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玉明掌舵下的中欧基金,如何打造公募长期竞争力?

500

来源|中访网

责编|刘佳琪

在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的当下,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的每一次发声都备受瞩目。近期,券商中国记者对窦玉明进行了深度专访,他围绕中欧基金的发展战略、投研体系建设以及人才管理等核心议题,分享了独到见解,展现出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控和长远布局的战略眼光。

“三化”驱动,重塑投研核心竞争力

窦玉明提出的“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概念,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构建可复制投研能力的大门。在他看来,这“三化”是中欧基金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专业化”是根基,强调研究员要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基金经理需坚守投资风格。通过长期的专注与积累,形成超越市场共识的判断力。以科技行业研究员为例,只有深入研究半导体、人工智能、通信等细分赛道,持续跟踪行业动态、企业技术创新和竞争格局变化,才能在关键时刻精准把握投资机会。这种聚焦不仅加深了研究的深度,还能让团队在特定领域建立起难以撼动的优势,避免陷入广而不精的困境。

“工业化”则是将投研从传统的“手工作坊”模式带入高效的“工业化生产”阶段。中欧基金在投研团队内部推行统一的投资理念与流程,细化定义和标准,确保所有投研人员在分析方法、术语理解和评判标准上保持一致。就像汽车制造的生产线一样,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规范,从而提高跨岗位协同效率,减少信息损耗与理解偏差,让优秀的投资想法能够迅速转化为交易行为,不错过任何一个市场机遇。

“数智化”借助技术的力量提升执行力。通过数量化,将海量的数据及历史研究成果结构化保存,方便随时查阅和分析;通过智能化,把有效的投资思路固化为可复现的模型与工具。在基本面研究团队中,模型可以辅助分析师快速筛选股票、评估企业价值;量化团队更是直接以模型驱动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率和精准度。在“三化”协同作用下,中欧基金投研团队正逐步实现从经验驱动到体系驱动、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的转变,致力于在行业竞争中建立长期、稳固的优势。

人才为基,构筑投研实力“护城河”

“在投资领域,人才体系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投资策略本身。”窦玉明直言。在他看来,投研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源于选拔、培养、激励与淘汰的全链条科学管理。

选拔是第一道重要关卡,投资工作对判断力与执行力要求极高,而候选人初期表现难以完全展现其未来潜力。因此,中欧基金在选人时,不仅考察知识与技能,还通过多维度测试深入了解候选人的思维方式、风险意识与长期学习能力。

培养是长期且关键的投入。一位成熟的基金经理通常需要20年的打磨,前10年在研究岗位积累深厚的基本面研究功底,后10年在投资实战中不断检验与优化方法论。这不仅依赖个人天赋,更需要经验丰富的导师引领,以及理念与流程高度一致的培养环境。以中欧基金自主培养的冯炉丹为例,她2016年通过校招加入中欧,从研究员逐步成长为基金经理,其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基金过去一年(截至2025年6月30日)收益率高达93.07% ,尽管如此,窦玉明认为她仍处于成长阶段,距离成熟基金经理还有十年的成长之路,需要经历完整的牛熊周期来验证和完善投资方法论。

为激发人才的最大价值,激励机制必须清晰透明。中欧基金设定基金产品长期业绩至少达到行业前二分之一的目标,每月召开常委会与产品研讨会,结合多维度数据对产品进行量化打分,引导基金经理明确风格定位与优势领域,既保证投资理念与流程的稳定性,又促使其在不同市场环境中持续超越基准与同行。同时,淘汰机制也是保持团队活力和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公司制定3 - 5年的中长期考核周期,确保团队始终保持高效运作。

平台赋能,助力长期业绩稳健增长

窦玉明深刻认识到,团队建设是实现长期业绩持续兑现的根基。相比单打独斗,团队化、平台化的生产方式能在更大规模、更多元化风格的投资组合中,提供更广泛、更稳定的支持体系。

要获取长期稳定的阿尔法收益,关键在于持续产出并转化高质量的投资观点。单个基金经理的精力和能力有限,难以长期覆盖大量投资标的,也无法保证年年都有超越市场的判断。而团队化运作可以整合不同领域的研究力量,在统一的理念与流程下协同工作,提高优质观点的产出频率与落地效率。

以中欧基金主动权益投资团队为例,团队约80人,包括40 - 50名研究员和30名基金经理。单人深入研究股票数量有限,构建核心投资组合需要覆盖众多标的,这就需要研究员之间紧密协作。据测算,一名研究员平均三年才能形成一次超越市场预期的高质量洞见,全公司一年大约能积累20 - 30个,个体能力的局限性凸显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对于基金经理“明星化”现象,窦玉明表示,基金行业无需“造神”,优秀基金经理值得认可,但稳定可持续的业绩离不开背后强大的研究与支持体系。当个人能力与团队资源在方法论、信息链和信任机制上深度融合,平台就能为基金经理持续赋能,这种协作关系也成为基金经理稳健职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团队协作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健康的文化能促使研究员在基金经理业绩承压时主动提供支持,在观点分歧时保持开放与信任,营造以整体利益为导向的良好氛围。

窦玉明提出的“第三代基金经理”概念,为投研团队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代基金经理依托平台赋能,专注自身擅长领域,积累优势,并借助团队力量管理更大规模资金,不仅延长了职业生命周期,还能在经验与资源的双重加持下创造更大价值。

在窦玉明的构想中,中欧基金的投研团队应是一个既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又能实现制度化、高效产出的有机体系。通过理念一致、流程清晰、文化稳定的组织架构,将优质的投资判断转化为长期稳定的业绩表现,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公募市场中建立起可复制、可延续的核心竞争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的回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