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博弈:特朗普与普京的“特殊关系”及其对美俄格局的深远影响
十年博弈:特朗普与普京的“特殊关系”及其对美俄格局的深远影响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8月15日星期五
一、早期互动与试探(2016-2019 年)
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特朗普与普京的互相示好为双边互动奠定了基调。普京称特朗普“才华横溢”,特朗普则赞誉普京为“强有力的领袖”,并主张“与俄罗斯合作比对抗好”。2017年G20汉堡峰会,两人原定35分钟的会谈延长至2小时15分钟,特朗普公开表示“相信普京否认干预大选的话”,此举直接导致“通俄门”调查进一步升温。2018年赫尔辛基峰会,特朗普在联合记者会上对普京关于“通俄门”的否认表示支持,这一立场遭到美国两党议员的强烈谴责。尽管事后特朗普澄清此乃“口误”,但信任裂痕已然显现。2019年G20大阪峰会成为两人最后一次面对面会晤,特朗普对普京“不干预2020年大选”的承诺语气中带有嘲讽,标志着其对俄政策开始出现转折。
二、乌克兰危机与立场分化(2022-2024 年)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特朗普公开称赞普京承认乌东两地独立是“天才之举”,称其“精明”,并暗示俄方行动是对西方压力的回应,此言论引发国际社会哗然。2024年竞选期间,特朗普多次宣称能“24小时内结束战争”,并强调其与普京的“私人关系”是达成此目标的关键。然而,随着冲突的持续拖延,其态度逐渐转向强硬,指责普京“说了很多大话”,并威胁将对俄实施关税制裁。这种矛盾立场深刻凸显了其外交策略的实用主义本质,即根据选情需要和短期利益考量来灵活调整对俄态度。
三、2025 年阿拉斯加峰会的背景与争议
峰会选址阿拉斯加具有强烈的历史隐喻——此地曾为俄罗斯殖民地,1867年被美国购得。特朗普选择此处,既试图唤起某种历史联系,也被解读为暗含对“领土交易”的兴趣(例如所谓的“土地交换”方案),从而向普京释放妥协信号。峰会的核心矛盾在于,特朗普希望借助其与普京的“私人关系”促成停火,但普京的核心诉求(如承认乌东独立地位)与乌克兰的主权完整存在根本性冲突。峰会前,特朗普的表态反复无常:一方面称“普京想结束战争”,另一方面则暗示乌克兰需要做出让步。第三方对此反应强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领土妥协,欧盟亦警告“任何协议均不得牺牲乌克兰的核心利益”。美国前副国务卿温迪·谢尔曼指出,普京可能会利用特朗普的“交易思维”,通过奉承等手段来达成对俄罗斯有利的条款。
四、争议性事件与关系本质
普京对2020年美国大选的“反话”策略尤为值得关注:尽管特朗普声称普京“支持他连任”,但普京却在2020年12月拜登胜选后立即发去贺电,表示希望与拜登合作解决分歧。 在2024年的大选中,普京对记者表态称希望拜登获胜,这实则可能是普京的“反话”策略——鉴于其在美国公众中的负面形象,公开支持特朗普反而可能拖累其选情。因此,不明确表态或“支持”拜登,反而可能被特朗普阵营解读为“暗中支持”,从而在客观上帮助特朗普塑造“普京忌惮我”的竞选人设。 特朗普对普京的双重标准同样显著:2018年曾为普京干预大选进行辩护,2024年却指责其“欺骗”。这种转变被批评为典型的“政治投机”,即根据自身政治需求而非基于一贯原则来调整对俄评价。
五、关系本质与国际影响
特朗普与普京的互动始终围绕实用主义与个人政治利益展开:特朗普试图通过“强人外交”来塑造政绩,但其对普京的诸多纵容行为被认为损害了美国盟友的信任,甚至引发了对其“亲俄”立场的广泛争议。普京则巧妙利用特朗普的政治需求,在战略上为俄罗斯争取了时间,以巩固其在乌克兰的利益,同时也起到了分化西方阵营的作用。两人近十年来的交往史为2025年阿拉斯加峰会增添了“戏剧性张力”——特朗普能否在“和平缔造者”与“对普京妥协”的形象之间取得平衡,将决定此次峰会最终是成为历史性的突破,还是又一场服务于其个人政治目的的“政治秀”。
六、特朗普与梅德韦杰夫的口水战
最近,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特朗普之间爆发了一场口水战。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暗示“知道很多关于特朗普的事”,虽未明说具体内容,但被广泛解读为俄方对特朗普的潜在施压或牵制手段。这一事件反映出美俄高层互动中“私人关系”与“战略博弈”的复杂交织——即便特朗普口中所谓的“私人友谊”,也始终笼罩在大国利益博弈的阴影之下,难以超脱。
总结
特朗普与普京的十年交往,是个人行事风格、国内政治逻辑与大国战略博弈的复杂交织体。从早期的互相示好到乌克兰危机后的立场摇摆,从对“私人关系”的刻意标榜到利益冲突下的公开指责,两人的互动深刻影响了美俄关系的走向,并为2025年阿拉斯加峰会埋下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其核心启示在于:大国关系若过度依赖“个人友谊”和“交易思维”,而忽视基于国际法的原则、盟友的核心利益以及地缘政治的基本现实,最终可能加剧国际秩序的动荡与分裂,而非带来稳定与合作。