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会如何让成都在全球舞台“出圈”?
来源|中访网
责编|刘佳琪
当2025年盛夏的最后一缕赛事灯光在成都熄灭,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创造历史”的评价,成为这座城市与世界对话的新注脚。从2023年大运会的青春记忆到2025年世运会的全球瞩目,成都以体育为钥,不仅打开了非奥项目的竞技新篇,更在城市功能、产业生态与国际形象的维度上,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重塑。
从场馆遗产到全民运动生态
成都世运会的办赛智慧,首先体现在对“可持续”理念的深度践行。不同于传统赛事大规模新建场馆的模式,成都统筹27处竞赛场地,18个既有场馆通过局部功能改造焕发新生,9个临建场馆依托湖泊公园搭建——兴隆湖沙滩赛场便是典型,赛后这些场地与器材全部转化为市民健身资源,实现“一场赛事激活城市空间”。
这种“体育惠民”的理念正渗透到城市肌理。如今成都立交桥下的轮滑俱乐部、口袋绿地上的羽毛球场已成常态,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平方米,较2023年增长15%。更值得关注的是运动风尚的变迁:天回小学的跑酷少年、社区里兴起的浮士德球、校园中推广的棍网球,120所学校与600个社区的“世运项目推广”,让小众运动走进大众生活,带动体育人口突破980万,市民体质达标率超95%,“运动成都”不再是口号,而是日常。
赛事流量变成长远“留量”
成都世运会的经济价值,远不止于赛事本身的市场开发——26家赞助商、33家捐赠企业、500余款特许商品的热销,创下世运会历史新高。更关键的是,它成为串联文化、商业、旅游的纽带,让“赛事经济”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数据最具说服力:7月1日至8月15日,成都入境外国旅客达6.9万人次,同比增长72.5%,德国、西班牙游客量分别激增4.2倍、3.8倍;抖音平台上,成都团购交易额同比增长50.8%,餐饮消费近60%;携程数据显示,入境游出行人次提升31%,春熙路、太古里、夜游锦江成为热门目的地。
这些流量的转化,离不开成都的创新探索。“票根经济”模式便是典范:持赛事门票可享十大景区五折、56家酒店3-8折优惠,“1票激活N场景”让游客在观赛之余,深度体验成都的市井烟火与人文魅力。从火锅巴士上的麻辣鲜香到东郊记忆的文艺氛围,从宽窄巷子的蜀绣体验到锦江边的汉服巡游,赛事红利通过多元场景传递给每一位参与者,也让“成都礼物”的品牌形象更加立体。
从城市名片到文明互鉴平台
如果说赛事是窗口,那成都透过这扇窗,向世界展示的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世运村内,书法、武术、中式熏香的体验区前总是人头攒动,意大利选手为绳编手环驻足,德国运动员将熊猫造型的“竹光”奖牌视作珍宝;赛场外,美国记者在社交平台分享大熊猫照片,泰国体育人士盛赞成都美食,阿鲁巴旗手蒂默曼斯因开幕式上的阳光形象成为“网红”,收到无数中国网友的祝福。
这种民间层面的互动,远比官方评价更具感染力。WFDF世界飞盘联合会主席称赞成都体院场馆“全球顶尖”,中国驻外大使们纷纷推荐成都文旅体验,这些声音共同构建起成都的国际口碑。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赛事成为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加速器: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落户、世运掷准飞盘公园揭牌,2027年世界体育锦标赛、2029-2031年射箭世界杯等赛事的筹备与申办,让成都的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容。
如今的成都,315家世界500强企业扎根,244个友城与合作城市遍布全球,国际班列累计开行超3.2万列。世运会留下的,不仅是场馆与数据,更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当外国游客用国际银行卡便捷乘坐地铁,当运动员带着“竹光”奖牌的记忆离开,这些微小的瞬间,都在为成都积累着跨越国界的好感与信任。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成都用两场国际盛会证明:体育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城市发展的引擎、文明互鉴的桥梁。当“太阳神鸟”的图腾再次印在世界记忆里,这座城市已不再只是“天府之国”的代名词,而是以更开放、更活力、更温情的姿态,在全球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世运之后,成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