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峰会后俄乌战争及欧洲安全走向
【原创】
美俄峰会后俄乌战争及欧洲安全走向
作者:徐秉君(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2025年8月15日,阿拉斯加州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基地的红毯上,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以一场“老朋友式”的握手拉开了美俄峰会的序幕。冷战时期设计的B-2隐形轰炸机与F-22战斗机低空掠过,为这场旨在“重塑乌克兰战争与美俄关系”的会谈增添了戏剧性的象征意义。然而,经过近三小时闭门磋商,双方仅以“达成理解”“富有成效”等模糊表述结束会谈,未签署任何关于停火或和平进程的协议。特朗普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承认“剩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未解决”,普京则暗示下次会面或在莫斯科举行。这场高规格峰会的“无成果”结局,不仅折射出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深层分歧,更预示着俄乌战争的延续与欧洲安全秩序的重构风险。
一、高规格峰会与背后的失落
特朗普政府将此次峰会定位为“结束战争的关键一步”,但其成果与会前的高调预期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失落”源于美俄在战争目标、谈判筹码与战略逻辑上的根本冲突,反映了美俄博弈的结构性困局难以在短时间内破解。
首先,双方目标错位:停火与“持久和平”的博弈。特朗普最初希望推动俄乌“停火”,以兑现其“交易大师”的政治承诺。然而,普京从一开始就拒绝临时停火,坚持以“符合俄罗斯利益的全面和平协议”为前提,要求乌克兰割让领土、承诺不加入北约,并限制西方对乌军援。在会谈中,特朗普试图以“部分军援换取部分停火”作为折中方案。普京则明确表示,“俄罗斯对停火不感兴趣,只寻求长期解决方案”,这与乌克兰及西方主张的“停火优先”原则直接对立。特朗普在会后突然转向支持“和平协议而非停火”,被解读为对普京立场的妥协,反映了美国谈判策略的摇摆性。
其次,筹码不对等:能源、制裁与地缘政治的博弈困境。特朗普政府试图以“经济制裁威胁”和“安全保证承诺”施压普京,但实际筹码有限。如美国试图以解除部分对俄制裁和能源合作作为谈判筹码,但普京对西方制裁早已表现出较强承受力,且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地位因乌克兰战争而进一步复杂化。另外,地缘政治博弈的深层逻辑加剧了谈判僵局。美国试图通过北约东翼安全架构的强化换取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让步,但这一逻辑在莫斯科看来是对俄战略空间的进一步挤压。特朗普政府虽有意缓和紧张关系,却无法忽视国内政治压力,尤其是在军火利益集团与国会鹰派的牵制下,其谈判空间受到严重制约。普京则坚持将北约东扩视为核心安全关切,要求西方作出“不可逆的安全承诺”,这一诉求在美国看来难以接受。美国国内对援乌的分歧加剧,特朗普曾多次威胁削减对乌军援,削弱了谈判可信度。再加上特朗普未能兑现“严重后果”的威胁,进一步弱化了美国的威慑力。
第三,象征意义:峰会的象征性大于实质性成果。从B-2轰炸机的“武力秀”到“追求和平”的背景板,峰会的仪式化设计远超实际成果。尽管峰会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其象征意义不容忽视。对特朗普而言,峰会本身即是对“交易艺术”的再次展示,试图以“外交突破”“和平缔造者”形象重塑其外交遗产。对普京而言,参与峰会则是一次向国际社会展示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机会,同时借机分化西方阵营内部立场。双方的互动更多体现为姿态性表达,而非实质妥协。峰会期间的“友好会谈”“互相称赞”等表面动作,掩盖不了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此次对话的真正价值,在于为未来可能的沟通渠道留下余地,而非解决当前困局。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言:“三年来西方炒作俄罗斯孤立,如今却看到美国为普京铺红毯。”这种象征意义的胜利,恰恰凸显了峰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空洞性。峰会后,双方各自宣示“成果”,却无法弥合根本分歧,反映出当前国际秩序下,结构性矛盾难以通过高层会晤迅速解决。
© Sputnik / Sergey Bobylev / 跳转媒体库
二、特朗普与普京的“各取所需”
尽管未达成协议,美俄领导人仍通过此次会谈实现了部分战略目标,但这些“短期收益”以牺牲乌克兰利益和欧洲安全为代价,隐含着“长期风险”。
对特朗普而言,更多的是政治算计,重在外交形象塑造和国内舆论引导。他试图将峰会包装为“历史性突破”,以强化其“美国优先”政策的连贯性。在他看来这次峰会的核心价值在于“过程”而非“结果”。通过与普京直接对话,强化其“唯一能与普京打交道”的政治人设,为自己第二总统任期积累外交资本。至于“未达成协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将自己塑造为“和平缔造者”,从而在国内赢得支持。同时将“未达成协议”归咎于“欧洲盟友不配合”,会谈后又将责任推给泽连斯基,称“乌克兰必须自己做决定”,暗示可能逼迫基辅让步。以此转移国内对其外交无实质成果的批评。
对普京而言,此次会谈则是一次提升俄罗斯国际能见度、缓解制裁压力的机会。通过与特朗普的直接会面,普京成功将俄罗斯置于全球聚光灯下,打破了西方试图将其孤立的叙事。会谈本身即是对俄罗斯“大国地位”的背书,尤其是在美国主动释放对话信号的背景下,进一步削弱了西方对俄制裁的道德正当性。普京借此机会强调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核心诉求,同时以“建设性对话”姿态向欧洲释放缓和信号,试图分化欧盟内部对乌克兰的统一支持立场。更深远的是,普京通过“未来三边会谈”的承诺,成功将乌克兰问题的解决节奏掌握在自己手中。俄罗斯外交顾问乌沙科夫随后否认“三边会谈已被讨论”,显示其对谈判进程的主导权。
这种策略性互动反映出美俄关系的复杂本质,既是竞争又是合作,既对抗又妥协。两国在峰会中的表现,实质上是各自国内政治与国际战略需求的投射。对特朗普来说,巩固国内支持与塑造外交强势形象是优先考量;而普京则试图通过战略耐心与外交手段,逐步削弱西方对俄压力。然而,这种高层互动并未触及问题的根本核心,乌克兰的困境依旧,欧洲安全格局未得到实质性保障。更值得警惕的是,双方以象征性外交掩盖实质性矛盾的方式,可能进一步削弱国际社会对重大安全议题的共识与应对能力。峰会的政治戏剧性效果,遮蔽了真正需要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使全球治理面临更深的挑战。
三、边缘化的欧洲与后峰会期的安全困境
阿拉斯加峰会的最大受害者并非乌克兰,而是欧洲长期奉行的“以美国为轴心”的安全逻辑。当特朗普与普京在“追求和平”的背景板前握手时,欧洲不仅被排除在核心决策之外,更被迫直面三大安全悖论:对美安全依赖的不可持续性、内部战略共识的瓦解,以及防务自主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障碍。这种“边缘化”并非短期外交失误,而是全球权力格局重构中欧洲地位的缩影。
峰会最显著的负面影响,是泽连斯基被明确排除在峰会之外,打破了西方“没有乌克兰参与的和平无效”的承诺。尽管特朗普承诺“下周与泽连斯基会面”,但峰会结果已传递危险信号:美国可能牺牲乌克兰利益换取与俄缓和。
欧洲国家对此反应复杂,既担忧美俄私下交易损害乌克兰主权,又忌惮公开批评可能加剧跨大西洋裂痕。法国与德国在峰会后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对乌克兰支持,但措辞谨慎,避免直接批评美国。这种克制态度反映了欧盟内部在对俄政策上的分歧与无力。实际上,欧盟内部对乌克兰的支持立场已显现出细微分歧。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对西方谈判绕开基辅表示不满,担心乌克兰问题被当作地缘交易的筹码。英国则借机强调“全球英国”战略,试图填补美国外交转向留下的真空,但其实力有限,难以扭转整体局势。
乌克兰的被边缘化不仅削弱其谈判地位,也让欧洲安全架构面临重构风险。峰会后的现实表明,美俄互动主导下,欧洲难以找到自身定位,安全与战略自主性进一步弱化。与此同时,俄罗斯借机巩固其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甚至以“能源牌”为筹码,迫使欧洲在政治议题上做出让步。这种不对称的互动结构,使欧洲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难以形成统一且有力的对外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美俄关系的波动性与不可预测性将持续冲击欧洲安全环境,迫使欧盟重新思考其在全球权力格局中的角色与应对机制。这种局面下,欧洲的集体安全焦虑不断加深,战略自主的呼声虽高,却缺乏实质性行动支撑。北约内部对美依赖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尤其是东欧国家,担心自身安全诉求被大国博弈所忽视。
欧洲的被动不仅体现在外交层面,也暴露出其在安全架构中的依赖性。北约与欧盟在应对俄罗斯问题上既“缺乏统一战略”,又“缺乏统一的防务指挥体系”,且对俄能源依赖仍未完全摆脱,安全自主化进程举步维艰。峰会虽落幕,但欧洲面临的地缘安全压力未减,反而因美俄博弈的不确定性而陷入更深的战略迷茫。
结语:没有赢家的峰会与动荡的未来
特朗普与普京的阿拉斯加峰会,本质上是一场“零和博弈”的外交表演:美国未能实现停火,俄罗斯未获得实质性让步,乌克兰与欧洲却沦为牺牲品。这场峰会揭示了三个核心趋势:其一,俄乌战争将延续,军事冲突与外交谈判的交织将成为常态;其二,美国对欧战略的收缩不可逆,欧洲安全体系面临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重构压力;其三,美俄关系的对抗性本质未变,双方在东欧、北极、网络空间的博弈将持续升级。
对欧洲而言,“自主防务”不再是口号,而是生存必需;对乌克兰而言,如何在大国博弈中守住主权底线,考验着其政治智慧;对世界而言,这场“没有协议的峰会”或许正是新冷战的序幕——和平的曙光未现,动荡的阴云已笼罩欧洲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