物。观众不论已婚未婚,都能在里面找到投射:有人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有人提前预演了未来的亲子关系,有人甚至从中“再养自己一遍”。

这也是为什么,《爸爸当家》不靠爆点冲热搜,不靠流量互撕留热度,却能让观众一季季接着看。它的核心不是矛盾冲突,而是对“爱”和“陪伴”的不动摇呈现。

500

以力家庭

在一个对婚姻、家庭越来越失望的时代,坚持拍幸福样本是一件“逆潮流”的事。可有些逆潮流的坚持,恰恰是最稀缺的——因为它提醒我们,那些看似理想化的画面,其实依然可能存在。

这种慢慢渗透的影响,可能才是《爸爸当家》最大的“价值输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