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拉动小米营收增三成,下半年预期止亏

《星岛》见习记者 屈慧 深圳报道

8月19日晚间,小米集团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并召开业绩会,二季度营收和利润等关键指标继续保持高增长,继续创下小米单季最高纪录。

财报显示,2025年二季度,小米集团营业收入达11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5% ,环比增长4.2%;净利润达108亿元,同比增长75.4%,环比增长1.5%。

这已经是小米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单季收入超千亿元,净利润连续两个季度破百亿元。

500

车业务预计年内盈利

在新切入赛道时,小米似乎总是无往不利。2024年3月才上市的汽车业务已经成为小米业绩的“最强引擎”。

二季度内,公司汽车及AI分部业务收入(含电动汽车、其他AI相关业务)总收入达213亿元,较一季度增加2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49亿元,同比增长233%。

500

汽车业务对业绩的贡献占比已经从去年同期的7.2%上升到了18.4%,拉动着小米集团整体业绩连续五个季度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成为新增长极。

财报显示,季内小米交付了8.13万辆,较一季度增加0.53万辆,较去年同期增加5.34万辆。截至6月30日,小米累计交付汽车29.40万辆;此外,今年7月单月交付量已经达到3万辆。

按照小米规划,2025年汽车交付目标为35万辆,目前距离完成交付目标仅剩16万辆。

目前,小米已经发布了三款汽车,产品定价在21万-53万元之间,据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介绍,小米汽车二季度的平均单价已经到了25.4万元(含税为28万元)。一季度单价为23.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小米汽车经营亏损3亿元,较上一季度的5亿元的亏损有所收窄。与此同时,汽车的毛利率保持着上升的趋势,由一季度的23.2%升至二季度的26.4%。

卢伟冰在业绩会上称,汽车毛利率上升主要是受益于小米汽车高端战略切入的成功,也受益于汽车平台的标准化、模块化、供应链的集中化优势。

新能源汽车研发、产线建设成本巨大,回报周期长,车企前期大幅亏损几乎不可避免。尤其是没有产线的造车新势力,几乎都是靠大量融资“烧钱”支撑前期的发展,特斯拉也是经历了十余年亏损才实现盈利。这些前期成本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出货,实现规模化销售来摊薄。

“我们在电动车新业务总计投入了约300亿,所以报表上应该都是亏损的,现在这个业务还是处在一个大的投入期。”卢伟冰称,公司下半年汽车业务的目标,是实现单季度或者单月份的盈利,但要实现累计盈利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500

卢伟冰:小米汽车去欧洲的目标是确定的

据《星岛》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造车新势力中,小米以15.72万辆的交付量,排名国内第五。

小米也有计划复制手机业务线的操作,将汽车“开”到海外去。按照小米的设想,2027年将会在欧洲先布局汽车业务。

卢伟冰回应称,目前公司汽车出海还在调研和筹备中,还没有涉及到具体的产品及定价问题,但去欧洲的目标是确定的。

“先进入欧洲市场,意味着我们又选择了一条从难到易的路,从全球最难的市场开始,我们也会全力以赴准备,把我们从中国市场实践出来的模式和打法带到欧洲去。”

他还称,小米手机目前在欧洲的品牌知名度没有问题,但汽车目前没有品牌力。在2027年之前,小米会去探索解决汽车知名度以及用户对小米汽车的兴趣度的问题。

另外,作为小米起家的手机×AIoT分部业务(含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等)二季度收入947亿元,同比增长14.8%。尽管该业务目前仍为小米贡献了八成以上的收入,但由于全球市场成熟饱和,该业务早已进入缓增长曲线中。

卢伟冰在业绩会上称,目前全球的手机产业早已进入很成熟存量市场阶段,大盘几乎没有增长。在焦灼的竞争格局里,小米已经将中国手机市场定成了“每年市占率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小目标,重点放在产品结构改善上,走高端发展路线提升利润空间。

回顾小米汽车发展历史,2021年3月,小米官宣汽车业务立项,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并预计未来10年投入100亿美元。随后,小米通过收购和自建团队的方式进入汽车筹备研发阶段。

2024年3月底,小米首款汽车SU7发布上市,次月便开始交付,小米团队仅用三年时间便实现了汽车的量产。而从上市到交付满10万辆,小米更是只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其在汽车制造领域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令业界咋舌。

随着汽车业务发展,小米集团的发展战略已经从“手机×AIoT”转成了“人车家全生态”。资本市场看好汽车这棵未来的“摇钱树”,持续给出高估值预期。

过去15个月间,小米集团总市值由3700亿港元攀升到1.36万亿港元,涨幅达268%。

截至8月20日11时,小米集团-W(01810.HK)报52.30港元/股,跌0.19%。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