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40亿国民品牌背后,一位老人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吴迪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一个有趣的文化差异:相较于中国人更爱穿金戴玉,日本人则对珍珠情有独钟。
在日本,无论是日本皇室公主,还是街头平民,珍珠都是成人礼、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的必备饰品。
● 日本爱子公主(左)和佳子公主(右)都佩戴珍珠项链
论其原因,一是日本作为狭小岛国,本土玉石产量稀少,珍珠作为源自海洋的名贵珠宝,更得日本人的亲近。
另一方面,是19世纪末,日本人御木本幸吉突破了人工培育珍珠技术,开启了现代珍珠养殖史。
自此,珍珠成为日本能向世界输出的“标志性珍宝”,催生了日本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产业与经济的领先,往往伴随文化话语权的提升,珍珠也一度被世界误认为是日本的“专属”。
不过,相较于某些国家对文化源头的模糊化,日本对待传统的态度多了份审慎。
1979年的日本,一个中国小伙站在东京一家珍珠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讲解员指着一本泛黄的书向他介绍:
“人工珍珠养殖技术发源于中国,离杭州72华里,离湖州40华里。”
那一刻,小伙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骄傲于南宋祖先早已发明这项技术,心痛于如今世人多知日本珍珠。
带着不甘与执念,他回国后开启了漫长的“寻根”之旅。
奔波46年后,终于在今年5月,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跨越近半个世纪,中国的淡水珍珠终于成功申遗。
这背后,正是欧诗漫创始人、被网友亲切称为“珍珠爷爷”的沈志荣长达58年的坚守与逆袭。
● 沈志荣
失落的“珠之源”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站在这个维度上看,沈志荣的19岁是幸福的——
单看表面,他的起点实在寻常:出身贫苦,幼时随父母迁居德清,只读了五年半书便辍学,16岁进雷甸渔场当学徒工,每月仅有工资18元,前路望去灰蒙蒙一片。
可人生的吊诡在于:很多人的虚无与迷茫,往往来自物质丰饶下的过多选择;反倒是匮乏,有时能剥离掉冗余的诱惑。
1967年初夏,渔场的老渔工前往嘉兴学习,带回来三张油印纸、两张字谱一张图谱。
他对沈志荣说,这几张纸是人工培育珍珠技术的“参考资料”,但自己年纪太大看不懂上面的内容,想交给沈志荣研究。
没承想,老渔工这一句简单的嘱咐,决定了沈志荣一辈子的走向。
● 青年沈志荣。图片来源:德清发布
那时的沈志荣还太年轻,尚未懂得这项任务背后的分量:
一来,彼时的共和国需要人工培育珍珠去创汇。
周总理在1957年就指示将自然捕珠改为人工养殖,广西北海次年成功培育出中国第一颗人工海水珍珠,可人工淡水珍珠的技术,迟迟无法突破。
二来,彼时的德清县需要恢复往日的养珠荣光。
德清“珠之源”的美誉,缘起于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在此首创“附壳珍珠养殖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珍珠养殖技术,带动了当地珍珠产业的兴盛。
然而,在清末的接连战乱下,此地的珍珠产业已落寞百年,不仅养珠技艺失传,就连养珠的历史都一同被埋在废墟下,被世人遗忘。
● 叶金扬“附壳珍珠养殖法”培育出的附壳佛像。最华人实拍
对于这个刚成年的青年来说,振兴产业、传承文化的议题太宏大,也太遥远。
他心里最迫切的想法,是能培育出好珍珠,让日子能好一点。
当时,他和两名伙伴组成了育珠小队。但在那个知识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从蚌壳开口,到河蚌插片存活、实验、宰杀、播种、植珠,每一项都是一座巨大山门。
问题无解,困难重重,三人能做的,就是自己一步步摸索。
为了搞清楚河蚌育珠的原理和流程,他们日复一日在水里泡了一个多月,摸了一千多只河蚌,才明白河蚌必须经历插核——
首先要切割开母蚌的外套膜,再用一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将珍珠切片植入河蚌体内,才能实施皮壁质受孕。
这是套对操作和设备都有较高要求的流程,小队手上没有专业的开口工具,只有一把剪刀和镊子、两根铜丝和几根钢丝条。
这并没有难倒沈志荣,他观察到河蚌呼吸时会主动张嘴,于是自制工具在河蚌张嘴瞬间撑住蚌口;
植珠手术极为细致,既要争分夺秒又要精准无误,小组三人就在塘边反复练习插核。
饶是千辛万苦,可养蚌育珠的困难,依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 观察河蚌的沈志荣(中)。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三人冒着浙北的酷暑,好不容易给一千多只河蚌做完植珠手术,可到9月份做完时仅存活几百只,放进竹篓放养在河道,十几天后又坏死了大部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沉重的打击,让沈志荣深感养珠不易:水温稍高就很可能失养,气温20摄氏度左右才是插核的最佳时间。
好在,还有9月做完手术的二十来只河蚌,侥幸在秋风里活了下来。
三人将其视作珍宝,细心呵护了两个多月,沈志荣回忆道:
“那时每天想着到底我们的手术做得对不对,又天天想着到底能不能在它们身上长出珍珠……天天都在做梦”。
11月,到了检验是否受孕成功的时刻,三人紧张地打开河蚌,心跳在得见幽微珠光的那一瞬暂停——
成功了!
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这说明他们摸索出来的操作方法是对的,渔场领导上报后,还引起了一时轰动。
然而,从珠核孕育到光华绽放,短则两载春秋,长则六度寒暑。
在那个不算安定的年代,两个伙伴因种种原因先后告别了渔场,未能等到取珠的时刻。
只剩下沈志荣,在水乡中守着受孕的母蚌,等待收获的到来。
六年一觉“珍珠梦”
1968年,是沈志荣收获珍珠的第一年,他从仅存的河蚌中取出了四十颗珍珠。
这些珍珠的质量其实并不高,筛选下来,勉强合格的只有四五颗小珠子,卖不了好价钱。
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珠子,被沈志荣视作一生珍宝。在那些独自坚守的日子里,他曾陷入迷茫,时常问自己:
“人生,有几个六年呢?”
但当他看着掌心熠熠发光的珍珠时,切实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与回馈,也逐渐体会到:
“人生是闯关,做事业也是闯关,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技术沉淀。”
在闯过养珍珠这道难关后,沈志荣又先后闯过了提珠质、育河蚌、战疫情三道难关:
为提高珍珠质量,他花费8年,使优质珠比例从7.6%提升至70%;
为研究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他用了5年多;
为解决蚌瘟致病因问题,他又耗时6年。
每一道难关,都是对耐心和韧性的磨炼。
● 沈志荣70年代养出的珍珠。最华人实拍
在与时间为伴的路上,沈志荣的心境也愈发成熟,育珠早已不是为了让日子过得更好,而是成为了一种责任和信仰。
对他影响最深的,正是1979年那次赴日本进行淡水珍珠养殖及深加工的考察。
当时,沈志荣是小组中唯一的技术人员。他回忆说:“在日本的46天,是我人生最受震撼的46天。”
他被日本先进的深加工技术和品牌经营模式深深震撼,拿着考察前特意买的相机到处拍,拍掉了近20卷胶卷。
● 沈志荣70年代自制的工具和从日本带回的贝壳样本。最华人实拍
当看到“人工珍珠养殖技术发源于中国,离杭州72华里,离湖州40华里”时,他心中的“珍珠梦”被彻底点燃了。
沈志荣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中国的珍珠产业,所以拒绝了日本人的高薪聘请,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深耕珍珠产业:
要把珍珠产业做得比日本还要大、还要好,让中国的珍珠在世界熠熠生辉!
其实在80年代,中国的养珠技术已经有了很多重大突破,但相关产业仍非常落后。
当时的珍珠属二类商品,不允许个人买卖养珍珠,主要用来换取外汇。
沈志荣培育出的珍珠由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统一收购。珍珠因大小、圆度、光泽不同价格差异大,不达珠宝级标准的残次品会被拒收。
1970年起,随着珍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废珠数量也成倍增加,每次去上海交易,沈志荣是既高兴又心疼。
● 1978年育珠工作厂区
在他看来,这些废珠,也是育珠人辛勤培植,母蚌经历几年的痛苦孕育出来的,扔掉实在可惜。
他就想:“能不能把这些弃珠重新利用起来,发挥它们该有的价值呢?”
美容养颜的珍珠粉,打开了沈志荣的思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珍珠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令光泽洁白”。
● 珍珠粉,是慈禧太后的养颜秘诀。最华人实拍
于是在1976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珍珠综合利用企业——德清县雷甸珍珠粉厂,按国家药品生产标准生产珍珠粉。
而从日本见识到最先进的珍珠产业链后,沈志荣发现国内珍珠行业没有一家养殖单位拥有深加工生产线,于是决心在德清做这第一家。
春风吹晓小山漾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湖州德清,东邻桐乡,南毗余杭,境内山水相依,改革的春风拂面而来,更显生机与活力。
进入80年代后,沈志荣带领德清珍珠,交出一份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满分答卷,全方位提高了德清乃至中国珍珠的影响力。
具体而言,他从三方面发力:产业、技术、文化。
产业上,沈志荣在成功培育出人工珍珠后,就带领村民共同养殖珍珠,数年时间,雷甸水产大队人均收入就翻了好几倍。
1981年,全国8亿农民人均年收入还只有270元,水产大队人均分配达到1241元,位列全国“十大首富村”第八。
● 靠珍珠致富的雷甸水产大队登上报纸。最华人实拍
1982年,见识过日本珍珠深加工产业的沈志荣,在雷甸珍珠粉厂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珠丽化妆品厂(欧诗漫的前身),率先踏入珍珠护肤深加工领域。
那一年,他所研制的珍珠霜一经问世就销售一空,创下了8万多瓶的销售奇迹。
1983年起,沈志荣还作为农村致富领头人的典型,被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前后连续5年提交同一个议案:
放开珍珠经销权,让渔民和珠农采收的珍珠自由交易、废止统购。
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1992年国家正式取消珍珠统一经营制度和珍珠出口许可制度。
这一议案的通过,使得大批的珍珠企业涌现。
不仅让我们普通人也能购买到耀眼的珍珠,更直接带动了中国珍珠产业的狂飙: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珍珠年产量才只有800至1000吨,到了21世纪初,中国淡水珍珠年产量高峰时已经超过2000吨,占到全球的95%以上。
在技术上,沈志荣在1983年自筹资金,创办了“浙江省德清县珍珠研究所”,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家珍珠综合性研究机构。
● 浙江省德清县珍珠研究所的牌匾,现存欧诗漫珍珠博物院。最华人实拍
当时,江南地区爆发三角蚌瘟疫,沈志荣用一个民办村级科研所,承接了国家农业部下达的“三角蚌蚌瘟病防治技术研究”课题。
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这项研究课题经部级鉴定,先后获得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
而相较于产业和技术上的突破,更让沈志荣挂念的,是对珍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从日本回国后,他立即向政府汇报了在日本的发现。
在德清县的帮助下,沈志荣在杭州与湖州之间的地理坐标中反复勘测,耗时15年,终于在德清小山漾找到了南宋珍珠养殖遗址。
● 小山漾。图片来源:德清发布
2013年,他又赴日本,从旧书摊上寻得1925年法文原版《珍珠》,陆续挖掘出50余份关于珍珠的历史文献,用一系列如山的证据证实:
世界人工珍珠的养殖发源地,就在中国浙江德清。
2016年,德清成立申遗领导小组,历时十年,终于在2025年的5月19日,“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被写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关于德清珍珠的记忆,也从沉寂中被重新点亮。
● 欧诗漫珍珠博物院所藏的不规则珍珠。最华人实拍
申遗成功那天,这个前后奔波了46年的老人眼眶泛红,他说:
“我们养了一辈子珍珠,今天,这颗珠子,是国家的光。”
吹尽狂沙始到金
把时间退回到风云激荡的1992年。那一年,沈志荣“放开珍珠经销权”的议案得到了通过。
同在那一年,沈志荣受南方谈话鼓舞,创办了美妆品牌欧诗漫,进一步深耕珍珠护肤深加工。
今天,有很多人质疑国货品牌总喜欢取个“洋名字”,是不够自信的表现。
但其实,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懂个中辛酸。
欧诗漫的品牌前身是上文提到的“珠丽”,它是德清县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商标,意思很直给,是“珍珠美丽”的意思。
90年代后,美宝莲、露华浓、欧莱雅等一众国际化妆品涌入中国市场,时尚的名字和包装得到了消费者的簇拥。
而“珠丽”牌,则被安上了直白、土气的帽子,受到很大冲击,销售也一路下滑。
不得已,沈志荣才决定取一个优雅、能流传久远的名字。
德清当地,有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月亮公公和月亮婆婆生气砍月桂树,木屑掉下来,河蚌吃下成了珍珠。
● 图片为AI生成
这给了沈志荣灵感,他采用桂花英文“osmanthus”的前三个字母“osm”的谐音“欧诗漫”作为品牌名。
2024年,欧诗漫的年营收突破了40亿元,在化妆品类零售额同比下滑1.1%的情况下,逆势大增30%;在美白细分市场,更是以28.7% 的市占率位居第一,有着绝对的统治力。
● 如今的欧诗漫控股集团总部
这般亮眼的业绩,让同行难掩羡慕。可鲜为人知的是,沈志荣在珍珠美妆赛道上的坎坷,丝毫不亚于早年培育珍珠时的艰辛。
就比如珍珠粉的研磨,一般来说,人体毛孔大小约为2000目,珍珠粉如果颗粒过粗,就可能堵塞毛孔。
最早,沈志荣按照《本草纲目》的方式,将珍珠和豆腐一起在笼中煮沸十几个小时,然后再用人工研磨,结果只能制出200目大小的珍珠粉。
为了研磨出更细的珍珠粉,沈志荣南下广州寻找研磨用的石料机,不料机械自身带有的铁离子氧化后混入到珍珠粉里,白天磨出的珍珠粉到了晚上就发黄。
更危险的是,有一次,他用自制的粉碎机加工珍珠粉,结果高速运转后锤片和坚硬的珍珠相遇,发生了爆炸,所有的厂房差点毁于一旦。
沈志荣回忆说:“如果崩出来的碎片偏一点的话,我现在就不会坐在这里了。”
还比如,配方是所有化妆品的关键。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沈志荣没钱没配方,就拜访了很多家化妆品厂,可尝尽了酸甜苦辣,也没人愿意向他提供配方。
最后,他还是从杭州化工研究所那里,得到了化妆品膏霜制备方法。
而为了能把珍珠成分加入膏霜中,沈志荣硬是在实验室经过上千次试验,历经一年多才调配出第一款珍珠霜。
创业的种种艰辛,不一而足。
但也正因吃过这些苦,所以沈志荣始终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4%用于技术研发,形成“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研发体系。
● 欧诗漫专利成果墙。最华人实拍
在长期的科研投入下,欧诗漫珍珠粉的精度已经从最初的200目提升至如今的15万目。
并且,也不再需要手工和石料机研磨,而是用上了珍珠多肽提纯技术、亚微米粉体技术、珍珠发酵技术等高精尖技术,直接提取亚微米级的细腻珍珠粉。
在珍珠与护肤品复配技术上,欧诗漫各项专利139项,更是自研出美白成分“珍白因Pro”和珍珠酵粹,并诞生了多个“超级单品”。
● 2024年,欧诗漫“小白管”销售额突破10亿元,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全国销量第一
最后的话
1948年出生的沈志荣,今年已经77岁高龄,他与珍珠已经打了58年交道。
2018年,一个占地达6200平的珍珠博物院在欧诗漫总部落成,集世界珍珠的历史、文化、收藏、产业于一体,现已成为德清对外展示珍珠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 由2002447颗珍珠打造的宝船。最华人实拍
从欧诗漫珍珠博物院的大门走出,随着铁轨一路向东,德清的青山绿水尽收眼底。
在开往杭州的火车上,我刷到了一条新闻:今年5月31日,湖州与杭州两地的运河游船开航,途径德清的新市古镇。
这意味着,时隔30年,德清人又可以坐船去杭州了。
这条路线的重新通航,对沈志荣或许有着别样意义:
1968年,也就是他独自一人,等待那些吊在河里的母蚌产出真正珍珠的那段时间,他经常坐船去杭州,数小时的路途,只为去解放路的新华书店,看书。
● 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
凡是觉得对养蚌育珠有用的书,他就买下来,背回家再细细钻研。
岁月并非去无痕,而是处于一种轮回态:
三年前,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闭店,410天后,它焕新归来;
三十年前,德清至杭州间的客船中断,如今再次通航;
一千年前,叶金扬在小山漾收获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珍珠,千年后,德清珍珠在沉寂中被重新点亮。
世界总在熵增的混沌里向前,只要攒足耐心,我们终能看到事物更完满的状态。
● 砗磲贝是最大的双壳贝类。最华人实拍
但,比结果更动人的,从来是过程本身。
就像有不少人问沈志荣:您认为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他的回答很简单:专注和坚持。
当年那个家境清寒、只念过小学的渔家少年,其实从未预设过会成为珍珠养殖的技术泰斗,或是身家百亿的浙商标杆。
他眼里最初只有河面上的蚌笼、水里的月光、被翻得卷了角的养殖书,以及一个简单的道理:
慢慢做,相信时间的力量。
● 图片来源:欧诗漫纪录片
● 参考资料
[1] 北京晚报丨德清珍珠记
[2] 德清发布丨一颗珍珠的自白
[3] 上城士丨中国珍珠:从鲜为人知到申遗成功
[4] 浙商通志丨砺沙成珠 漫绽光华——访欧诗漫控股集团创始人沈志荣
[5] 南方人物周刊丨与时间为伴者:“珍珠爷爷”的慢时与新事
[6] 中国企业家杂志丨76岁“珍珠爷爷”卖美妆,线上年销超20亿
[7] FBeauty未来迹丨珍珠申遗背后,欧诗漫的科技与文化跃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